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關係、生活、未來、世界⋯⋯日子有太多時候容易茫然,獻給你「修補」人生的六本書,願即使你的世界在下雨,最後你仍能做自己的太陽。

我希望,每一個時刻, 都像彩色蠟筆那樣美麗。我希望,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畫出笨拙的自由,畫下一只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我想畫下早晨,畫下露水,所能看見的微笑。畫下所有最年輕的,沒有痛苦的愛情。——節錄自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可你不再是個任性的孩子了,漸漸地,漸漸地,在成長的這條路上,這世界好像變得索然無味,每一個時刻都不再像過去期盼得那樣美麗。「是什麼時候開始呢?」你問自己,那些微小而幽暗的念頭會往你心底鑽,你先是感到疲乏,可又在現實前面動不得,只能靜待失望過去,想著沒關係吧、或許明天就好了,但到了「明天」,你期盼的未來還是沒有光臨。

日復一日,你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想著原來被世界改變是這麼容易的一件事。到了後來,你開始感到疼痛,才發現自己被那些惡意鑽出了洞,你真的受傷了,你想喊疼可是又害怕麻煩別人,因為成長是要學習對自己負責的過程。

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該怎麼面對孤獨?愛人以前該先愛自己嗎?這是我喜歡的生活嗎?所謂更好的未來是長什麼樣子呢?而我還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嗎?疑問充斥著腦海,有那麼多時候,你對人生的傷口感到無能為力,可是又還保有不甘心的力氣,捨不得自己在還沒有反抗以前,就直接走入了過於世故的景致裡。

在這樣茫然的日子裡,獻給你「修補」人生的六本書,願書與你一起走過顛沛流離;願即使現實折騰;你在老去後還能有笨拙的自由;願即使你的世界在下雨,最後你仍能做自己的太陽;願你要的明天,如約而至。

修補「自己」——《第二性》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第二性》

西蒙波娃是這樣特別的女人,在四零年代不去依附男人,她拒絕生育,只要作自己的主人;她一生追求自由,在愛戀裡流轉,前後擁有永恆的沙特、美國情人艾格林、年輕男子朗茲曼,至死至終的養女兼好友西維爾;她用自己的眼睛捕捉世界,撰寫女性主義理論巨著《第二性》,還為爭取女人生育自由,而簽名承認自己曾經墮胎,並走上街頭為了女權奮鬥。

「西蒙波娃本人、她的一生、她的作品都成了一種象徵:象徵著即使是一個女人,也可能突破所有的阻礙,衝破習俗與偏見的限制,按照自己的意願過這一生。」史瓦茲在一九八二年說的這句話直至今日也看來深刻,因為《第二性》裡頭寫了太多身為女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疼痛。波娃沿著從童年到老年這生命軌跡,以同性戀、妓女、戀愛中的女人、獨立的女人等不同的女人群像,探討了各種類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處境的變化,讓我每每讀到的不只是被稱為「女性聖經」的經典,也是在和身為女人的「自己」對話。

這世界太多看似善意的要求與提醒反成了束縛,男孩被教導為主動的「人」,不能輕易顯露悲傷,勇於向自己的未來挑戰,只要你敢,就沒什麼不能;相反地,女孩卻被視為被動的「物」,溫柔得近似順從,要矜持、不能有過度的慾望與野心,靠著取悅別人來達成目的,否則就是揚棄自己美麗的壞女人。青春期與後青春的迷惘,一個女人早已遭遇了種種考驗:月經來潮、遮掩情慾、身體控制、曖昧嗔痴。然而,女人最大的虛偽是把自己假裝為「物」,憑著他人眼中的讚賞來判斷自己的模樣。

延伸閱讀:西蒙波娃的壯烈愛情:「我愛你,但我不願為你而死」

修補「關係」——《戀愛課:戀人的五十道習題》

這本書寫給所有渴望戀愛、恐懼戀愛、正在戀愛,或正在失戀的你:在愛情的注視中,我們會漸漸摸透自己的脆弱,而成為一個更理解自己的人。這本書不是愛情指南,而是作者陳雪以自身生命經驗為題,把「相處」、「磨合」、「無常」、「恐懼」、「爭吵」、「分手」、「離開」、「傷害」等故事緩緩道來,沒有刻板的教條、沒有嚴厲的指導、沒有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輕輕地將那些生命中的重量都提起,讓你安心地去傾聽。

在控制憤怒、理解情緒、釋放悲傷後,學會包容、忠誠與獨立,陳雪溫柔地為戀人們輕拂去眼前迷惘──愛不是理所當然的童話,有更多的是彼此的磨練。愛是一場長期的練習,在深深淺淺的創傷後,你會從勇氣中成長,終能明白愛並非寂寞的解藥,得先懂得照顧好自己的不安後,才能學會兩個人一起過日子。

因為「愛一個人,是付出,而不是佔有」。

當你的心靈飽滿,便有足夠能力愛人,這時候的愛是全心全意地專注,希望對方快樂,而不只是暫尋一處港灣逃避。當一無所求、一無所恃,那時的我們,最接近愛情的本質,因為我們不要保證,不求回報,不計得失,反而更能直視眼前的戀人,讓關係輕盈而不帶有沈重的壓力。

延伸閱讀:陳雪《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前任?愛的未完成式

修補「生活」——《天地有大美:蔣勳和你談生活美學》

蔣勳談美,不再只是強調美的精緻,而是美的真實。從前我對蔣勳的印象比較偏向賞析藝術,但他終究發現美的條件不在於形式,而是心靈,否則往往會淪為刻意的附庸風雅,如何重拾真實的感受,找回「人模人樣」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對美有所悸動。

