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允許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面對低潮時,不用對自己貼上「不好」、「差勁」的標籤,試著問問情緒背後的需求,帶領自己拆解低能量困境。

文|皮帕.葛蘭琪

演員和行動家賈米拉.賈米爾(Jameela Jamil)是一個鼓舞人心的例子,她在公開場合對自己的身分和信仰展現了脆弱的一面。她分享自己的心理健康細節,特別是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苦而產生的自殺念頭。

她的推文最後提到:「如果你需要協助,就開口求助。因為事情真的會有所改變。我保證。」

她不忌諱公開談論對自己與身體形象的掙扎,並發起了「我就是重」(I Weigh)的正向運動,也激勵他人。同時,她最近出櫃並表示自己是酷兒,她寫道:「我的家庭完全沒有人公開出櫃,一個都沒有。演員公開承認自己的性向是很恐怖的,特別當你是個三十多歲的棕皮膚女性,更是如此。」

如果你能完全當自己,就不必遮遮掩掩,還能更加充實和充滿自覺地進入這個世界。即使你帶著怪異、扭曲和尷尬等的脆弱性(我們所有人都有這些缺陷!)過生活,還是比把這些特質通通鎖起來還好。

公眾人物搞砸事情、必須公開面對,這種事情我已經見證過很多次。在恐懼文化濃厚的地方,人們通常會感到需要偽裝自己,因此而承受太多不必要的痛苦。

人們並不都希望分享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並不奇怪。在現代西方文化之中,大眾對於失敗可以接受的回應是懺悔、充滿歉意和堅毅,無視你實際的感覺。這就是大眾在面對澳洲奧運游泳隊以及涉及破壞比賽醜聞的澳洲板球選手電視道歉新聞時,所期待的事情。

我們都認為自己應該隨時做好準備,把失敗拋開,繼續前進。偽裝自己、收編情緒,比誠實對待自己的感覺和承受被批評的風險來得更理想。在短暫的「自我沉溺」之後,你便不能再脆弱、痛苦和焦慮下去,而要保持樂觀的勇氣,積極且謙卑。

但是,粉刷一個人的與生俱來的多樣情緒,或是將其清理得太快,可能會導致心理緊繃。人生並不完全都是幸福滿足的,也不是一直要求正面積極就會變得快樂。


圖片|Photo by Leohoho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別讓善良變成內傷」劉軒:試著向他人傾訴,不再獨自消化負面情緒

如果將這些負面情緒全部隱藏在陽光與積極的一面之下,你如何與這些情緒直球對決?你如何在全心投入生活、工作和演出的同時,還要提醒自己只能表現出光鮮亮麗的一面?如果你刻意無視一切,又有誰能為你提供幫助?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流放和隱藏在我們體內的任何事物,都可能變得充滿敵意,最終變得危險。如果你壓抑憤怒,不讓任何人看見,那麼你就無法直面憤怒並加以處理。恐懼就是如此運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