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關係都反映著自己的最深層的依戀和童年記憶,我們如何有覺知的擺脫過去家庭給我們的影響,走出自己的人生?

2016 年對我而言,是重新學習親密關係的一年。

在 2015 年底,經歷了一場失戀後,我漸漸發現到,原來親密關係並不是憑藉本能去愛人就好,有更多更多,相處中的智慧,以及接納自己的勇氣。

於是這一年陸續讀了許多親密關係的書籍,像個重修的孩子,渴望好好練習愛與被愛,能更加成熟經營好一段關係。

四本好書推薦,分享給總是受傷,也渴望一段美好關係的你:

1.《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

學習親密關係,原來要從自己的家庭開始。

以前總覺得自己的家庭不完美,不知不覺中想藉著依賴戀愛對象,補足心中對愛的渴望,也疏遠自己的家庭。但其實原生家庭的影響,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性格中,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許皓宜心理師把這些童年的缺失與渴望稱為「父母病」,如果無法察覺這些成長經驗的影響,我們就會像被魔咒控制,不斷重複固有的思考與模式,無法掙脫那些原生家庭的烙印。

本書整理了 16 種內在小孩的失衡狀態,當我閱讀時,覺得自己直直中箭,每個失衡狀態都像在描述我自己。雖然很痛,但當自己身處的混亂,終於被精準地挑出及描述,就像排水孔上的毛髮移除了,水流再次滾滾暢通。雖然問題還是在那,但終於你清楚了在自己身上發生了哪些事。

2.《愛的進化論》

愛,才不是什麼一頭栽進去的「熱情」,而是緩慢地、苦痛地學會的「生存技能」。

知名的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每每下筆總是能精闢地描述人的行為與狀態,這次他藉由一對伴侶從相識、相戀、結婚、外遇、和解的過程,誠實地陳述愛情不只那些浪漫的面貌,還有更多背後奮鬥的故事。閱讀本書時,你總會時不時在主角身上,看見自己或伴侶的影子,甚至是一模一樣的對話。

而狄波頓的絕妙話語,也會一直電進你心坎裡,比如:

認清愛情故事之必要:對於愛情的開端,我們知道太多,對於愛情如何持續下去卻又輕率地置之不理。

生悶氣之必要:生悶氣是一種承諾,承諾我們的需求不需經由言語表達即可受到理解。

外遇之必要與不必要:一個人通常必須深深關心自己的伴侶,才會願意花費心力背叛對方。

3.《我們為何戀愛,為何不忠?讓人類學家告訴你愛情的真相》

與前面幾本心理學角度的書籍不同,人類學家海倫費雪從生物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我們為何會愛上不同的人。

人們總以為愛情是不可預測的神奇魔法,但其實我們會愛上什麼人,早就有跡可循,而那個秘密,就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之中。

依據腦內不同激素分泌的比例,人們被區分為開拓者、建設者、領導者、協調者四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獨特的性格與生物特徵,在尋找伴侶上也有特定的喜好,比如喜好冒險的開拓者,想找一個能陪他走遍世界的「玩伴」;腳踏實地的建設者,則喜歡穩定可靠的「合作者」。

推薦閱讀:《曖昧》:為什麼我們享受曖昧關係?

看看你自己是什麼類型,再回想過去你愛上的人是不是都有相同特質,也許你開始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愛情,或是了解自己該如何擇偶。

畢竟如作者所說:「你以為全是偶然,但其實大腦決定了一切!」

4.《當我越自在,我們越親密--尋找幸福關係的 28 個魔法能力》

「想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責任在自己身上。」

大多數人都知道,開啟一段愛情不難,真正難的是如何經營一段親密關係。

作者之一的趙慈慧諮商師分享:「若想要獲得滿意的親密關係,需要釐清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各種影響;了解自己和伴侶在親密關係中的真實樣貌和期待;放下原本深植內心的預設想法,才能真的學會聆聽和有效溝通。」

書中收集了不同的關係故事,也從中整理出 28 個可以經營關係的魔法,讓每一個你我都能慢慢練習,建立屬於自己的美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