蔣勳曾在 Cheers 雜誌受訪時說過,希望向大家表達的是「人的原點」,當我們失去了人的原點,談所有的美都是假的。蔣勳這樣說美的課題——你可以在家裡放很多明式家具,很美;你喜歡家裡很空,也很美,但裡頭真正的難題是你知道自己要什麼,什麼東西能讓你發自內心地感受到愉悅,如果你只是盲目地追逐,那再有名的設計都是假的,回來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才是重要的功課。

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品牌、只是價格、只是掌聲,這都只是假的美,因為你不見得會因此而快樂。

生活美學不只是非要去吃有名的餐廳、到哪裡去觀賞展覽、聽音樂會,蔣勳在這本書裡從生活細微面出發,將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層次,而能過一個有質感、有品味的生活。並公開自己力行生活美學的體驗與心得,讓大眾明瞭美感訓練並不難,過上「好日子」並不需要昂貴代價。你的眼睛、你的耳朵,可以聽到美的東西、可以看到美的東西,甚至你做一道菜可以品嚐到美的滋味,這才是生活美學。

延伸閱讀:養成面對生活的溫柔:從現在開始,你值得過更美的日子

修補「未來」——《我的小革命》

歐巴馬在就任演說中曾這麼說過:「期待他人或等待未來,改變將永難實現。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等待的人。我們自己,就是我們尋找的改變。」

這不是一本教你心想事成的書。我們都期待生命中充滿「心想事成」的祝福,但卻很少人願意真心相信它的意義,或誤會了它的用意,以為只要空想就能成事。這本書寫的是真實人生,二十四個夢想實踐家沒有龐大的財富、沒有好聽的盛名,即使還很渺小,持續的動作卻往往帶來許多令人想像不到的小革命,因為,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就得以看見你期待的改變。

這二十四個故事無論是創辦街頭刊物《The Big Issue》、獨立書店、流動電影院、還是追求行人路權、開放自由軟體;無論是做公益旅行、國際志工,還是創造社群藝術、在邊緣發聲、採集民歌,甚至是維護性自主權、移民人權……這些小人物的行動都顛覆了既定的觀念,不問做不做得到,成功的定義在於你想不想做,選定了路就出發。

不高喊口號,不鼓吹價值,《我的小革命》不只是本文字的紀錄,而承載了世代對未來的想像,這場革命屬於你、屬於我、屬於這座島的每一個人,堅定的信念就是最珍貴的禮物。

延伸閱讀:11歲開始做公益!沈芯菱:「人生就是一場溫柔小革命」

修補「世界」——《看見:十年中國見與思》

我們認識「柴靜」這個名字或許是從環保紀錄片《穹頂之下》開始。可是她其實不只是個擔憂孩子未來的母親,身為央視前記者的她去挖掘這世界的醜惡多年。

柴靜以新聞工作者透澈觀察與內省、自然沉靜的筆調,引領讀者思考中國近年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不論是工業汙染、違法徵地、家庭暴力,或是同性戀議題,在在都考驗著社會的矛盾與衝突。

柴靜不是生來就要奉獻於世界的,在 SARS 期間近距離接觸非典感染者,她才發現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用柴靜自己的話來回答:「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這世界的溫柔來自於每個人的心連心,「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

樸實,卻有重量。不合宜地人云亦云,不合時地感慨喟嘆,柴靜清楚知道自己的出發點,也知道目的地,生活不能糊裡糊塗、隨聲附和,而是要從蒙昧中睜開眼,獨立思考、勇於質疑而不輕言放棄,堅定探索背後隱藏的真相。

延伸閱讀:向中國政府問責的柴靜:我們都在同一座《穹頂之下》,誰也躲不過

One More Thing——《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這本書是村上春樹暌違九年,寫給有經歷男女的戀愛小說集。筆下的世界更深刻、更尖銳。轉個彎,你就成為一個沒有女人的男人,再也退不回去。

這裡面有抱持獨身主義的整型醫師,遇上「下定決心不要太喜歡,卻又希望不要失去」的女人,開始思考自己的毛病。這裡面有被關在陸上孤島「House」裡的羽原,每晚女「聯絡員」在床事後說一個故事,魅惑的世界令他著迷。這裡面有被妻子背叛的木野辭掉公司工作,開始經營酒吧,以某個時間點為界,店裡竟開始被奇怪的氣氛包圍。

「世間飲酒者可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為了給自己追加什麼而不得不飲酒的人;一類是為了從自己身上消除什麼而不得不飲酒的人。」

七個故事,七種孤獨。他們因為種種原因——妻子罹患癌症去世、情侶分手、無法共享親密、妻子出軌等——喪失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另一半,成為「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這本書裡頭的孤獨則有些接近「孤絕」的境地,不像村上春樹《1Q84》的主人公雖然都經歷了難熬的孤獨時刻,但最終都找到了解決方案和出路。這次短篇的主角們,或受客觀條件限制,或受主觀條件限制,孤獨深入骨髓,無法排解。

延伸閱讀:心理學讀村上春樹:《身為職業小說家》,歸零也是一種選擇

大女子時代,可以堅強,也可以脆弱。我們都未曾走完這一程,而真正的勇敢在於能承受擁有的消失,並找到安頓自己徬徨的力量。在這匱乏的世界裡,別擔心揭示一切的軟弱與憂傷,但人人都有自己的地獄,願不管怎樣的我們都能得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