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幻想成為電台 DJ?專訪廣播主持人潘月琪,談語言如何發揮溫柔的力量,以及口語表達的魅力所在,看似對外溝通,實則也與自己展開對話,了解到「說話跟溝通很耗能量,因此必須適時地感受與傾聽自己的內在。」

曾經從事廣播主持 17 年,「聊天」對她來說不僅是日常也是工作,如何讓對話不只是閒聊,而是有品質的對談,讓彼此及聽眾,三方之間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濃縮的精華片段,一直是月琪老師堅持的目標。

她致力於推廣言語的溫柔力量,但比起「講師」,她更喜歡稱呼自己是個「學習者」,涉略新事物的同時,也自主性地深耕、探究。而現在,她也將這樣的念想,搬至線上,分享自己的經驗:好想法好好說 - 潘月琪的 12 堂質感說話課

讓「output」和「input」保持平衡

「畢業的第一天我就開始做廣播主持,為了製作節目,我必須快速 input 大量的內容,經過消化、整理再 output 出去,所以我一直保有閱讀、學習的習慣。」二十幾年來,她始終著迷於各類學問之間,無法自拔,對月琪老師來說,這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尤其熱愛觀看訪談類的節目、歐洲電影或小說,這些經由大量對白所交織出來的故事,擁有迷人的魅力。

P1100306-2
圖片|Yulie Liao(Hahow 好學校)

「說話跟溝通很耗能量,因此必須適時地感受與傾聽自己的內在。」

很多人以為擅長口語表達或從事這類教學的講師,都很愛跟人說話,實則不然。正因平常都是將知識 output 給別人,因此需要更多時間獨處,讓自己消耗的能量得以恢復。

若是過於疲累,很可能會開始出現語言癌,像是詞不達意、冗詞贅字等。或許我們平時已經習慣快速、方便的傳遞訊息,並不特別講究字句雕琢,久而久之默許「癌細胞」增生。在未來意想不到的場合,像是提案、面試時,發生細節上的失誤,而讓別人在心裡對自己默默扣分,這絕非我們樂見的情況。

「『話語』本身跟細胞一樣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之分,但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修養,會刺激你的言談是否會變成語言癌。」

這並非要你時時刻刻地保持著優雅的用字遣詞,每個人都有想要輕鬆閒聊的時刻,如果你本身的內在就足夠豐富,即便用簡單的字詞表達,也能將訊息傳遞給對方知道。因此重要的是你得時常 input 自己,不論是閱讀、看電影或上課學習,都是補充養分的方法之一。

推薦閱讀:培養演講技巧:與其擔心說錯話,不如專注於說話內容

開口之前,先觀察對方的肢體與表情

談到上課,月琪老師憶起某次的學習經驗,她喜歡在課堂結束後,與同學們互相擁抱、感謝,有次她抱了一位女生,對方僵了幾秒後,就把她用力推開,讓她感到非常驚愕跟挫折。

經過反思後,她意識到每個人因為文化差異或習慣有所不同,因此每次在開口或行動之前,都應該要做更多瞭解。「尤其當你在一段時間內和對方密切相處,就自以為彼此足夠親密,因而卸下心防,忽略了這些因素。」她認為越是熟悉的人,越容易忽略言語或肢體所透露的訊息。

「所以說,察言觀色真的很重要啊!」她深深地感嘆道,很多人想學言語的技術、如何精確地用字,但這其實和個人的閱讀類型、生命經驗的豐富度、思維邏輯的統整,以及對人我關係的省思有關,有了這些內涵,才能引導出你能講出什麼樣的話。但「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則不同,只要用心觀察,便能從中讀取訊息,因為那是多數人類共通可以判斷的依據。

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其實是可開可關的

P1100266
圖片|Yulie Liao(Hahow 好學校)

就如同人與人在互動中,對彼此的評斷跟觀感依據,其實是先藉由外在的肢體、眼神及笑容,言語反而是在最後。當你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就連心情也是雀躍的,只要和他人眼神對到,散發出來的善意,會自然而然地吸引他人想與你交流,這便是開啟談話的契機。

如果你不擅於尋找話題,可以事先準備一些開場白,好讓你面對陌生人時,不會那麼尷尬。只要開口,便能和對方建立起連結,但大多數人只停留在第一句就打住,剛牽起的線很快就會斷裂,若是能將話題加以延伸,就有機會將關係延續下去。

推薦閱讀:學習說話技巧前,你該做的,是「找到自己的聲音」

月琪老師以自身為例,她時常一個人到國外旅行,靠著「刻意地問路」,讓她搭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友誼橋樑。有次,她在巴黎知名的紅孩兒市集(Marché des Enfants Rouges)猶豫要點什麼午餐,便轉頭請站在一旁的婦女推薦,隨後同坐一桌邊吃邊聊,吃完飯,這兩位女士竟邀她到家中作客,一路從生活談到文化,後來甚至接連通信了好幾年。

「跟陌生人的破冰方式有很多,取決在於你想不想,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其實是可開可關的。」她談到,沒有經過訓練的人通常不太能控制自己,往往會發生兩極化的情況,內向的人講不出幾個字,外向的人高談闊論到收不起來,最好的方式應該是能夠有意識地自我調節。

遵從自己的心,找到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

P1100312
圖片|Yulie Liao(Hahow 好學校)

採訪尾聲,我向月琪老師請教,作為一名內向者,開口說話比一般人來得更不容易,但因為工作因素時常需要與人溝通,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她笑說,不是口若懸河才是會表達的人,有時滔滔不絕,反而會讓人更有壓力。

她想起先前與設計師吳東龍曾多次對談,對方並非是個喜歡說話的人,因為才華發光發熱,有不少採訪邀約,發現他習慣在回應時思考久一些,將脈絡梳理整齊,再開口發言,並善用自己的社群平台發文,以文字和作品與人溝通。對他來說,這或許就是舒服且適合他的表達方式。唯有讓自己感到自在,才能克服緊張與恐懼,將想法好好地傳遞出去。

月琪老師認為,沒有什麼是最好的表達方式。透過閱讀與學習,能夠幫助自己建立更多元的世界觀,並增進言語中的溫柔力量。在我眼中,需要和月琪老師看齊的,不僅是質感說話的能力,還有能夠以一名學習者的姿態,優雅地擁抱新知,並持續探索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