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生了沒》到時裝周,如果你想過:莫莉憑什麼?那可能是你不知道這位「拼命三娘」,面對大小作品的高自我要求;面對別人的指點批評,她有風度又不失自信地說:「藉由別人的批評來自暴自棄是不對的,但藉由別人的批評重新審視自己,這樣才對。」


圖片|來源

大概是兩三年前,時尚界突然闖入一個響叮噹的名號。如今,她是 Body Shop 的全球形象廣告代言人,她是和 Bobbi Brown 和 Jo Malone 推出聯名系列商品的台灣代表,她是四大時裝週的座上賓,她是各大時裝品牌爭相合作的重量級KOL⋯⋯。


圖片|來源

來自台灣,她是 Molly 莫莉,姜婷婷。

所謂 KOL,意即關鍵意見領袖,在這個社群不斷浮動、擴大,網路充滿侵佔、比較的年代,人們爭相展現出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在莫莉走到現在之前(或許直到現在也依舊存在?),不諱言的,許多人都會對於這個圈子當中少數的「佼佼者」,抱持著「微酸、等著看好戲」的心態。

延伸閱讀:專訪莫莉經紀人 Henry:「網紅世代,你得百分之百做自己」


圖片|來源

她憑什麼有 56 萬名追蹤者?她憑什麼拍出這些驚人美照?她憑什麼從綜藝咖轉戰又高又冷的時尚界?她憑什麼環遊世界各地,看起來日子過得高枕無憂、名利雙收?

全憑她高人一等的拼勁、瘋狂做夢的傻勁、從挫敗中學習與前進的衝勁、凡事親力親為並把持極高要求的狠勁。

然後,你還真以為身為公眾人物的莫莉、生活真的無憂也無慮?Come on,那是因為你不夠了解這位拼命三娘。


圖片|來源

「如果一件事情妳明明可以多做,究竟有什麼理由要少做?」

從《大學生了沒》開始累積了不少人氣,不過在最初的最初,人脈還沒那麼廣、品牌誰也不認識,可以說是時尚絕緣體的莫莉,決定心一橫、和經紀人砸進大把積蓄,在一張秀票也沒確定到手的情況下,她依然率領團隊前往四大時裝週。


圖片|來源

逢人便是:「Hello, I am Molly from Taiwan.」,眼前是素昧平生的品牌公關、高階主管、時尚設計師,莫莉依然以充滿朝氣的笑容,成功打破語言的隔閡、不甚熟識之下的尷尬場景,就算沒看過這個來自亞洲的東方臉孔,她似乎用不完的「活力」卻是自帶標幟性、讓人不喜歡她也難。


圖片|來源

小至一個晚上就結束的活動邀請、大至品牌邀請的長期合作,莫莉認真的看待每次到手的機會,針對不同風格、不同場合,呈現符合時宜但依舊「很莫莉」的作品。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莫莉憑什麼(Why Molly Chiang)真人實境秀中,為了「找光拍照」跑遍全米蘭的 AHA 團隊,只都為了「一張影像」,團隊共有「一種存亡共識」,也就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都費工夫」。換作是其他人,會在極度疲勞、壓力山大、行程 Delay、身處異鄉的情況下,依舊堅持替品牌找到最適合的取景場地,還是會默默覺得「算了,反正拍不好可以修圖」?

延伸閱讀:專訪莫莉:假裝不能一輩子,你必須很真誠地做自己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就算花下大筆成本拍了一百張照片,其中只有一張令人滿意,對於莫莉而言,這一切就值了,這就是莫莉「憑什麼」一次次用大片等級的照片,換來愛滑手機的網友們按下追蹤鍵和 Wow 聲連連。憑她的堅持,和團隊無私的 Back up。


圖片|來源

「藉由別人的批評來自暴自棄是不對的,但藉由別人的批評重新審視自己,這樣才對。」

樹大招風、人紅是非多,擁有如今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績,即便是莫莉,也經常在面對「拒絕」、承擔酸言酸語和不實謠言的壓力,身為公眾人物,確實,這些是名氣這把雙面刃的痛點,而莫莉選擇透過自我沈澱、清者自清,對的批評是指教,不對的批評只是別人眼紅的最好證明。「我們要學習的從來不只是面對批評,而是消化它們,成為日後前進的動力。」


圖片|來源

有人嫌莫莉的英文發音不標準,她立刻找來一個家教進修;有人酸莫莉對於品牌的認識不夠深,她開始在參與每次合作前認真鑽研、呈現幽默但不失深度的內容。至於有人說她太黑、不好看;有人說她太浮誇、不時尚,莫莉依舊故我,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一切,不論是推翻傳統的審美、追求極致的態度,她成功讓喜歡的人也開始相信:「做自己,才是最時尚。」


圖片|來源

所以從今以後,要嘛你大可以繼續酸她,要嘛,你不得不對這位努力過頭、不惜代價的小妮子按顆愛心,獻上佩服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