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A 專文】遇見對的人,任何年紀都是適婚年齡
結婚不是必修課,要不要結婚都是選擇。既然可以選擇,就得是最好的選擇
結婚不是必修課,要不要結婚都是選擇。既然可以選擇,就得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你不是自願的,為何會勃起?」韓國漫畫家閔瑞瑛,畫出如果是男人容易受性騷擾的世界。而如果你能同理,其實女人想要的只是一個即使遭性侵也不會被責難的世界。能夠拒絕男友強迫發生性關係的世界。即使分手也不必擔心被潑鹽酸的世界。
交往時就一直「灌輸」先生,男女平權的觀念。結婚不是誰入誰家,而是兩人相愛才決定在一起。我們都不是從石頭磞出來的人,過年時,你有你的家人要團圓,我也有我的家人要相聚。
母親節過後,我們想來談談身為媽媽這件事。對有些女人而言,成為媽媽這件事,從未在她們的生涯規劃裡頭,當她們說出自己不想生孩子的同時,卻得承受社會的譴責眼光與「自私」標籤。但是我們想問,女人不想生小孩,那又怎麼了?(推薦閱讀:不是我們不想嫁,是身邊男人不夠好)
七月我們跟聯合文學合作,打造【惡名昭彰的傷口:時代厭女症?Misogyny】專題。談厭女,談的除了是社會普遍的仇女心態,更有一塊在處理自厭的情緒。從記者群體逼問林志玲何時結婚開始,我們討論社會對女人的既定期待,以及女人的自厭矛盾心理,最後讓我們期待出路。
結婚之所以難能可貴,是因為你遇到了值得陪伴一生的伴侶,而不是單純地指「結婚」這件事。當你在指責或者嘲笑別人怎麼還不結婚時,你不是為了別人的幸福著想,而是自負地以自己的標準來要對方向你學習——你就是要人家為了結婚而結婚,不管對象如何。
愛,不是為了完成進度、給誰交代,而是為了精采人生。
電影《高年級實習生》話題持續發燒,我們不只討論老派約會、人生職場。當女人在職場表現亮眼時,男人如何做女人背後的溫柔支持?
30 歲,恰恰好的人生分水嶺,妳可以開始尋找人生志業,為生活找到最佳方向,用喜歡的方式,做個獨立自由的女人。<Sponsored by Ford Focus>
談起前男友,楊丞琳帥氣得很,「前男友就是過客。他們都有出現的意義,有人幫助你成長,有人讓你發現自己要與不要什麼,有人讓你確定再也不要碰到他。」「總而言之,前男友們沒有重要到,必須在我的人生裡,要保留給他們很大的空間與位置。」
近日,熱播的台劇《我們不能是朋友》中,女主角周惟惟 30 歲,世俗的適婚年齡,買房、結婚、共組家庭,她選擇和男友節儉度日,為的就是按照他的人生計劃儘早買到屬於自己的房子,男主角善於規劃人生藍圖、在工作上積極進取,禮貌、勤儉持家,周惟惟與男友黎皓一選擇一起執行他們的計畫。
在職場中我們常見到的熟悉問題,當一個職業婦女需要出差一個禮拜的時候,別人會問這個女生的問題是:小朋友誰帶?但是當男性出差的時候,沒有人會問男性這個問題,彷彿孩子會是媽媽出差的羈絆但不會是爸爸出差的羈絆,因為這個社會大多數人的假設都是「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
的確有人會說追星、玩遊戲始終是脫離了現實的,它們怎麼能跟真的戀愛相比呢?但事實上,雖然它們缺少了很多戀愛的實體體驗,比如和伴侶的肢體接觸;但同時也省去了真實戀愛中的很多麻煩,比如爭吵,以及經營感情需要花費的精力和時間。正因如此,這些新的「情感寄託」,削弱了不少現代忙碌的人去努力尋找伴侶,花心思建立和經營一段真實關係的動力(Yue & Cheung, 2000)。
無論是多麽親密的關係中,你都沒有為他人情緒買單的義務。內疚操控表面上看,你滿足了對方的要求,實現了他的願望,是一件為對方好的事情。但實際上,這種帶著明確目的的、不真誠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對你們雙方,以及這段關係,都有害無益。
如果有人說,其實我們一直都是活在一個由「虛構故事」所建立的世界中,相信一定讓絕大多數人難以接受,甚至覺得這個人肯定是壓力過大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只是當我們企圖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進行檢視的話,或許你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論。
其實有許多三十多歲的白領女性菁英,在職場舉足輕重,但在愛情裡卻被異性視為不可承受之重。這個階段的我們,在面對一段感情時,真的很難再像從前那樣奮不顧身的去愛,因為就像她說的,我沒有時間了。
說真的,到我這個年紀,每次跟朋友出去吃飯、喝酒都挺尷尬的。無論約這個局的初衷是朋友生日、婚宴,或者 whatever,到最後的 point 都會落在勸我早點結婚。
同性結婚,是否另立專法的公投辯論會,於今日上午八點半開始,針對第十二案,愛家公投提出,將同性婚姻之權利,排除於民法婚姻保障之外,進行辯論。
歌手劉若英的著作《我敢在你的懷裡孤獨》,新書宣傳期間,她與身兼精神科醫師與作家的王浩威在《天下雜誌》有一段精采的訪問,談家與家人,談父母角色,談學習孤獨,也談「獨處必然性」。
今年一月,印度新德里八歲女孩阿希法・巴諾(Asifa Bano)身著紫色連衣裙,於印度北部草地放牧馬匹,一位男人示意她往森林走,她跟去,就沒再回來。幾天後,人們在森林中發現了阿希法遭性侵蹂躪的身軀,她身上連衣裙,沾滿血跡。
媒體上關於哺乳的畫面大多是這樣的:母親半褪衣衫,露出飽滿而美好的上身,慈愛地將頭髮撩過一邊,溫柔地看著稚嫩的嬰兒在懷中安適地吸吮。母乳,彷彿就是母與子之間天生的共鳴和連結。這樣的想像不僅是當代廣告媒體的塑造,在史書裡也早已有過記載。
「她相信一輩子,我相信一句話,他只相信一剎那。」一段文字道出不同世代女子的愛情觀!由最懂女人心的張艾嘉自導自演,一筆一畫勾勒出給予每位女人最真摯動人的情書。《相愛相親》以家庭事件,帶出三個女人、三個世代的愛情與生活的交織。
原來這才是人生的真實模樣,沒有人知道下一頁是什麼樣子,一心規劃精細的未來,其實沒人真的掌握得住。生命要我們學習的,不是怎麼努力達到成功,而是在分分鐘的變動與平順之間,修煉更有力量而沈穩的靈魂。
隔了一個禮拜左右,我都忘了正在跟媽媽談論甚麼,但她就回我一句「女生生來就應該要被人寵的,不要太辛苦。」我真的想不到作為職業女性,亦很自豪自己有在工作的媽媽會說這句話。
在布傑約維采的深夜裡,我繼續瀏覽著朋友們的動態,想起紀伯倫在《先知》裡的描述「孩子」的詩句:「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我們心知肚明,晚婚與不婚是個人選擇,遲育可能是家庭共同決定,那麼「高齡產婦」的心理負擔,是否不該由女性一人來背負?
或許是因為責任感、因為輿論、因為價值觀、甚至因為愛,她們的前半生沒有抗爭過妻子和媳婦被賦予的任務,但在那一年又一年履行義務的漫長歲月裡,她們從未忘卻自己。
anet 引領 George 走過自己的記憶,前往未來。遇見一個敢於和自己冒險世界的人,是一件難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