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楊雅喆將用電影的規模去打造《天橋上的魔術師》,短短十集,卻將每集製作經費提升到 2000 萬元。

貫穿全劇的台詞「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讓我們對現在「未消失」的人事物,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更加珍惜。(內容微雷,請斟酌觀賞)

一開始觀影門檻有點高,導致評價兩極,很多抽象意識流的表現、隱喻、符號暗示,不斷虛實交錯及影射的歷史事件非常需要查解析及原著小說,是頻率沒對上會無緣棄劇,但一旦接上有緣來相愛的一部作品。

首先要放開想要得到具體結論的頭腦制約,對平常很少看魔幻寫實作品的朋友來說不甚容易,像我前面一直很想釐清哪裡是虛哪裡是實,非常費力。最後半放棄的提醒自己我是來欣賞戲劇不是來鑽牛角尖,才跟著導演引導的意識去流動,才體會到如幻似影的留白與美麗。

《天橋上的魔術師》由曾為台北市最大公有商場「中華商場」為背景所展開的六個家庭、九個主人翁的十個奇幻故事,十集的主題不同,可獨立也能串連在一起,但都脫離不了貫徹整部劇集的中心思想:「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第一集片頭 1 分半就出現這句台詞,初聽還不甚明白,隨著十集看下來,才驚覺這真是一記當頭棒喝,十集後我用著完全不同的心境在體悟反芻著。

雖然身為 90 後的台南人,不曾參與這段大台北西門町歷史,但在查資料時發現這裡曾是許多人的記憶。中華商場這座八連棟、三層樓的商場,由天橋串連住宅商店與流動攤販,綿延不絕自成一格小世界,匯集了繁華時代的縮影。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延伸閱讀:解密《天橋上的魔術師》4 個魔幻時刻,導演楊雅喆掀開那些令人不想面對的過往

即便中華商場曾是眾多人的記憶的一部分,但《天橋上的魔術師》卻不僅僅只是寫實的歷史劇。楊雅喆導演表示吸引他拍《天橋》並非懷舊元素,而是書中揉合記憶的魔幻時刻,不論是魔術師的小黑人、水晶球裡的至尊元、夢遊的石獅子、超時空手錶、九十九樓傳說等等,在在都是記憶裡真實與虛幻的交融。

「要把自己變成相信魔幻的人!」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有時候你用一輩子記住的事,不是眼睛所看到的事。」

記憶不一定能為憑,故事是從記憶的裂縫中長出來的。隨著時光的累加,許多回憶會延伸疊加出更多的土地人文情懷,《天橋》給予觀眾正是這樣一種氛圍的形塑。以十集單元劇的方式呈現,每個人既是配角亦是主角,就像我們,彼此支配著彼此的人生。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五集與第七集,這兩集都是在片尾音樂聲響起時讓我心空的作品。

第四、五集描述白色恐佈,最有張力的戲劇對比,就是用童稚視角看著冷峻時代的複雜暴力,藉由小朋友的童言無忌,展現白色恐佈最日常壓抑的一面。誰能忍心檢舉自己的父母,當大珮含淚冤吐出這句話,失控的老師妳可曾想過眼前倖存的小女孩也是人生父母養?

第三、六、七集探討同性與跨性別族群,阿派跟 Nori 於我而言是非常有魅力的兩個角色,展現不同類型的剛柔並濟。第三集開頭在陽光灑落的西裝店裡,我就被阿派獨特的氣質給迷住,身著紫色襯衫自戀的梳著油頭,血氣方剛的男兒拳頭底下緊握的溫柔,在閉鎖的年代,默默以兄弟之名陪伴支持那個「終究不是他的」人。可惜阿派此角只有點到為止,我私心期待他能有更多交代。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帥氣的模範生 Nori 與點媽之間再再進行無聲的拉扯,兩代對於同性戀價值觀的衝突,沒有空間可以並存。在點媽經歷失魂落魄的尋子記,終於在最後找到那個空間,就在 99 樓點媽的櫻花夢裡,在夢裡「缺角」的大兒子可以安心的做「她」自己。第七集的結尾,Nori 說一句「 媽,我到 99 樓了」輕聲的告別卻蕩氣迴腸,連同無聲的遺憾一起被關進那個下著櫻花雨的櫃子裡。

你會喜歡:《天橋上的魔術師》:擁有粉紅影子的男孩們,你不必再躲起來

《天橋》給了我很多第一次,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快門聲可以比槍聲更令人不寒而慄;第一次知道原來小女孩穿紅色內衣是如此猥褻;第一次知道原來步槍跟吉他的袋子那麼的相似。還有第一次知道話真的不能亂講,尤其是違心之論的反話。

不論是小不點對哥哥戲謔的玩笑「把你變不見喔!」;大珮小珮姐妹氣話的切八段;或是偏心的點媽對小不點說出內心埋怨「不見的為什麼不是你? 」最後都難堪的成真了。


圖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好在導演還是溫柔的,給了這些消失的人事物,一個 99 樓的庇護所。又把小不點從銀幕中的「戀戀風塵」,送回中華商場的滾滾紅塵。當點爸淚如雨下,落在膠卷上,下進電影的次元,那可真的是做到「淚如雨下」,我心中響起小不點第一集叫賣皮鞋的台詞:千山萬水走回你身邊,再一次一語成讖。

特別想提第八集的開放式結局,用錄音帶 AB 面來呈現一體兩面的感情觀。平行時空的我們是否能在感情消逝之際,憶起那一疊貼好郵票的信封,摸著眉宇給彼此最後的溫柔?

「火車在這裡會很慢地過彎,讓離開的人好好再看一眼,之後就是不同的風景了。」

同場加映:《天橋上的魔術師》:即便擁有不ㄧ樣的性別氣質,我們愛你如昔

「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

我用了十集反覆品嚐這句話,餘韻繚繞,失落感瀰漫整個中華商場的走廊。如果可以,我還想再聽一次阿派歐不停的泰山男孩組曲;再聽小八跟著 Smile for me 奔放自在的扭著身體;再看一眼大珮小珮吱吱喳喳在書店櫃檯鬥嘴;再看一眼 Nori 蹲在鞋店門口煎著玉子燒,回頭叫一聲「小不點」。

魔幻寫實手法不是我的最愛,但我確實佩服楊雅喆的野心與創新,不論是隱含議題深度與美術場景田調的細膩,乃至小中青三代演員群的表現,每集製作經費提升到 2000 萬元,為台劇創下一個「電影化」里程碑,讓人非常期待這次金鐘獎。

一次次一集集瓦解我們的框架,藉由主角們的經歷當作誘餌,讓我們能有所投射反思,對現在「未消失」的人事物,看似理所當然的日常更加珍惜。

歷史物換星移,不變的是人的情誼,後座力十足,一起品嚐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