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之際,中山女高的同學整裝待發,為的是今年她們首次參與新紀錄劇場《停格》的演出作好準備。現在讓我們率先她們作為劇場新人的點滴與感受。臺北藝術節的練習裡,傾聽自己身體的語言,從挫折中釋放力量。


拍攝中的上課現場 (攝:臺北藝術節)

撰文|Tina

演員全員到齊,開始和合作的設計師、音樂家工作。這是全新的體驗!

終於,請假的都回來了。我們繼續做上週做過的肢體活動,但這次人變多了,這種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一起做事的感覺,好舒服。

當音樂設計柯智豪老師拿出一個類似鍵盤的創作工具,接上電腦和音響,用「它」即興創作出一段音樂時,我著實體會到,原來「音樂家」就是這種感覺。我很憧憬音樂家這個身分,能夠不看樂譜,直接將潛意識中的音樂透過指尖用鍵盤彈出。這種即興創作的豪邁,是我想追求的。

接著,老師播出一段音樂,要我們說說看對這個音樂的感覺。一開始綿延不斷的八分音符,是一種前進的感覺;零散的高音漸漸走入,是一種夜晚林間裡時不時被樹葉阻擋的和靜謐的月光灑落的感覺;大提琴的聲音突然從背景浮了上來,是一種彷彿走入森林最深處、開始不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內心驚慌的感覺;琴音開始被扭曲、磨碎,最後像一股蒸氣般消失在這個空間中,是一種好像自己被空間吸收、好像夢境已經結束的感覺。

體會完音樂,就要創作音樂。我們將自己的聲音變成音軌附疊在這段音樂中,有些人像唱聲樂般疊上時隱時現的高音,有些人為背景添上不同的色彩,還有些像說書人一樣,將音樂包裝成一個故事。在大家的巧思下,這段音樂有了不同的呈現方式,就像有了不同的生命般。

服裝設計亞琦老師拿著皮尺替大家套量尺寸。這是我第一次被全身性的量尺寸。看見記錄版上密密麻麻的項目,皮尺在身上不斷穿梭,「專業」二字浮現在腦海中。在這齣戲裡,能夠和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做事,能夠一窺他們「平時工作」的過程,對我這種充滿好奇心的人來說,就像中樂透一樣高興。

延伸閱讀:走入戀愛沙塵暴現場:爭吵與摩擦,都是為了愛的緣故


導演除了為我們規劃為期一學期的課程,更給予我們專業的獨立排練空間 (攝:臺北藝術節)

和導演一對一的排練,我得到許多專業的建議,但同時也讓我感到一絲恐懼。舞台空間的利用,要如何將空間劃分得宜?在這個場景和那個場景間,要如何轉換、切割,怎樣才能讓觀眾看懂?如何將不存在的事物具現化?「正面」和「側臉」,在觀眾眼中的效果有何不同?動作會不會太大?會不會太像兒童劇?視線飄忽不定可能造成什麼影響?台詞在戲劇中就像標籤一樣,燈光怎麼走,音樂何時下,台詞緊扣著每個環節,如何用詞得宜又不冗長?

在那短短一小時裡,導演告訴我好多身為一個表演者在舞台上應該注意的細節,我很努力地吸收,但是一種害怕的感覺油然而生。我好像一直做錯,一直無法讓導演滿意,對於一個從小在兒童劇背景下走過來的我來說,「寫實」的戲劇究竟是什麼?我不懂。

因為不懂,所以做錯,挫折感讓我很沮喪。不過轉念來想,如果我能繼續進步,戰勝這股挫折感,不就能獲得更多成就感嗎?依著這個念頭,我一定要振作起來!

新的事物,新的挫折,這就是和這份工作交會時迸出的新火花。這還只是第二周,繼續努力吧!

同場加映:獨處美學:學會自己一個人,才能享受複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