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台灣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但你知道嗎?一部分的大腸癌早期篩檢進行治療,存活率會大增,是最好預防的癌症!

什麼是糞便潛血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都是全世界用來篩檢大腸直腸癌的第一線工具,目前台灣就是採用糞便潛血檢查當做第一線篩檢的檢查。

因為糞便篩檢的效果良好,從 2004 年開始,在台灣進行全國性篩檢後,約花了五年的時間,讓參加篩檢民眾和從未參加篩檢民眾比較,其大腸直腸癌死亡率有顯著下降。由此可以知道參加大腸直腸癌篩檢的重要性,以及糞便潛血檢查的效果。

為什麼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檢查出大腸直腸癌與癌前病變?

在大腸直腸癌的形成過程中,多半是從正常腸黏膜先長出小息肉,小息肉變大之後便成為大腸直腸癌,整個過程依不同的致癌機轉,可能需要 3~8 年的時間。

息肉和大腸直腸癌都是屬於腫瘤組織,組織通常比較鬆散,表面的血管也比較豐富,因此,當糞便在大腸裡通過息肉或大腸直腸癌時,糞便與腫瘤之間產生摩擦,造成腫瘤出血,血液會伴隨著糞便排出腸道。因此,我們就可以藉著檢驗糞便有無潛血反應,間接診斷是否可能罹患大腸息肉或大腸直腸癌。


圖片|來源

糞便潛血反應有幾種檢驗方法?各有何優缺點?

根據檢驗方法,糞便潛血檢查可以分為化學法與免疫法兩類。化學法是過去篩檢大腸直腸癌的主流,主要偵測對象為侵襲性大腸直腸癌,對於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的敏感度不佳。

此外,因為其偵測的標的物為糞便中血紅素的分解產物,檢驗的原理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因此化學法在收集檢體前必須進行嚴格的飲食與藥物控制,以免造成偽陽性或偽陰性的結果。又因為其單一次的敏感度較低,因此必須採取多次糞便樣本送件。

反觀,免疫法因為偵測標的物為糞便中的人類血紅素,因此即使食物中有來自動物的血紅素或是具有氧化還原作用的成分,也不會影響檢查結果,而且單一次採樣就可以達到相當的效果。此外,免疫法對於下消化道的出血有非常好的專一性,因為上消化道出血產生的血紅素經過消化液作用,到了下消化道就已經被分解,因此免疫法作為作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工具是非常理想的。

如何作糞便潛血反應的檢查? 一旦檢查結果為陽性,下一步該怎麼辦?

以免疫法的糞便潛血檢查為例,目前需要做大腸直腸癌篩檢的對象,無論男女都是從五十歲開始,每兩年接受一次糞便篩檢檢查。接受糞便檢查前,不需要調整飲食或藥物,請依照說明書的指引完成採檢,然後在避免日照的狀態下,盡快將收集的糞便檢體送回檢驗單位。一旦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陰性,此階段篩檢即告一段落,等待兩年後再接受篩檢。

若檢查呈現陽性,先不用緊張,糞便潛血陽性並不代表就是得到大腸直腸癌,一般而言,一百位糞便潛血陽性的民眾,約有五位是大腸直腸癌,約四十位是大腸腺瘤,其他五十五位則可能是痔瘡、發炎或是偽陽性。

為了釐清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糞便潛血陽性,糞便潛血陽性的民眾,就必須接著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知道造成潛血陽性的原因,也才能進一步接受適當的處置,目前台灣糞便潛血陽性民眾,轉介大腸鏡的比例約六至七成,仍然未竟理想,未來需要針對醫師與民眾提供更多相關的訊息,以期可以再進一步提高轉介大腸鏡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