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節目《談性說愛》主持人揚,大膽談性,成為許多人的樹洞與依靠。她期待「安全性行為」不再只是個人的防護,而是社會一起讓「性」變得安全!

那是一集推遲了好久的錄音。為了討論性病議題,Podcast 節目《談性說愛》主持人揚,跑去做了 HPV 篩檢,沒想到結果竟是陽性——她感染了第 16 與 18 型人類乳突病毒。

「我在那一刻,深刻感受到性病的羞恥感,想說我是不是不要聊這集,這樣大家就永遠不會知道了?」

思忖了很久,揚決定還是說出來跟聽眾分享:「我感染了 HPV!」

與內在的羞恥感搏鬥,把自己赤裸在大眾面前,只為幫助社會坦然擁抱性,沒想到引來許多聽眾說:「謝謝妳講了出來,我也是感染者,這讓我覺得沒那麼羞愧了。」

正是這份赤裸無畏,讓揚的 Podcast 節目一路從 2019 年來到 2024 年,將近 200 集,成為許多人探索性愛的入口。

學校沒教就自己來學,我的性學習日記

「節目一開始只像個數位日記,記錄我對於性知識的學習歷程。」那時的揚在 Netflix 上看了《性愛自修室》,腦洞大開,一連看了好多相關的內容:「發現原來談性是可以這樣有趣,不死板、不悲傷、非教育,完全顛覆我的過往認知,以前在學校從來沒學過。」

於是揚開啟了意想不到的學習之旅,每週把新的性知識存放在 Podcast 節目上,漸漸地,聽眾從周遭朋友擴散到陌生人,她也從個人獨白走向訪談專家,更開啟招牌單元〈寫性給我〉,接收來自聽眾的詢問與故事,成為他們的樹洞。

「有很多知識是我做節目後才知道的。」比如俗稱的處女膜,正確名稱應是「陰道冠」,不是一片膜,而是位於陰道口的環狀組織。而且每個人的形狀都不同,也不是每個女性都會在第一次性行為之後流血。

「我以前都沒有發現,這個名詞其實怪怪的!」

性作為一個開頭,一路把揚與聽眾帶到更遠的地方,從心理、生理、性別、歷史、文化、語言、教育、哲學等不同角度切入,就會看見不同的面向。像是節目還會探討不同語言如何形容高潮?寂寞算不算國安危機?

「性的羞恥感,讓許多人不敢跟身邊的人聊性,怕家人朋友會覺得自己很奇怪。久了就會以為這些事情,不用知道也沒關係。」而揚就是打破沉默的那個人,跟著大家一起從零開始學習。

關於性的難言之隱,大多來自父權作祟?

深度理解,廣度展開,聽眾放心地跟著揚的腳步認識性,也把他們的秘密心事交付。

在〈寫性給我〉的單元中,有女性聽眾提問:「我從小就性慾旺盛、喜歡自慰,是不是很奇怪?」「老公已經很久沒碰我了,是不是我哪裡出了什麼問題?」

也有男性聽眾坦言:「社會期待我們主導性事,但是我第一次性行為時,真的是嚇得要死,找不到陰道入口在哪裡,還要假裝鎮定!」

揚像是社會觀察家,從千千萬萬的問題裡發現:女性習慣自我檢討、男性遇到問題無法求助還要假裝勇猛,背後原因都是——父權在作祟。

「父權其實讓所有性別都受苦。」

為了符合社會標準、主流期待,大家把自我一個個隱身起來,反而讓我們離真實、踏實的幸福越來越遠。

「我以前不敢去談性別,怕被罵女權自助餐,卻發現性與性別終究是密不可分的。」

這世界獵的不是病毒,而是「性」這件事

性在集體層面上受性別文化的影響,在個人層面則常常與內在安全感有關。

揚提到:「女性習慣檢討自己,會不會也因為比起當面溝通,改變自己是更簡單的?」

比如常有女性問到,性愛時如果另一半不想戴保險套,她卻不敢溝通該怎麼辦?「要思考一下自己『不敢』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害怕講出真心話後,會讓妳失去這段關係?那妳在日常生活裡,一定也有其他不敢溝通的地方。」

