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情緒,你習慣壓抑或遠離嗎?一起看看海苔熊的《我沒事,只是偶爾情緒太嘮叨》書評,練習溫柔待己吧!

文|海苔熊

長大以後,我才明白,每一個嘴巴上面說沒事的大人,背後都蘊含著一個其實很有事的自己,就像這本書的名字一樣:「我沒事,只是偶爾情緒太嘮叨。」為了能夠長成不動聲色的大人,我們或多或少都學會了和自己的情緒相處。

但這裡的相處並不是真的和情緒在一起,而是透過某種形式和情緒保持一個距離,或者是壓抑它,透過過度「投入工作」和某種程度的「上癮行為」來紓解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的壓力。

完美主義與過勞

老實說,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因為各種工作壓力大到喘不過氣來,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下手,眼前千頭萬緒、百廢待舉,覺得自己為什麼一直一事無成,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直到我看到書裡「完美主義」與「過勞」的段落,讓我豁然驚覺:我是不是對自己太嚴格了?而且,這個嚴格可能不只是對我的工作標準本身,而是對一直以來我的身體、我的呼吸都是如此。

比方說,我只要投入工作,就會忘記好好呼吸,然後把肩膀聳起來,讓自己呈現在一個很緊繃的狀態。本書作者 Liz Fosslien 與 Mollie West Duffy 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練習:你可以嘗試讓自己什麼都不要做,停下來,對,就是停下來。

大約 90 秒的時間,不要去急著解決任何的問題,也不要急著去完成任何的事情,在 90 秒裡,和自己好好地在一起。

猜你喜歡:36 歲重度憂鬱患者:當黑暗面大到快藏不住,才發現完美主義就是我的枷鎖


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這練習讓我想到前陣子我和教練一起重訓的時候,教練問我說你是不是都沒有好好認真地在呼吸,我才發現如果真的要認真呼吸,把氣吸到肚子裡面,然後再把氣慢慢地吐出來,其實是很辛苦的。

我們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外在的世界,沒有好好地看看自己,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我們好像和自己很近,但實際上卻距離自己很遙遠。

我相信這不是第一本你購買的心理自助書籍,但是這絕對是第一本你看起來會覺得非常輕鬆的書籍,裡面用非常多的圖片,有些時候帶一些詼諧有趣,再加上很短的文字。你不用逼迫自己「把頭塞在裡面」,很拼命地做筆記才能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只要偶爾翻一翻,就可以得到一些非常有用的實用資訊,非常適合工作狂、容易焦慮的你。就拿前面我談到的工作壓力來說,Liz 與 Mollie 提到了非常多思考的謬誤,而且還用生動的圖來做比對。

其中一張圖是,你認為有效率的工作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但是實際上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是包含運動、吃得健康、好好睡覺,還有一些良好的社交活動,整體來說,真正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其實是相對來講比較少的。

相反地,如果你讓你自己一天到晚都在工作,反而會讓你自己陷入一個死胡同裡面,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而且效率還很差。

延伸閱讀:給工作狂的十個休息提案:照顧自己不必結案,生活偶爾需要任性


圖片|Photo by Tim Gouw on Pexels

對完美主義的挑戰與反思

你可能會說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們的文化強調:「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從小家長就一直鼓勵你要認真投入努力工作,完美主義似乎成為了我們文化的標配之一,那該怎麼辦呢?

其實 Liz 與 Mollie 認為完美主義的確能夠達到情緒上面的慰藉,通常會一開始的時候讓你有一種「爽」的感覺,但長期下來會帶來一些損傷。例如,Liz 與Mollie 在書裡面談到,你可以針對幾個問題提出反思,包括:

  • 你是從哪裡學到對自己設定這麼高的期望?

  • 你要求自己這麼多,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到什麼樣的傷害?

  • 倘若你真的達成了對自己的期望,你所擔心的事情就真的不會發生了嗎?

