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愛翻白眼的人是什麼心態嗎?透過心理學分析與研究,發現這可能與「輕蔑型人格氣質」有關。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今天我們要談論一種不那麼經常被談論的情緒:「輕蔑(contempt)」。每個人或多或少曾經在某些時候、對某些事件和某些人感到過輕蔑。—— 沉默著翻個大大的白眼,就是一種輕蔑的感覺。但我們往往就讓這種情緒一閃而過,不會去深究。可心理學家,卻從這種情緒中,解讀出了無比豐富的信息。

什麼是輕蔑?

輕蔑是一種在很多人的感受中,比較「冷」的情緒。但心理學家並不這麼認為。AgnetaFischer (2011)曾將輕蔑稱之為「一種在冷酷外衣下的熱烈情感」,認為輕蔑中掩飾了大量豐富激烈的情緒。

2016 年,Roberta Schriber 等人研究發現,這種情緒會在一些人身上穩定、長期地出現,有一類人是長期習慣表現出輕蔑情緒的。他們於是提出了「輕蔑型人格氣質」這個概念。

「輕蔑型人格氣質」會影響著親密關係的質量、與他人的關係。它會造成兩敗俱傷:讓被輕蔑的一方感到被傷害、被拒絕、被排斥;但同時,輕蔑的發起者其實也一直處於一種「脆弱易碎」的狀態。


圖片|來源

1. 作為一種情緒反應(emotional reaction)的輕蔑

2000 年,Wagner(2010)給作為一種情緒反應的輕蔑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它存在於人際間;它包含了對他人的負面看法;發起輕蔑的一方感覺自己比被輕蔑的一方更優越。

在此基礎上,Schriber(2016)進一步分析和擴充了該定義。他認為,作為一種情緒反應的輕蔑,應該包含以下 4 個方面:

a. 建立在發現他人違背了自己的標準的基礎上。這種標準可能是對輕蔑者自己來說很重要的,也有可能是對輕蔑者所在的社會群體來說很重要的。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我們經常看見市面上那些更要臉的人蔑視更要錢的人,但同時,更要錢的也一樣輕蔑那些更要臉的,因為彼此都違背了彼此的標準和價值觀。

推薦閱讀:同理心練習: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不是急著批判

b. 對冒犯自己的人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負面評價。

c. 迴避/疏遠的行動傾向:蔑視的情緒會伴隨著疏遠或拒絕輕蔑對象的行為,比如將對方從自己的社交圈內排除出去,或者不願意與之發生人際間的互動。

d. 輕蔑承擔了一種社會管制者的角色,其方式是清除或者重塑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通過疏遠、羞辱,來隔離他們。它會讓被輕蔑的一方感覺自己「什麼都不是」,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不被接受的、被排斥的。

2. 作為一種情緒氣質(emotion disposition)的輕蔑

我們所說的氣質性的輕蔑(Dispositional Contempt)指的是人的一種傾向性:傾向於看低、疏遠和貶損那些觸犯了我們的標准或價值觀的人。這種情緒氣質是穩定的,長久不變的。縱向研究發現,那些會在婚姻和其他人際關係中經常有蔑視行為的人,會傾向於長期表現出輕蔑,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翻白眼的動作,說「隨便咯」或者諷刺挖苦的言語。

3. 什麼樣的人容易成為被我們輕蔑的對象

當我們表現出輕蔑時,對象往往是和自己所處層級相當、但距離相對較遠的人。因此,輕蔑最經常在熟人、同事、大家庭、或者社會階層中與自己處於同樣階層的人中發生(54.8%),其次才是在朋友、小家庭、愛人之間;我們不太容易對社會階層與自己不同的人產生輕蔑的情感。這正好與憤怒發生的對象相反:憤怒最常在小家庭、戀人和朋友之間發生(51%),其次才是同事、大家庭和熟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和自己看不起的人並差不了很多。

在性別上,比起男性來說,女性更容易遭受輕蔑,而且女性自身也更多地為成為被輕蔑對象而感到焦慮(Fischer, 2011)。

輕蔑傳遞了哪些與你的情緒、人格有關的信息?