揚坦言:「我沒有覺得戴套就一定是對的,重點是兩個人的溝通。只一味地叫人戴套,卻沒有講明為什麼,就像回到以前的守貞教育,用情緒勒索的方式,告訴你性行為就是錯的。」

坦承開放地溝通性,一直是揚認為最重要的事。她在確診 HPV 後,有次到學校演講,她問同學:「有得過 Covid-19 的人請舉手?」現場大部分人都大方舉手。「那你們當時第一時間做了什麼?」「拍照上傳限動,說自己確診了!」

揚緊接著說,你們還記得 Covid-19 剛開始發生時,社會也有一波獵巫潮嗎?但隨著病毒快速擴散,大多數人都感染過的狀況下,大家反而不再覺得羞恥。

「但 HPV 病毒在人類歷史上存在的時間,比 Covid-19  還要久,我們卻依舊在獵巫,表示這世界獵的不是這個病毒,而是『性』這件事。」

「但這就是一個病毒,我希望有一天這個社會看待性病時,就像看待感冒一樣,不再有什麼好奇怪的。」

三個方法讓性愛更安心:建立五個手指防護網

「性病並不可怕,但是真的很麻煩。」後來當揚聊起性病,她都會這樣說。

親身體會過感染 HPV 的歷程,定期回醫院檢查追蹤,還做了子宮頸環狀切除手術,她希望聽眾能知道的是,了解事前有哪些路徑可以預防,如果感染了,也知道哪些方法可以治療。

「現在的性病治療已經很發達,不再是無藥可救,除了HPV外,即使是感染了愛滋病毒,只要定期服藥,達到 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也就是讓病毒量低到測量不到,就沒有傳染風險,也幾乎不會發病成愛滋病。」

揚分享了三個可以讓性愛更安心的方式:

1. 多聽多聊,邀伴侶共同學習:

正如揚一路的性知識學習,當了解越多,理解每件事物的風險,選擇就會越清楚。「沒有一條路是絕對安全的,就像戴保險套也會有懷孕、感染的風險,但至少讓我知道事情發生時,有哪些資源可以求助。」

揚鼓勵大家邀請伴侶一起學習性知識,尋找資源。彼此溝通越多,心就更安定。

2. 戴保險套、打疫苗、定期篩檢:

大家都知道要戴保險套,但可以進一步探索哪個尺寸、材質更適合你們。可以跟伴侶一起用好玩的方式嘗試,讓安全措施變成一種情趣。

針對特定性病,如 HPV 已經有疫苗可以防範,在了解風險與自我評估後,鼓勵大家去施打,增加自我的保護力。

而性病篩檢可以至少每年做一次,趁著健康檢查的時候,順便一起檢查,例如我們能透過免費、匿名且無痛的篩檢來確認自己是否感染愛滋病毒。及早發現,可以盡快開始治療,也能減少傳染給他人的風險。

3. 建立「五個手指」的安全防護網:

揚張開手掌,告訴大家可以用手指細數:當你感到不舒服或不安全時,身邊有哪五個可以求救的對象?溝通不只是跟伴侶之間,也可以是跟家人、朋友,甚至是社會資源。「當我們知道有哪些保護資源,在做任何決定時,都會比較安心一點點。」

「其實我一直覺得,所謂的『安全性行為』,不只是個人的防護,而是整個社會可以一起努力,讓『性』這件事變得更加安全!」

這就是揚一路在《談性說愛》裡做的事,帶領大家敞開地討論,共同編織一個安心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在裡頭,更加自在地,談性說愛。

專訪的最後,揚也從女人迷「愛的 48 手」床遊牌卡中,挑選了三個她個人最推薦,可以為性愛增添激情與親密的體位,分別是:從後方進入的「後櫓」、可快速抽插的「達摩返」,以及肢體瘋狂交纏的「依偎」。

而為什麼是這三個體位?歡迎到「為i篩檢|讓i發聲」官網看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