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來,媒體用各種角度剖析內湖女童案,台灣人民群起憤慨,想為無辜的小孩討公道。我們陷入憤怒、對立、指責同時,小燈泡的母親站出來,懇請大家別再消費新聞、懇求所有人能看見事件背後的根本問題——教育。她的溫柔,她的眼淚,難道,還不足以融化冰冷的台灣社會嗎?

各種媒體傳遞著對同一事件的各種報導,起先我不願與任何人談論它,畢竟當事人的感受有誰能真的理解、又有誰有資格仗著被害者的名義譴責他人呢。每天世界的各個角落都可能有悲劇正在上演,卻不可能真的有另一個人完全能體會另一個人的傷痛。

不聽不看是一種選擇,但可惜的是,它無法減少悲劇的發生。也許也是有感於此,在這個容易發聲的年代,許多人都願意站出來發表意見、提出看法並聲援與自己立場相符的他人,這是好事;但對於家屬的尊重和同理,並不應該因此而受到忽視。

我跳過標題過於聳動的文章或報導,為的只是盡可能不成為一路追著家屬拍照、追問採訪的群眾之一。這一群人也許出於關心、也許對此義憤填膺,但都改變不了這些行為的消費本質。


(圖片:翻攝 Google 搜尋)

她們受到的傷害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意見不同的人們之間相互攻擊的籌碼。更多人因此感到憤怒、不安,有些與嫌犯相似背景的族群開始受到更強烈的抨擊和譴責,甚至連他們的家人似乎都難辭其咎。憤怒野火般焚燒開來,將那些原先就在社會邊緣的族群一路逼向懸崖。

推薦閱讀:廢死與否背後的關鍵問題:我們能不能夠為選擇負責?

在心痛之中張著紅腫雙眼向眾人開口的那位母親,我想並不是為了加深仇恨才奮力堅強。她的勇敢令人欽佩、也令人感到憂傷:她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消化思緒並整理成她認為能不再讓更多人受害的可行方法,溫柔到令人心疼的程度。


(圖片來源:來源

她以呼籲政府正視婦女在教養孩子跟就業間所遇到的困難取代提出對加害人的斥責與刑求、希望以改善教育及家庭功能來試著解決問題,而非一股腦地期望將犯罪者趕盡殺絕。在台灣,女人有自己的職場已不是新鮮事,但在家庭和工作上的掙扎和兩難,直到今天依舊是個難解的問題;近年來「教育失敗」儼然成為批判時事的熱門詞彙,可怎麼樣才稱得上成功,卻沒有個定論。

我打從心裡敬佩這位母親,即使在深深的哀慟中,還是盡力用自己的話語,道出對社會的關懷和改善的期盼。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從余宛如「帶孩子進國會」提案遭酸,看職場爸媽的難

會生氣、難過、傷心地大哭才是人性,可她的話提醒我們千萬別忘了,我們都是為著所愛之人才會有這樣的反應、我們共同期待著的是一個能保護所愛之人的安全環境。隨機殺人事件絕非關愛所生、而是眾多負面情緒長期積累下的結果。既然如此,我們是否該停下來思考,除了通過傷害更多人的手段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方式才能達到目標?

推薦閱讀:當我們對這世界有怒有痛,就改變它

也許這位母親的溫柔,能指引我們邁向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