其中最後一個問題,我覺得最有趣,我也沒有想過會在關於完美主義的章節看到這句話。Liz 與 Mollie 請你詢問自己:「你想對於年輕的自己說一些什麼?」

同場加映:是不是我做得不夠好,才不值得被愛?——學習放下對父母期望,你比想像中更值得被愛


圖片|Photo by Vlada Karpovich on Pexels

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停下來,稍微做了個練習,寫了一封信給 17 歲的我:

親愛的小熊:

希望你收到這封信的時候,能夠放下你手上正在讀的書休息一會兒,好好地閱讀這封信。我是來自於 20 年以後的你,我想跟你說,你辛苦了。

不論是課業、社團或人際關係,都讓你喘不過氣來,我也非常感謝你的積極投入,我才有現在的人生,有現在的學歷和現在的位置,但我也想要提醒你,如果可以的話,試著放慢你生活的步調。

不要總是匆匆忙忙,好好地吃你每一天的三餐,好好對待你的身體,因為你的身體要陪你走很長一段旅程。20 年以後,你會開始耳鳴;會開始經常覺得肩頸痠痛,常常要吃很多的保健食品,可是卻經常沒有太多的好轉;常常會忘記呼吸;常常會忘記照顧自己。

我想這個習慣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起的,或許在你很小的時候,家人還有社會的期待,就期許你要成為這樣的孩子。但同時我想要跟你說,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不需要過度地要求自己,適當地在生活當中加入自己想做的事情吧。

還有,不要太常熬夜、念書,給自己足夠的睡眠,不要相信什麼「死了以後要睡很久」這種屁話。三十幾歲的我有幸讀到了一本書叫做《我沒事,只是偶爾情緒太嘮叨》,Liz 與 Mollie 提到了一件事情,讓我也有深刻的反思,所以我想在這裡分享給你。

我知道你是一個很難拒絕別人的人,但 Liz 與 Mollie 說,每一個說「不」的背後,都蘊含著一個「是」,當你拒絕了一件事情,你就可以把你拒絕的時間拿去做其他的事情。

而當你答應了一件事情,也意味著你答應了這件事情之後,原先你要做你想做的事情的時間會被消耗掉了,所以,在每一次你答應與不答應之間,你都在做選擇。最後,我想要跟你說,試著對自己好一點。

在你的生活裡面,不要經常告訴別人「沒事、我可以繼續撐下去」,適時示弱,適時向別人求救,不要總是當別人的救火員。偶爾,你可以當那個需要被幫助的,也會覺得疲累的 17 歲少年。

by 一直深愛著你但現在才發現的,37 歲的你

難受的時候,更需要溫柔地對待自己

在我寫完這封信之後,突然覺得自己的壓力小了許多,表面上像是寫給過去自己的信件,但實際上卻是寫給現在的自己的信件。Liz 與 Mollie 也建議,當你覺得情緒很嘮叨的時候,可以試著停下來感受一下,是不是你忽略了某一個部分的自己。

你可以試著拿一張紙寫下那些你可能還做不到,但是想要跟自己說的話,例如「我需要獨處」、「我現在沒有辦法做這件事情」、「我可以有情緒,而且我想要好好感受情緒」。

這些小動作一開始看起來會很愚蠢,但隨著時間,你會發現 Liz 與 Mollie 他透過某種方式將他們所知道的心理學知識傳遞到你的生活裡,形成你生活習慣的一部分。此去經年,你可能還是會經常有許多的情緒出現在你腦海裡,對你自己嘮叨,但沒有關係。

所有不動聲色的大人,背後都有一個吵吵鬧鬧不斷要糖吃的小孩。所以,就像 Liz 與 Mollie 所說的:「即使諸事不順,日子還是要順順地過。」就算沒辦法順順地過,也可以讓自己稍微暫停一下,準備好,重新再出發。

推薦閱讀:海苔熊專文|暫時休息一下也沒關係!試著脫下你的「冒牌者症候群」面具,真實生活


圖片|Photo by Julia Avamotive on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