1. 輕蔑與其他情緒氣質的聯繫和區別:

Izard(1977)提出了「敵意三角」的理論,認為輕蔑(contempt)、憤怒(anger)、厭惡(disgust)是與敵意相關的 3 種主要情緒,都包含了對他人的負面評判。之後,有一系列研究認為,輕蔑是「厭惡」和「憤怒」這兩種情緒的混合物,維基百科對輕蔑的解釋就沿用了這種通用的說法。

然而輕蔑真的只是厭惡和憤怒的結合嗎?研究證明並非如此。

輕蔑與憤怒(anger):

研究表明,氣質性的輕蔑和氣質性的憤怒的確呈正相關,即喜歡輕蔑的人也可能會比較容易憤怒,但二者並沒有互相包含的關係,這兩種情緒氣質有著根本性的區別(Zhou , 2011)。

憤怒是一種生動的、短促的、爆發式的情緒,經常會在我們對他人的行為不滿,希望能夠用特定的方式來影響對方的時候出現。它並不包含對另一方的價值觀和能力上的評判,當我們對一個人憤怒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尊重對方。

推薦閱讀:生命都有自己的課題:不與他人競爭比較,才能專注成為自己

而輕蔑則是不那麼激烈、相對更長久的一種情緒,是對他人進行持續、穩定的負面評價,並且包含了對另一方價值觀和能力上的評判,即認為對方處於比自己更低下的等級;並且會表現為對另一方的社會拒絕或排擠。

輕蔑與厭惡(disgust):

儘管此前的研究也認為輕蔑中包含了厭惡的情緒,但新研究發現,厭惡和輕蔑並不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只有微弱的負相關。兩者的區別在於(Zhou, 2011, Schriber, 2016):

厭惡是一種直接的刺激情緒,是被發自內心的、強迫性的刺激所觸發的,可能含有生理上的反應。它有可能會包含對另一方的、基於道德標準的好惡。但厭惡,往往是在近距離直接接收到了這種刺激的情況下發生的。當你對某個人、某件事產生了厭惡的時候,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他已經離你很近。

而輕蔑會引發排斥行為,輕蔑者會和對方保持一定距離,因此它不是被那麼直接的刺激所觸發的,也不包含生理反應。當你對某個人、某件事產生輕蔑的時候,那個人和那件事可能根本沒有靠近你的機會。

輕蔑與驕傲(pride):

人們不太容易想到,輕蔑和驕傲有關係的。

除了憤怒和厭惡,輕蔑也被證明與氣質性的驕傲成正相關。研究者將驕傲分為兩種——自以為是的傲慢(hubristic pride)和真實的自豪感(authenticpride),發現這兩種情緒氣質和輕蔑的相關性不同。氣質性輕蔑與自豪感呈現出微弱的負相關,而和傲慢感呈強烈的正相關(Schriber, 2016)。也就是說,那些真實地感到自豪的人,其實並不容易對他人產生輕蔑,而會輕蔑別人的人,往往是處在自以為是的傲慢中。

也就是說,一個習慣蔑視他人的人,很有可能同時也很傲慢,但卻並不真的具有很強的自豪感。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說明氣質性蔑視的人擁有膨脹的整體自我觀念,但並非真實的有所成就。

2. 輕蔑與人格特質的關係:

研究者還分析了輕蔑與哪些其他的人格特質相關(Schriber,2016)。

與「黑暗三角」的關係:

「黑暗三角」指的是三種黑暗的人格特質,即自戀(narcissism,自私、虛榮、自我中心)、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冷酷地欺騙和操縱他人)和心理變態(psychopathy,易衝動,冷漠,缺乏共情和羞恥)。研究發現,氣質性輕蔑和「黑暗三角」的三個維度都呈正相關。

3. 輕蔑與脆弱的自我觀念

儘管輕蔑的人看起來很傲慢,但研究卻發現,氣質性的輕蔑和脆弱的自我觀念(fragile self-view)有著緊密的聯繫。擁有輕蔑氣質的人,可能是低自尊/自戀的 (Schriber,2016)。

a. 低自尊和自戀:

輕蔑的人被證明是低自尊的。而且,他們會偽裝表現出一種「防禦性的高自尊」(defensive high self-esteem)。與真實的自尊不同,防禦性高自尊的人雖然行為上很像是高自尊,但實際上很容易被外界的評價影響和傷害,他們會以貶低他人來掩蓋自己的脆弱和不足。

而另一方面,輕蔑又與自戀正相關。就像我們昨天在「自卑」主題的文章中提到的,自卑和自負都是自戀人格的可能表現。根據自戀人格問卷(NPI),顯性自戀(overtnarcissism)的四個維度和隱性自戀(covertnarcissism)的兩個維度都和輕蔑存在相關性(Hendin, 1997)。

顯性自戀的測量往往通過四個因子完成,分別是:權欲(leadership/authority)、優越感(superiority/arrogance)、特權感(exploitative/entitlement)和自我欣賞(self-absorption/self-admiration ),其中,特權感和輕蔑的關係最為顯著(Emmons, 1987),而自戀的人往往病態程度最嚴重的方面正是超乎常人的特權感。

