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人類乳突病毒)是最常見的性傳染病毒之一,每個人一生中高達 8 成機率感染。為何我們卻少談、甚至避談?專訪性愛教練曉薇,聊聊如何把對伴侶羞於啟齒的對話,化為愛裡最真誠的守護。
有時候,親密關係裡的對話看似輕描淡寫,卻能照見彼此在意的深度。比如:「你願意和我一起早點睡嗎?」、「以後我們要不要約好一起運動?」都是出於一種體貼的在意。
那如果有一天,換個角度詢問對方:「欸,你會為了我去預防 HPV 嗎?」我們又會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這問句乍聽不太常見,其實背後多了一層邀請,邀請對方把「我們」放進未來的考量裡。
只是要開口並不容易。因為我們還不太習慣把這些話題,放進親密對話裡。
為何不敢談性?性愛教練曉薇:羞恥感與缺乏模範
談到「性」與「身體」,坦率好像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明明在愛情裡最需要坦白的地方,反而成了我們習慣迴避的縫隙。這份遲疑不單來自個人困境,也是整個世代共體的印記。
專訪性、愛與親密關係教練曉薇,她談起自身的觀察:從小到大,家庭與學校鮮少以正面、自然的方式談性,於是我們養成了避談的習慣,讓它顯得陌生,甚至帶著危險感。當成長過程缺少 Role model 與引導,「性」往往成為伴侶間,甚至自我對話的空白。
總要有人先示範,大眾意識才會提升。曉薇把語速放慢,像是要我們記住這句話,「這與性行為發生的時間與次數無關,而是關於『自在程度』。」
當有人率先開口,對話才會展開。當愛與欲望得以流動,才不再停滯模糊。
而曉薇自己,正是那個願意先開口的人。自 2019 年起,她陸續開設「我的第一堂性愛課」、「和自己做愛」等課程,帶領學員重新與身體建立連結,讓性回到自在感受、自然談論的日常之中。
但要把對話落實到生活裡,需要勇氣。即使資訊日益公開,資源隨手可得,真正的挑戰在於,我們能否誠實表達自己的渴望?
曉薇分享自己作為親密關係教練,時常在課堂帶領一個練習,幫助學員感受自己的渴望,並且練習自在的表達:邀請學員兩兩一組,相互提出自己最簡單的需求,比如「你能不能抱抱我?」、「可以摸摸我的頭嗎?」、「我想要你幫我按摩。」
圖片|曉薇提供
這些請求看似簡單,對許多人而言卻不易啟齒、或是不容易感受自己的渴望,也因此成了練習的起點。從最基本、最原始的渴望開始,慢慢累積自信,學會在脆弱中誠實表達,相信對方能夠尊重並回應。
身在安全感中,我們才能細膩感知身體訊號,用言語勾勒欲望與界線。大膽也好,害羞也罷,這都是真實的展現。當彼此能傾聽並回應,性便不再感到羞愧,而是深刻而共振的連結。
親密對話的另一種可能:關於 HPV 預防
而談性已經不容易,要把「健康意識」帶進親密對話,更需要練習。尤其當話題指向 HPV(人類乳突病毒)預防,許多人第一反應是擔心會被誤解——會不會顯得我在懷疑對方?
其實,不分性別,HPV 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研究指出,每個人一生中感染 HPV 的機率高達 80%,即使是單一性伴侶,也有近 60% 的感染風險。美國流行病學研究甚至推估,約每 2 對伴侶就有 1 對曾感染過 HPV。
該病毒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染,包括陰道、肛門或口腔的親密接觸,也可能藉由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與設施,例如泳池、溫泉、三溫暖、毛巾或健身器材等,經由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因此,HPV 並非單純的性病,而是日常都可能面臨的健康風險。如若缺乏理解,不只影響自身健康,更可能在伴侶間留下不安與隔閡。
多數 HPV 感染並不會出現明顯症狀,且大多數的 HPV 感染會自行清除。感染低致癌型病毒可能導致菜花,不僅療程繁複,更可能引起伴侶心理的另一種誤會;但一旦屬於高致癌型病毒,就可能演變為女性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男性頭頸癌、肛門癌等疾病,不只是治療過程煎熬,對於財務生活負擔的壓力,更可能是對伴侶關係的一種傷害。
正因如此,預防才格外重要。這份守護,其實能從最簡單的行動開始。積極預防,可以幫助降低相關風險,不只是保護自己,也是守護彼此的關係:
- 安全性行為
- 依醫囑接種 HPV 疫苗(不分性別皆適用)
