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讀電影】作者海苔熊用簡單易懂的心理學角度剖析《喜歡你》裏頭的依戀關係,戀愛,就是種平衡自我的過程。

「隨著年齡越大,我們的眼鏡『度數』就會越戴越深。當你人生感到困頓時,試著用不一樣的眼鏡看看世界,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我的現象學老師跟我說,沒想到我「換眼鏡」的第一次實踐,是在看完電影之後。

昨天趁台灣剛上映,看了最近金城武與周冬雨所主演,當紅的電影《喜歡你》,回家的路上突然覺得,如果是不同時期的我,用不同的理論眼鏡來看這部電影,完全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啊⋯⋯(以下有雷)。

依戀理論

這是一個逃避依戀的總裁路晉,愛上矛盾依戀小廚師勝男的過程。

理性、冷酷、不近人情、工作優先、逃離親密的總裁(岡田尊司,2016),其實內心真正渴望是有人陪伴的。但就像他最後所說的一樣:「我發現我不是真的喜歡一個人吃飯,而是沒有人可以陪我吃飯。」對一個逃避依戀的人來說,要表現出自己的脆弱,是多麼的不容易,而他卻願意隔著玻璃門,和對方說這幾個難以啟齒的字——這也是很多愛上逃避依戀的人無法離開的原因:他都不和別人說心裡話的,只和我說,只有我了解他。畢竟,當你覺得你越懂他的時候,你會越愛他Kepecs、Uchida、Zariwala與Mainen,2008)。

客體關係理論

這是一個霸道總裁 α 培養出霸道總裁 β,然後用各種疏離和冷漠,來壓抑內在焦慮的故事。所有的潔癖與挑剔,都是為了避免那個「壞的」 污染到乾淨的部分(許皓宜,2017)。

另一方面,小廚師也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或許她有意無意地想要拯救眼前這個「沒有人性」的人,才會願意犧牲一切,讓對方睡在她家、入侵她的生活、照顧三餐等等——或許,對方的出現填補了小時候他沒有被滿足的某一個空缺,所以他才會陷入這段感情當中(謎之音:想太多了啦,其實愛一個人的時候本來就會做出許多瘋狂的事情不是嗎?)。

推薦閱讀:金城武X周冬雨《喜歡你》:愛情,是等待一個同類

這也是一個內在小孩現身的過程(吳姵瑩,2017即將上市)。在她身邊,可以瘋狂、依賴、不顧別人眼光,那是因為他的內在小孩獲得前所未有的照料。當小孩的聲音被聽見了,他對別人,也可以變得更柔軟。

榮格心理學

這是一個和自己陰影(Shadow)相遇的故事。

總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掌控內的總裁,卻因為一個小小的廚師,行程大亂。事實上,那些總是不希望事情「失控」的人,往往會吸引到「不受控制」的人,與其說是孽緣,不如說是他們內在有一部分自己,是渴望走向平衡的。路總裁在乾淨的飯店床鋪上總是失眠,卻在髒亂的沙發上睡著;嘴巴上說「你走開」、你很討厭,實際上是無法去「認回」那些那個有可能會失控的自己。直到他回到平行關係裡面(回倫敦和爸爸一起吃飯)去看見那個「令人討厭」的自己,他也開起來比較真誠的感情關係,也邁向了自性化的歷程 (李佩怡,2009莊硯涵,2015)。

推薦閱讀:是依賴還是愛?五個關係心理學讓你越愛越強壯

女性主義心理學

看完之後超級生氣!憑什麼林志玲要為一個男人煮飯煮 7 年!我拒絕為複製父權體制的電影發言!

好啦,還是說一下好了,與其說男人害怕失控,不如說其實大家都害怕失控,男人和女人都一起用某一種共謀的方式,來維繫著這個父權體制下面的運作。有人選擇了這個方法,並不是因為他們也認同這個方式,而是因為沒有選擇,或者說,這是在當下的選擇當中,損傷最小的、阻力最小的路(Johnson,1997)。

這部片真正講的就是「控制」。控制是一種非常弔詭的事情,男性害怕在於同性競爭當中處於劣勢或輸家的位置,於是極力的想要控制,或者至少在自己弱勢的時候也能夠保有控制比自己更弱勢的人,可是這樣的焦慮反而讓男性陷入一種負向的循環:越是害怕失控,越想要抓住一切,就越容易「意識」到自己沒有掌握一切。

推薦閱讀:從「我」到「我們」:親密與獨立的關係練習題

俗話說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這個社會透過各種方式把男性當作一種預設值,例如「人類」(man)、他(he),把女性當成一種他者,用「美味」、「性感」不知不覺的物化女性的身體,久了以後,女性也會被洗腦,擔心「我如果不性感了怎麼辦?」

不過,萬法歸一,這 4 個理論都可能指向同一個結論:事實上,我們真正要找的並不是把你視為「他的菜」的人,而是「就算你不是他的菜」、「就算你不為了他做菜」,也能好好陪伴你的人。

而當你開始允許生命中「可以」出現失控,你也更能在一個人時擁抱孤單,在兩個人時自在地相互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