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女人迷被炎上,職場 PUA、性騷擾、張瑋軒創辦人爭議,我們的故事與反思

大家好,

近年來,網路上出現許多關於女人迷的討論與關注,其中包含了職場文化、PUA、性騷擾、創辦人相關爭議等關鍵字。這些聲音,無論是批評、質疑,或是溫暖的支持,我們都真誠地聽見了。

我們希望能透過這份整理,藉此機會,分享女人迷走過的路、經歷的反思,以及正在發生的改變。創造對話與理解的空間,而非加深對抗的壁壘

如同許多仍在成長中的組織,女人迷的這條路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我們理解,對於在這裡發生的每一段經歷,每個人的感受、記憶,甚至詮釋都可能不盡相同,因為對同一個訊號的反應,涉及個人過往經驗與自我投射

正因為體認到這一點,我們始終相信並鼓勵透明、直接的溝通,以及坦誠的相互回饋。在團隊內部,創業的十四年來,我們也持續地用「SSK」(Start, Stop, Keep)的框架去討論工作面與行為面:哪些是有效的,要「保持」(Keep);哪些造成了問題,需要「停止」(Stop);哪些是我們要「開始」(Start)嘗試的方法或行動。我們每年也都會進行團隊回饋與對話,從同仁的回饋中,看見組織可再調整的地方。

組織創立至今十四年,我們一直努力秉持創立時的初衷,在每年不斷反思與回饋的過程,我們知道成長必然伴隨著學習與不足,也必然會有錯誤發生,所以重點是必須持續調整、擁有願意聆聽團隊和進步的意願,和具體調整的行動

這些寶貴的經驗與回饋,促使我們立足於女人迷創立時的核心信念與我們所堅持的營運原則(例如前面提到的透明、直接、SSK 回饋機制、多元公平共融等),更深入地反思並誠實地問自己以下關鍵問題:

  • 回顧過往不同階段的團隊運作與實踐,當時有哪些具體的做法或溝通模式?它們在當時分別產生了哪些預期內與預期外的影響(無論正面或負面)?這些經驗如何幫助我們校準現在與未來的行動?
  • 在組織發展過程中,我們所倡導的核心價值(例如:多元共融、透明直接、支持賦能等)與實際執行的制度、流程,或團隊夥伴的具體感受之間,在哪些環節曾出現過落差、矛盾,或需要更清晰定義的地方?我們該如何調整,以更有效地縮短「立意」與「感受」之間的距離
  • 在多年來的嘗試與變革中,有哪些做事的方法、團隊的特質或制度設計(例如:彈性工作模式、SSK回饋機制等),是被反覆驗證,確實能有效支持夥伴的成長、福祉與組織使命的達成?這些被驗證有效的元素,在新階段中應如何被更好地理解、傳承、深化,甚至創新發展?


這些問題,以及尋找答案的過程,指引著我們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努力方向。我們相信,透過持續的自我叩問、坦誠對話,並依循明確的原則與價值觀來做決策與調整,才能確保組織的成長是健康的,真正朝向我們所相信——共創的、共融的、更支持性的未來前進。

關於網路討論事件的說明與回應 (QA)

我們整理了以下九點,回應大家關心的議題。
對於過去曾經的錯誤,我們誠懇面對,也願意持續學習與改進;
對於與事實不符的誤解,我們也希望有機會補充說明,讓更多對話能在理解中展開。

我們整理了以下九點,回應大家關心的議題。
對於過去曾經的錯誤,我們誠懇面對,也願意持續學習與改進;對於與事實不符的誤解,我們也希望有機會補充說明,讓更多對話能在理解中展開。

1.
女人迷曾發生過性騷擾事件嗎?為何外界有「吃案」的質疑?

