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真正震碎的,永遠都只有愛你的人。對那些不在意你的人而言,你的離開,往往只是生活裡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
大師兄談起自己的年少悲歌:因為皮膚與家庭狀況被長期嘲笑,他也曾想過從樓上跳下去:「我那時候以為,跳下去可以懲罰那些欺負我的人。但後來我才發現,我懲罰錯人了。我懲罰到的是那些愛我的人。」
此篇文章是下篇,上篇為「死亡的重量與生命的提醒:接體員「大師兄」的悲傷哲學與向死而生」,如果還沒看過的人,可以先去看看上篇!

死亡的重量與生命的提醒
大師兄的工作,也讓他親眼目睹許多難以承受的故事。
有一次,他在殯儀館接到一位從 25 樓墜下的高中女生。身體是破碎的,女孩穿著制服,安靜地躺著。當母親趕來,崩潰地反覆喊著:「那不是我的女兒!」
他說作為一名專業的接體員,就是要協助家屬接受事實。所以只能一步步,帶著那位母親,從書包、外套、鞋子反覆確認是不是她女兒的物品,直到那位母親終於放聲大哭。
後來大師兄輾轉得知,那名女孩因為長期遭受霸凌而選擇輕生。
讓他想起自己的年少悲歌:因為皮膚與家庭狀況被長期嘲笑,他也曾想過從樓上跳下去。
「我那時候以為,跳下去可以懲罰那些欺負我的人。」
「但後來我才發現,我懲罰錯人了。我懲罰到的是那些愛我的人。」
死亡真正震碎的,永遠都只有愛你的人。
對那些不在意你的人而言,你的離開,往往只是生活裡一件無足輕重的小事。
從受傷到傷人:人性裡的陰影
大師兄也誠實地談到,他曾在痛苦中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霸凌別人的人。
有一次,全班在欺負一個女生,為了不再被孤立,他選擇加入。「那時我也告訴老師『我們在跟她玩』,就像那些人曾經對我說的一樣。」他後來想起那一幕,才明白人性有多複雜。受傷的人,若沒有被理解,也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去傷害別人。
而被霸凌的那位女孩,也許一輩子都記得那份痛,但多年後,在同學會上,甚至沒有一個人,記得她的名字。但大師兄也清楚明白,被霸凌的經驗,會是一個人一輩子的傷痛。
離苦得樂:與逝者告別,也與自己和解
「離苦得樂」,是大師兄重新理解死亡的起點。
「死亡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我們的哭聲,會讓他們捨不得離開。所以,我們可以捨不得,但不要太悲傷。因為我們的不悲傷,可以讓他們更勇敢地前進。」胖吉離世後,大師兄才發現,這隻狗教會他的不只是愛,還有責任。
牠讓他開始敢說「我愛你」、敢擁抱父母,也懂得什麼是「對生活負責」。
他把胖吉做成項鍊,帶著牠一起去環島、去演講。他說:「我相信牠已經離苦得樂,也在遠方笑著看我。」
向死而生:珍惜當下,讓愛說話
錄影的最後,軒軒總結了這場對談的三個面向:
- 個體面對死亡: 我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在一步步學習「向死而生」。
- 面對失去: 學會與缺憾共存,讓悲傷成為理解愛的一部分。
- 死亡的社會效應: 死亡從來無法懲罰誰,它只會提醒我們「誰真正重要」。
大師兄也說,自己從冰庫裡學會的,是「知足」與「珍惜」。他常提醒自己:「每一次見面,都要像是最後一次那樣去看待。」有些話,等到靈堂再說都太遲;愛與感謝,都要趁還來得及的時候說出口。
他說:「死亡讓我學會生活。」學會在悲傷裡保留笑容,在痛苦裡仍懷抱好奇。因為愛,不能解決悲傷,但能陪我們一起走過悲傷。
死亡的重量,最終都在提醒我們──要更好地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