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是因為連你自己都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覺察自己的感受,好好地傳遞給對方吧!

有一次和一對情侶朋友聚餐,兩人對話讓人聽得心驚膽跳。女生對男朋友訴說最近工作遇上的麻煩事,男生沒聽了幾句就回說:「唉,你幹嘛這樣想⋯⋯」,接著霹靂啪啦給了一堆「這時候你應該怎麼做」的建議。

眼見女生臉一沉,悶不吭聲地聽著,最後才飆出一句:「你以為這些我不知道嗎?我現在最不需要就是你跟我說這些!你現在應該要理解、體諒我吧?!」男生也不服氣,互不相讓地反唇相譏,一頓飯氣氛僵得讓人消化不良。

旁人看得清楚,女生就是想男生聆聽、同理自己;男孩也認為自己給意見是善意的,卻換來一頓罵。後來私下聊天,男生還忍不住感嘆:「做人好難。」

是啊,他們誰也不想傷害誰,但卻因為不理解溝通竅門、錯用非建設性的語言而衍生出摩擦,不小心傷了彼此。

這種非建設性的表達方式,其實並不罕見。

「你老是在滑手機,根本不關心我。」

「你不要這樣說話喔,白目!」

「好啊,你去跟朋友吃飯,都不用打電話跟我說一下?!」

延伸閱讀:明明很愛他卻口出惡言?13 張圖表帶你理解薩提爾冰山理論

這些話光看都讓人覺得憋屈,卻常見於各種親密關係的對話中。


圖片|來源

即便知道這種說話模式只會引來反彈、沈默或激烈爭執,為何許多人依然故我、重複著惡性循環呢?

或許是沒有察覺到自己浸泡在這樣的「暴力語言」裡。

但更多時候,是因為壓迫、命令、或譏諷的溝通模式很直接、快速而且能立即見效。換句話說,是一種很「低成本、速效」的對話方式。

不過這低成本的背後其實是逐漸積累的「隱形代價」,造成越來越多難以修復的人際傷害:一見面就吵架的家人、撕破臉的好友、相對無語的冷漠伴侶。溝通明明應該讓人越靠越近,卻莫名變成雙方地位角力的工具,甚至越說越把對方推得遠遠的。

最美的關係,是相互成全

在與劉軒的《用非暴力溝通好好說話,用愛說服他人》一小時對談中,賴佩霞解釋說:「最美的親密關係是『相互成全』。」而透過非暴力溝通的四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在一來一往之間,不斷練習,就能逐漸達到人際關係中的相互成全。

這四步驟簡略概要是:

  1. 觀察:將事實不夾帶個人偏見與評斷,客觀陳述出來。
  2. 感受:單純對自己內心狀態的描述,也就是當下「真正的感受」。
  3. 需要:弄清楚內心沒有被滿足的需要是什麼。
  4. 請求:具體將自己的需要告訴對方。

「但現在人都不太談論感覺、很多人不明白自己的感受」賴佩霞說:「可是,假如我們連自己的感受都弄不清楚,又怎麼會知道要怎麼讓自己走出負面情緒、怎麼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麼呢?」

當我們不清楚感受的時候,就很常「以愛之名」說出一些傷人的話。她就舉例,當父母說:「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但事實上生氣就是生氣,當下的表達僅僅是想修理孩子,這裡面沒有愛。所以,弄懂自己的感受,才能釐清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也才能避免不知不覺中造成許多破壞關係的隱形代價。

延伸閱讀:「我是為你好」為什麼這句話,正在破壞彼此的信任?

搞懂自己的需要,才能懂別人的心

「高情商不只是懂得與人應對,第一步更應該是懂得觀察自己的情緒。EQ 不只是善於對外溝通,也包括能夠和自己對話。」劉軒以他長期研究人際溝通的觀察,發現許多破碎的溝通和誤會,源自於沒有好好說出自己的需要。「我們說的每句話背後都隱含著自己的需要。」賴佩霞也說:「一旦需要被滿足了,人就會快樂了。」

先弄懂自己的需要,才能懂別人的心。而當我們能把注意力放在聽懂對方的需要,也就更能平靜地、以和平的方式展開對話。

所以再回頭看看,「你老在滑手機,根本不關心我」這句話背後的需要會不會是「我需要與你交流」?

「你不要這樣說話喔,白目!」,他想表達的可能是「我需要溫暖」。

「好啊,你去跟朋友吃飯,都不用打電話跟我說一下?!」,往下挖掘,或許就會看見說話的人需要的其實是「尊重」或「信任」。

當我們看見每句話背後的意義,原本眼前齜牙咧嘴的人,是不是瞬間不再那麼有威脅性,而僅僅是個需要被滿足的人。

推薦閱讀:心靈牌卡|最近,我有什麼要覺察的課題?

讀懂自己的需要,可以成全自己;聽懂對方的需要,可以成就彼此。

這樣的思維也通用在提倡「說服不是角力,而是合作性思維」的精準說服力。比起普羅大眾認為的說服就是鬥智、把對方辯倒,劉軒認為:「精準說服更講究的是怎麼找到彼此共同的需要,小心翼翼地把聚光燈從原本對立的糾結點轉移,順著對方的邏輯引導到我們共同希望的結果。」

或許你會想:「這些說話方式也太麻煩了吧?!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才是我們的溝通模式啊,直來直往,不行嗎?」不改變原本的低成本溝通、時常以衝突來作為對話方式當然沒問題!

但相對地,如果想與人好好相處,懂得非暴力的語彙、精準表達內心需要其實就是最簡單的策略。「好好說話」,確實需要花很大的耐心練習,要花更多的心力、需要耐心持續學習,但效果卻是長遠的,也是鞏固關係的最佳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