公司創辦 14 年來,截至目前(2025 年 04 月)共接獲 1 起正式的性騷擾申訴。在接獲申訴的第一時間,我們便嚴格依照《性別工作平等法》等規範以性騷擾調查委員會啟動處理程序,並於一個月內完成正式調查與處置,相關決議均依委員會與律師建議執行。也主動詢問申訴人是否需要心理諮詢協助,並承諾全程支持

另,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與勞動部公布之性騷擾處理辦法,均有對所有利害關係人(包含申訴人與相對人)之隱私與人權的基本保護,公司對性騷擾案件的調查過程、當事人身份及具體處置細節依法負有保密義務,此點女人迷絕不懈怠。

我們選擇嚴格遵循法律規範與保護當事人的倫理要求,這不只是法律的強制規定,更是維護職場信任、保障個人安全與尊嚴的必要之舉。恪守保密原則,不等於漠視、吃案、隱匿或不作為。

正是因為經歷過實際案件的處理,我們更深刻體認到僅僅符合法律的最低要求可能仍有不足。因此,在該事件後,我們不僅檢討並強化了內部處理流程,更進一步公開宣示並落實:即使某些行為未達法律上性騷擾的構成要件,但只要在職場互動中造成他人明確的不適感受,公司都將啟動關懷、調查與相應懲處的處理程序

女人迷秉持性騷擾「零容忍」的原則。我們也全面執行和優化年度強制性的性騷擾防治教育訓練、同時建立多元(含匿名、聯絡公司非經營層的外部申報)且暢通的申訴管道、制定標準化的處理程序,並持續檢視與優化相關制度。我們致力於透過這些具體且持續的行動,積極打造一個更安全、更透明、讓每個人都感受到尊重和具有安全感的職場文化。

2.
林奕含的報導,是否一開始被創辦人張瑋軒抵制?需要編輯爭取才能出刊?但之後創辦人還不斷消費這個報導?

關於此事的網路流傳說法,與我們內部所保存的資料紀錄,存在出入。

根據團隊內部留存的會議記錄與數位訊息資料,紀錄顯示創辦人當時不僅未反對此報導的進行,在編輯於內部回報採訪行程規劃時,相關的對話紀錄中亦清晰可見創辦人主動表達支持與鼓勵的訊息。同時,女人迷網站自創站以來,也一直長期投入和設有文學、戲劇、音樂、藝文系列的內容專題。

此外,在報導刊出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後,創辦人也進一步積極協調全團隊跨部門資源,支持團隊基於該採訪,深化發展與性別暴力防治、創傷關懷等相關的內容及活動,包括但不限於匿名留言板、持續多年來與公益單位合作、推動相關議題發展。

我們對於這些與事實不符、並對相關人士造成傷害的傳聞深感遺憾,並希望能藉此機會,依據現有紀錄還原事實。這不只是為了澄清,更是對當年所有投入心力的跨部門的工作團隊夥伴們的尊重。

我們理解網路資訊傳播碎片化的複雜性,但單一視角與片段的訊息,未必能呈現事件的完整脈絡與全部真相。

3.
老闆會干涉編輯內容製作?女人迷有特定政治立場嗎?創辦人是不是中共同路人?

女人迷的內容產製過程,是由編輯團隊依循「多元、共融、公平」的核心價值運作,團隊會共同討論選題背後的意義與價值、彼此挑戰(內部常用「為何而做」、「為何現在做」來促進選題思考),並由編輯、內容製作人自主決定報導方向與內容。

女人迷並沒有特定的政黨屬性或政治立場。我們關心的是議題本身是否體現人權、公平、自由、合於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等普世價值,我們聚焦於內容能否為多元與人權的價值服務。例如,針對香港「反送中」議題,我們就曾刊出超過 15 篇多元觀點的報導與評論,而非網路上的 0 篇不實指控。女人迷的內容反映了我們基於價值的社會關懷,而非為特定政治傾向服務。

過去有多名團隊成員確實參與過由台灣 NPO 、公協會等單位公開舉辦的參訪交流團。由女人迷自費,參與前往矽谷、北京等地的創業相關參訪交流活動。這類跨地域的產業學習與交流,在許多領域都屬常態,其目的純粹是為了拓展團隊視野、吸收專業新知以提升能力。所有參訪的行程、經驗與學習,都在團隊內部公開透明地分享、討論與共學。這些行程完全是基於增廣見聞、團隊賦能的考量,與政治立場毫無關聯

4.
創辦人張瑋軒是不是答應擔任民眾黨不分區立委?當時新聞還說排名第二,怎麼可能沒答應?是當時網路輿論讓他害怕的髮夾彎吧!