輕蔑與隱性自戀的關係更顯著。隱性自戀的兩個因子,自我誇張(grandiosity/exhibitionism)和脆弱/敏感性(hypersensitivity/vulnerability)中,脆弱/敏感性尤其是脆弱性與輕蔑有著顯著的相關性,甚至超過了輕蔑與特權感的相關度 (Schriber, 2016)。也就是說,越是脆弱敏感的人,越容易對別人感到輕蔑,甚至比認為自己應該享有特權更甚。

b. 內疚和羞恥:

內疚和羞恥也與輕蔑呈正相關,也就是說,氣質性輕蔑程度較高的人,比程度較低的人更容易有羞恥感。有句話說「嘴巴那麼毒,內心一定有很多苦」,對別人常常懷有輕蔑的人,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評價也不高。


圖片|來源

輕蔑與親密關係

氣質性輕蔑也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特別是親密關係。

1. 輕蔑與不安全依戀:

氣質性輕蔑的人被證明更容易在依戀類型上是迴避型或痴迷型。這兩種依戀類型的人,表現輕蔑的方式不太一樣。

痴迷型最容易選擇很親近的人,比如自己的伴侶作為輕蔑對象,因為他們希望無限地靠近對方,但對方卻永遠無法滿足他們對親密的要求,他們經常感到被拒絕,因此他們開始用輕蔑作為一種防禦;而迴避型則在對象離自己越遠的情況下,越容易蔑視對方,因為他們內心深處仍懷有靠近的願望,但他們自己都不敢承認這個願望,這種情況下,輕蔑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也「不稀罕」走近,或者對方不值得自己抱有期許——他們會對那些已經離自己很遠的人再次表示「我希望你離我遠點」。

推薦閱讀:三種影響愛情的依戀型態!用心理學找回感情安全感

對於這兩種不安全依戀類型的人來說,他們表現出的蔑視都是一種對自己的保護和防禦。

2. 輕蔑與親密關係的機能:

輕蔑被證明會影響親密關係中的承諾和滿意度,即親密關係中的輕蔑越多,雙方都可能承諾越少,滿意度越低。值得注意的是,輕蔑對親密關係傷害最大的情況,是有一方認為對方經常蔑視自己(儘管不一定是事實),這比一方在事實上蔑視另一方的情況要更影響親密關係的承諾和滿意度。

主觀中感到了「被蔑視」,比實際存在的蔑視更毀關係。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親密朋友/家人/戀人有看不起自己的表現,可能你們的關係就會有危險。

「輕蔑不是一種極端的行為,它只會以冷漠、忽視、安靜的方式表達出來。」Fischer(2011)表示,也正因為如此,目前關於輕蔑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如何控制輕蔑情緒的研究還非常少,更多的研究針對的是那些更激烈的情緒,比如如何控制自己的憤怒、悲傷或恐懼。

然而,就像我們在前文提到的那樣,這種隱性的行為會對人際關係,和輕蔑的雙方都造成很大的殺傷力。比如,對於輕蔑的發起者來說,他們容易招致不好的評價,如被認為高傲、刻薄,是社會排斥的始作俑者;而對於受到蔑視的一方來說,則有兩種可能的行為反應:自我拔高(self-enhancement)或者自我挫敗(self-defeating),他們可能會反而出現特別看重自己、認為自己一定要被對方「看得起」,或者會出現自我價值感降低的情況——這兩種行為都會對他們真正的自尊水平造成負面的影響 (Zhou, 2011)。

有時候,我們表現出輕蔑,也許只是因為不願意面對。這時,蔑視是一種簡化的方式,我們很容易通過這種方式,來逃避自己遭受的挑戰和威脅,逃避對一件事物或一個人的理性分析和評判,逃避本應做出的共情和社會互動。它可能只是一種虛張聲勢。你在蔑視的,可能是你內心深處覺得和你構成比較的,也可能是你所恐懼的,或者和你不願為人所知的一面有關。

這樣說你可能覺得併不愉快;但很多時候理解自己的陰暗面,是認識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於這一點,有一段粉絲分享給我們的魯迅的話與大家共享:

「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自己。發表一點兒,酷愛溫暖的人已經覺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來,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樣。我有時也想就此驅逐旁人,到那時還不唾棄我的,即便是梟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這才真是我的朋友。倘使並這個也沒有,則就是我一個人也行。」

深以為然。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