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紐約、台灣到上海,回歸華人世界從事鋼琴教學的作者九萬,發現家長普遍都不尊重老師的專業,更把音樂當作未來工作的機器來培養,使才藝成為升學的籌碼。

三年前,我從居住了十年的紐約海運了七個大紙箱,搬回台灣。沈澱了一段時日,三年後我又拎著一個皮箱和一個 40 升的背包,離開台北,來到了上海。在這個擁有東方明珠的城市落地一星期後,我租了一棟老公房的三樓房間,在上海繼續從事我的老本行 —— 教鋼琴。

在將生活重心移回台北的三年時光,我開始一個人背包旅行,因此得以在旅途上和許多當年在紐約認識、現居於歐洲的音樂圈朋友重逢深談,並透過他們嘗試了解各國的音樂學習環境。

而選擇在花信年華時到上海,除了因為它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也風聞教育事業這些年在中國的崛起,更重要的是邀請我來的老朋友因為同樣在紐約接受文化及音樂的薰陶,彼此擁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再講得更坦白些,一個極大誘因也是她給老師的指導費用是台灣普遍音樂教室的三倍以上,遠超過台灣國高中音樂班兼任教師的鐘點。

不管以哪個面向切入,談錢是現實,但面對現實本來就是生存的本質。我在紐約開始鋼琴教學生涯以來,音樂院的鋼琴教學法指導教授 Olsen 就一直向我們耳提面命,要我們「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價值。」

以音樂院畢業生來說,在紐約一小時收 80 美金也不會太過分。不僅是支付我們為了學習音樂所投資的心血、金錢和獲得的專業,許多時候,容易被忽略的是在那一個鐘頭之外老師想教法、備課的時間(事實上是我真的經常想教法想到做夢都在做教具。)

而對於學古典音樂的人來說,先不管本身喜不喜歡教學,教學依然是最穩定的收入來源。自我懂事有印象以來,家族便一直在經營音樂教室,也因此自小耳濡目染、看盡了台灣這二十年來在音樂教育事業上面的興衰和轉變。剛好,在台北的三年間除了教學工作之外,也有機會在第一線櫃檯和學生及父母接觸,才對於台灣的老師和音樂教育事業經營者所要面對的狀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安排了課程卻愛來不來,一天到晚請假或遲到,之後又要怪老師自己的小孩為何沒進步;認為孩子沒練琴是老師沒督促,完全不是自己的責任;學費已經便宜到沒天理了還要嫌貴,把學習當成秤斤買菜討價還價;連 do re mi 都還搞不清楚就在問何時可以去比賽、去考級數,要不然就是學生程度不好,又不願意付出血汗練琴,家長卻又想要老師協助小孩考上國立大學音樂系;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反正要上小學五六年級或國中了就是學業變重,鋼琴課先停再說 … etc. 這些雖然不是全部的台灣家長,卻也是大多數了。

我不會說這些狀況在別的國家沒有,但就個人經驗來看都是極少數。尤其到上海後的這段時間,也許是剛開始工作的蜜月期、也許是工作環境把我們的教學中心思想傳達的非常透徹,總之我的確覺得自己活在一個烏托邦,一切都很美好(至少在工作這方面。)99% 的家長清楚知道孩子剛開始是需要培養興趣的、也知道考級數不是必要,維持興趣和熱情比什麼重要。

推薦閱讀:台灣的幼教老師為什麼越來越少?

不過我的烏托邦就在和新認識的上海人 Z 交談過後,被砸了一個洞。亞洲其他地方我不曉得,但華人終究是華人,Z 知道我是教鋼琴又剛來上海後,便滿腔熱血的提供我許多生財之道,像是讓家長知道我可以幫學生準備考國外的級數,甚至幫學生建立國外留學的管道,讓家長知道孩子只要跟我學就有出國留學的機會。畢竟在現今的中國,拿個外國學歷、甚至能到國外落地生根才是真正的成功。 Z 直接說他認為我們教孩子學興趣的,在中國市場不大。

這讓我想到前些日子在追的美劇「菜鳥新移民」,有一集是二兒子 Emory 在學校做了職業性向測驗,結果測驗出來是空服員。媽媽非常不能接受,畢竟這不是被傳統華人父母認可的職業,便想盡辦法要「導正」Emery。當時剛好出了個華人球星張德培,他們又無意間發現孩子對網球有興趣和天分,便打著讓 Emery 拿運動獎學金的主意還有讓他忘卻想當空服員的願望,拼命地想要在他才剛起步學網球時,便將他推向巔峰。雖然 Emery 的確也一路打到決賽,但在該集結尾,Emery 並沒有忘記想到空服員這件事。

唉,大多數的華人家長想要什麼我怎麼會不曉得呢?我同意讓某些孩子適時的參與考試、比賽可以增加學習和進步的動力,但因為自己真的看過許多「機器」,深深知道如果不是因著真正喜歡音樂而學習,就算要走這條路也走不長久。

我不曉得要如何在一時一刻翻轉華人急功近利的心態,但我相信讓家長意識到把音樂、藝術的培養落實在孩子的生活中,是比贏一堆比賽、考一堆級數還更為重要的。讓孩子真正熱愛彈琴,並維持熱忱、順其自然。如果未來他們真的自己有決心朝音樂這條路走,身為老師當然全力以赴的協助,但絕對不是把比賽考試這些條件擺在前頭,作為學習的出發點。

而如果台灣的家長還無法自覺到普遍音樂教室、家教老師所收的費用已經過低,忽略掉老師也要生存,還在拿孩子的教育來跟老師錙銖必較,將學習才藝當成升學的籌碼,用完就丟,不尊重老師的專業,那麼已經人才嚴重流失的台灣,資源將會更少、也會更辛苦。

延伸閱讀:真正能改變台灣的,是大多數人願意做微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