創辦人自始至終從未答應過任何政黨邀約。創辦人確實曾被詢問過意願,但在被徵詢的第一時間即已明確婉拒

女人迷歡迎所有認同多元、公平、共融價值的政黨與政治人物,一起針對相關政策與願景進行對話與討論,但我們從未參與過任何政黨的運作,創辦人亦從未擔任任何黨派的任何黨職。

5.
你們是否真的有存在無薪實習的狀況?

在公司創立初期(2011 年至 2014 年間),由於組織尚在起步探索階段,當時對於實習相關規範的理解與實踐,未能完全符合今日的標準,確實曾有過無薪實習的安排,當時的實習規劃也更側重於提供學習機會與經驗交流。

我們深刻反省並承認,無論當時的背景如何,這樣的做法在今日看來,未能充分保障實習夥伴的權益,尤其在當時未能依法為實習夥伴投保勞健保,更是明顯的疏漏與錯誤。

隨著組織的成長、法規的日益完善,以及我們對勞動權益認識的深化,我們體認到早期做法的不當之處,並隨之改進。實習制度歷經了無給薪、提供車馬津貼,現今女人迷所有的實習職位,均已全面改為支薪的時薪制,並依法為每一位實習夥伴投保勞工保險與全民健康保險。

我們承諾,將持續致力於提供符合法規,提供所有夥伴學習與發展的工作環境。

6.
女人迷是不是長期低薪、高工時,利用願景壓榨、PUA 打工人?

我們理解,一個強調願景與價值的組織,其內部的勞動條件與文化理應受到更嚴格的檢視——這不僅是外界的期望,更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

我們深信,團隊夥伴是女人迷最珍視的資產與核心。女人迷確實是一個相信願景驅動的公司,我們也同樣堅信,所有願景的實踐,都必須建立在一個公平對待、充分支持、並能讓夥伴感到安心與歸屬的基礎之上

因此,在薪酬制度上,我們定期參照市場薪資報告,進行年度檢視與調整,力求提供能確實反映夥伴價值與貢獻、並與市場標準對齊的待遇。我們也透過每半年一次的績效評核與調薪機制,具體回應夥伴的成長與付出

目前團隊夥伴的平均薪資標準約落在台灣市場 PR75 水位(即優於台灣市場上 75% 的公司);部分主管職位約落在在 PR50~65 之間

除了有競爭力的薪酬,我們更看重夥伴的整體福祉,並持續投入資源、不斷優化各項福利與彈性支持系統。我們的核心目標,就是致力於創造一個能讓夥伴感受到「歸屬感」、「自主(自由)感」並獲得「充分支持」的職場環境。 我們相信,好的環境才能讓每個人更好地成為自己、發揮潛力。目前的具體做法包含(但不限於):

  • 支持身心平衡與歸屬感:例如提供優於勞基法的特休假、全薪病假、以及每年額外的聖誕跨年與農曆新年雙長假,讓夥伴能充分休息,感受團隊的關懷。颱風天提供全薪颱風假,為有家庭照顧需求的夥伴提供資源支持。
  • 賦予工作彈性與自主感:例如提供彈性選擇工作時間與地點的制度、兩天內的短期事、病假夥伴可自行安排,無需主管事前批准、政府公告之補班日無需補班等,給予夥伴對自己工作與生活更高的掌控力。
  • 提供學習成長與支持資源:每季度舉辦至少一次共學分享會,同時我們設計並提撥學習贊助金定期顧問輔導,支持夥伴持續發展專業與領導力。為了持續營造心理安全與歸屬感,我們每半年進行一次匿名性團隊測評,並依據結果推動具體行動,確保每位成員都能自在參與、安心表達。

我們堅信,追求有意義的社會願景,與打造一個真正重視夥伴、提供合理條件、並能賦予歸屬感、自主感與充分支持的工作環境,不僅可以並行不悖,更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會持續在這條路上實驗、探索、努力,讓女人迷成為一個讓夥伴能安心投入、共同成長的地方。

7.
創辦人張瑋軒家裡和先生超有錢,但公司提供的薪酬卻低於市場水平?