- 女性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
真正的親密,不是靠無聲的默契維繫,而是願意將共識攤在光裡,讓彼此都能看見。
關於 HPV 怎麼談?從「我」開始
我們好奇,那什麼時機點適合來談?曉薇帶著認真的神情說,有些對話最好在發生親密關係之前就說清楚。她比喻,身體就像一片有邊界的土地,當我們邀請對方踏入,也會希望對方能理解並尊重這裡的規則與秩序。
這是對自我界線的守護,也是互重與互愛的展現。曉薇眼神發亮,我們也跟著點頭。
那麼又該如何開口呢?其實不需要高深技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我」開始。無論是談到自己心裡的在意、身體的感受,還是對未來的期待,甚至只是因為看到新聞報導或文章分享而想了解更多,都能成為一個契機,比如:
「我剛看到有人在說 HPV,才知道感染機率這麼高耶,我們也來瞭解看看?」
「我覺得 HPV 還是提早預防比較好,要不要我們一起去打疫苗?」
「我最近才知道男生也可能感染 HPV,而且伴侶之間很容易互相傳染,我們還是一起打疫苗比較保險?」
當對話以「我」的角度出發(我的感受、我的需求),而不是預設對方會感到防衛,彼此就能更放鬆地展開對話。
曉薇微微往前傾,語氣裡帶著安撫的笑意。「即使一開始有點不自在也沒關係,因為這本來就不是我們習慣的話題。但越早打開這樣的對話,就像提前討論婚育、宗教、價值觀一樣,能讓關係更誠實、更有準備。」
因為真正的愛,不會只停留在浪漫,而是把彼此的健康也放進承諾裡。能談健康的人,才是真正能談未來的人。
圖片|曉薇提供
去污名化,把 HPV 放回愛與健康的對話裡
然而在現實中,一提到 HPV,仍有許多人感到退縮,因為它總被貼上羞愧與恐懼的標籤。
「很多人以為 HPV 只會發生在『特定族群』身上。」曉薇說,一旦感染,內心的自責聲音常會不斷浮現:「是不是代表我太放縱?如果伴侶知道了,還會接納我嗎?」羞愧與恐懼於是滋生,讓人噤聲,不敢開口。然而這樣的迷思卻忽略了,HPV 並不限於某個性別或族群,而是大多數人一生都有高機率面臨的經驗。預防與理解不只是女性的責任,更需要伴侶之間、甚至社會整體的共同意識。
因此去污名化是第一步,曉薇以 Covid 疫情期間的共同記憶舉例,當大家願意把風險與預防放到公開意識裡討論,防護才會更到位。
此外,HPV 的影響也可能包含身體上的不適,或後續檢查、治療帶來的經濟負擔與心理壓力。與其在擔心中徘徊,不如及早行動,跨出第一步沒有想像中困難,從家醫科、感染科、泌尿科、婦產科到小兒科、耳鼻喉科,許多診所都能提供 HPV 的諮詢與檢測。
「別把 HPV 當成標籤,可以當作是身體正在發出的訊息。」她接著舉例,或許是最近身心壓力太大,或許是免疫力下滑,甚至是情緒長期被壓抑。當我們帶著好奇去理解,而不是帶著指責去看待,身體的經驗就會成為提醒,而不是自我鞭笞與羞辱。
「我們能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頻率與能量去面對這些經歷。而這些選擇,也會決定我們要把實相帶往哪個方向。」曉薇微頷首,眼神若有光。
當我們把 HPV 放回日常健康的脈絡,也就更容易和伴侶展開誠實的對話。而能自在談論,更意味著幾個重要的觀念:
- 去污名化:HPV 是一種常見的病毒,任何性別都有可能在生活或親密關係中接觸到,它應被視為健康議題,而非標籤。
- 共享責任:預防是雙方的選擇,透過行動彼此支持。
- 未來共識:討論預防是為了增加安心與自在,讓關係更有延續性。
一起守護彼此的未來,也是愛的具體模樣。
願意談的親密,才能走得更久遠
訪談最後,我們聊到「性愉悅」與「性健康」看似分屬感性與理性,事實上兩者緊密相連。「說真的,如果沒有性愉悅,誰想願意討論性健康呢?」曉薇笑說,因為感到愉悅和滿足,我們有了維護健康的意圖;也因為深知防護意識的重要,我們更能安心享受親密的快感。
而這兩者之間,皆需要安全感作為土壤,唯有彼此能安心表達、自在感受,關於性的對話才不會停留在羞怯與沉默。
當兩個人能自在談性,往往也更能觸及自我價值與「被愛與否」的深層情緒。這樣的對話,是我們跨過一個時代的禁忌,鬆動了那些關於羞愧、價值感和愛的糾結。
回到一開始的問句,「欸,你會為了我去預防 HPV 嗎?」你怎麼看呢?或許是作為承諾,把「還想和你走很久」說出口,也可以是一種行動,為了我、也為了我們,一起試著去理解性健康議題。
因為在愛情裡,我們不只談感覺,也談責任。唯有安全,才能讓親密真正自在;唯有自在,才能讓關係走得長遠。當彼此願意在如此敏感的領域裡練習誠實,關係會長出更堅實的根基,也能更從容面對未來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