人類腸道裡的菌種會隨著食性改變,而在非洲的小孩,其腸道菌種,反映了農業社會初期的飲食狀況。


圖片|來源

已開發國家的居民吃的玉米穀片,還有大麥克漢堡,也許能解釋為什麼他們比起農業社會的居民,容易受病原的侵擾、免疫失調還有腸胃炎。

一項新的研究指出,住在非洲農業社會的人,和西方社會相比,體內有較健康的微生物菌落組成。這樣的組成,有助於他們抵抗開發國家中,常見的腸道疾病。

人類的腸道裡,居住了無數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幫助我們消化,及代謝我們所吃的食物,並協助免疫系統辨識病原體,保護我們免於腸道疾病。我們的祖先隨著時間改變食性,腸道裡的居民也跟著改變;大約一萬年前,可以分解大量纖維食物的共生菌,在農業及畜牧出現後,轉為能夠消化動物蛋白質、醣類及澱粉的菌種。現代公共衛生及醫療技術,使我們面對不同於過去的菌種。

推薦閱讀:幫你預防蛀牙的細菌

科學家假設,公衛和飲食的改變,使得開發國家的人民較容易感染腸道疾病及過胖,但至今尚無法解釋原因。

義大利佛羅倫斯的一個小兒科腸胃科醫師 Paolo Lionetti 的團隊,比較西非 Burkina Faso 村落,及義大利的健康小孩糞便中的微生物組成。非洲的小孩,攝取較高的纖維及較低脂肪,可以反映出農業社會初期的飲食狀況;而義大利的小孩則攝取一般西式的飲食;較少的纖維和較高的動物蛋白質、醣類、澱粉還有脂肪。

結果顯示,西非的小孩有較多的菌種,而義大利的小孩又特別少 Firmicute 的菌種。過去的研究指出,有較多菌種但較少 Firmicute 菌種的人,傾向精瘦的體格;相反的組成則可能導致過胖。

推薦閱讀:「128 公斤,你這女的怎麼吃的?」胖女孩的自白:讓胖成為弱勢的,不只有男人

此外,研究人員又從西非的小孩糞便中,找到了 Prevotella、Xylanibacter 和 Treponema 三種菌種。這些菌種善於分解纖維,並產生能夠提供能量的短鏈脂肪,而過去也有研究指出,短鏈脂肪可以使腸道免於發炎。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食物中含有高纖的非洲社區裡,很少聽到有人得到這類疾病。

Lionetti 提到,增加腸內微生物的多樣性,還可以使免疫系統在辨識抗原時,較能對抗腸道病原體,而減少過敏原。這項研究顯示了,食物如何影響微生物的組成,作者建議可以改變一般的西方飲食習慣,使我們更健康。

史丹佛大學的免疫學家 Justin Sonnenburg 認為這篇研究,定下了一些基礎,未來可以測試來自不同環境的人,改變飲食後,微生物組成有多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