如同我們在上一題中詳細說明的,公司目前的整體薪資結構,平均薪資水平約落在台灣 PR75,薪資待遇優於台灣公司百分之七十五的公司

關於創辦人的家庭背景,與網路上的臆測有相當大的差距。創辦人的原生家庭是從鉅額負債狀態一路奮鬥、白手起家,其父母迄今仍在工作崗位中奮鬥,稱其為「創二代」可能比「富二代」更為貼切。

創辦女人迷時,是由三位共同創辦人拿出當時各自的工作積蓄投入,並未獲得家中金援。在公司營運發展過程中,面臨資金需求時,曾申請過青年貸款、政府紓困貸款等,張姓創辦人本人亦透過抵押個人資產來支持公司週轉和營運發展,相關貸款負債張姓創辦人迄今仍在償還中

張姓創辦人的先生,父親早逝,母親為公務員,先生從零開始創業,創業之路有其收穫和挑戰。張姓創辦人的信念是:夫妻經濟各自獨立,個人的家庭背景或婚姻狀況,與其經營的企業,不應也不能混為一談,公司營運狀況,也不應該依賴家庭和婚姻關係。

確保女人迷的營運能為所有團隊夥伴,提供符合、甚至努力超越市場標準的薪資福利,以及一個能支持個人成長與身心平衡的發展環境。這才是對團隊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承諾與責任。

8.
關於創辦人被指控 PUA,這是真的嗎?公司的看法與作為?

我們極其嚴肅且慎重地看待這個問題與相關討論。這些聲音的出現,清晰地反映了過去或現在,確實有部分夥伴在與創辦人或主管的互動過程中,感受到了不舒服、壓力,甚至可能是情感上的挫折或傷害

我們堅信,每一份感受都極其珍貴,都值得被無條件地看見、傾聽與理解。而同時,我們也理解,個體對同一互動或事件的「主觀感受」與「客觀事實」的全貌之間,可能存在不同的認知或詮釋角度。

我們內部常常提醒彼此一個重要原則:「事實可以透過資料來釐清,感受本身則需要被同理與尊重。清晰地分辨兩者,但給予同等重視,才能從經驗中真誠地學習、調整與成長。」

女人迷在團隊協作上,從創辦以來,一直努力倡導並實踐的原則是:公開透明真誠溝通多向回饋、以及對事不對人

我們也必須坦誠,在組織追求快速發展、強調高效率與坦率直接的注重學習性組織文化背景下,這種溝通模式可能對不同個性的夥伴產生了不同的解讀。

我們確實曾收到來自部分現任或已離職夥伴的回饋,認為不同團隊夥伴在某些溝通方式、對話節奏,或工作要求與期待下,感受過壓力、焦慮與不適——即使同樣的溝通方式,可能被另一些夥伴視為溫暖明確高效。

在此,我們也必須強調一個重要的區分:工作中基於專業標準、為提升品質而提出的合理要求或具體建議,其本質與涉及操控、貶低或人格羞辱的 PUA 行為是截然不同的。關鍵在於溝通的意圖與方式是否基於尊重、對事不對人。

這些指出了負面感受的回饋,無論何時、以何種方式提出,對我們(包含創辦人在內的所有團隊夥伴)而言,都是極其寶貴且需要嚴肅面對的鏡子——它映照出我們在建立一個能讓所有不同風格的夥伴都感到安全、被尊重的「心理安全感」溝通環境、以及穩固「信任關係」的道路上,還有需要持續學習、省思與刻意練習的空間。

為此,近年來,我們(包含創辦人及所有團隊夥伴)都在積極投入學習與行動,旨在系統性地改善溝通文化、工作成熟度與工作氛圍,讓溝通更能兼顧效率與同理。具體的投入與實踐例如:

  • 導入並應用 DiSC 溝通風格工具:協助團隊深入理解不同溝通風格的差異、潛在的適應性衝突,並學習如何進行更積極有效的對話。理解每個風格都有其優勢和盲區,目標是透過團隊協作和提升彼此成熟度來優化相互理解。(領導團隊亦投入深度學習與應用此方法)
  • 引入並推廣非暴力溝通(NVC):透過工作坊與內部練習,協助夥伴學習區分事實與感受、需要與請求,練習更清晰地表達自我需求與同理傾聽他人。(相關的溝通原則亦融入主管訓練與團隊溝通準則中)
  • 持續導入外部專業組織發展顧問與主管教練(Coach):提供客觀的第三方評估、一對一的領導力指導與行為反饋。
  • 定期為所有主管及團隊夥伴安排相關主題的深度訓練:涵蓋溝通技巧、同理心、衝突管理、賦能領導力等,並要求將所學應用於日常協作。
  • 建立並嚴格執行匿名回饋機制:確保來自不同層級與面向的回饋能更安全、更真實地傳達。
  • 創造並推動促進心理安全的機制與場合:例如定期的團隊對話會、暢通的內部意見反應管道、引入心理健康支持資源等,鼓勵建設性對話。

我們深知,信任的重建與文化的變革無法一蹴可幾,它需要時間、耐心,以及每一位成員的共同努力。但我們鄭重承諾,會日復一日地為此付出行動,致力於讓「在女人迷工作」這件事,能真實地成為一段讓所有夥伴都能感到更有心理安全感、被充分尊重、能夠坦誠溝通、並獲得足夠支持去成長與發揮的職涯旅程。

9.
女人迷就是斂財單位,多元共融願景獎的報名費超過一百萬?

此為不實訊息。以 2024 年為例,「多元共融願景獎(DEI Award)」之企業報名費為新台幣 5,000 元,無任何其他費用,更無所謂「需繳交百萬課程費用」之說。

此獎項為獨立運作平台,旨在推動產業對多元共融(DEI)的長期關注與行動。為確保公正性,我們邀請國際級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流程審查、建立獨立評審團,成員包含產官學界代表。

得獎與否與是否曾和女人迷有商業合作完全無關。事實上,這個獎項的舉辦多年來仍處於虧損狀態,我們堅持舉辦是出於對推動多元共融生態圈,產業與勞動者共好的信念。

從反思到行動:女人迷的內部整頓與持續前行

面對過去的經驗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挑戰與質疑,我們深刻反省,並在提出公開說明、釐清事實的同時,採取了立即且深入的內部行動,從根本上檢視與調整我們的體質。

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我們便暫停公司營運一個月。 在這個月裡,我們回溯並積極查明了公司創立十幾年來的相關營運記錄與重要會議資料;同時,我們與當時團隊的每一位夥伴進行了密集的深度懇談,誠懇傾聽並吸收他們的回饋與感受。基於這些對話與資料,我們全面性地梳理了各項內部營運流程,從中識別出需要被正視和解決的結構性問題,並進行了必要的組織調整與流程優化,以此作為重新出發、做得更好的基礎。

這些內部的釐清、反思與整頓,是我們對過往經驗負責、對未來發展承諾的具體展現。在此自我檢視與調整的基礎上,我們並未因風波而停下腳步,而是選擇將學習轉化為持續前行的動力,更加堅定地投入在我們所相信的價值上,與我們的社群、合作夥伴並肩,繼續推動我們所嚮往的多元共融願景:

這些行動,不僅是我們對社群的承諾,也是我們回應質疑的方式——用持續的行動,去實踐我們所相信的價值,並努力將內部的反思與學習,轉化為對外、對產業的正面影響力

我們深知,建立一個理想的組織文化,需要漫長且持續的努力。這段時間的經歷,對女人迷來說是挑戰,更是重要的學習與成長契機。

我們每天都在努力與調整,希望讓「在女人迷工作」不僅是一份工作,更能成為一段讓人感到安全、被尊重、可以坦誠對話、並與組織共同成長的經驗。

我們選擇公開分享這些反思與說明,是希望能促進更多的理解,而非加劇對立。也期待這些經驗,無論好壞,都能對所有在職場中努力的每一個人——不論是經營者、主管還是員工——帶來一些啟發,共同為打造更友善、更共融的職場環境盡一份心力。

謝謝每一位關心女人迷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