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像的紐約是什麼樣子?地鐵很髒、充滿種族歧視、卻也同時能在競爭力中成長?聽聽在紐約工作的作者 Nick 談談讀完黃致鈞《紐約學》後的感想。紐約這樣一個城市,你可以先闖一遍,也可以先讀一遍!

這次返台兩個禮拜,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該怎麼「說話」。我的出版社在我回台灣之前,寄了一本「紐約學」給我,一方面是希望我能夠協助宣傳,另一方面,因為「我在紐約,愛你」已經出版了好一陣子,所以希望可以藉由「紐約學」這本書,敲一敲通告,看能不能一起提高兩本書的曝光度。

一切看似都很順利,但問題就在於,對我來說,「紐約學」是一本匯聚批判性思考的好書,所以短短幾分鐘的電台訪問是無法突顯這本書對於讀者的價值——說得太少,好像在批評作者的觀點;說得太多,卻又讓人昏昏欲睡。而今,既然宣傳活動暫告一個段落,我就好好地來寫一篇文章,說說我心目中的「紐約學」。

為什麼我說「紐約學」是一本匯聚批派性思考的書?因為它不像一般介紹紐約市的觀光書籍單純地介紹景點,作者致鈞的確介紹了紐約市的輪廓,但隱含的內容,卻又多了根據他自己的親身體驗,然後對紐約市的人、事、物貼上了自己主觀的標籤。

「紐約學」其實寫得很有層次,我自己因為要準備電台的訪問,也讀了整整三遍。而讀每一遍當下的心情,也跟著自己的體驗,產生了不同的變化。

舉個例子來說,在「族群分工」一章中提到:「舉凡寫程式、跑軟體、算會計這些白人嫌太枯燥乏味的工作,就交給『勤奮聰明』又想留在紐約生根的中國人和印度人做吧。但要和客戶拉生意、談案子、做簡報時還是得靠了解在地文化和講話口音較淡的白面孔出馬……白人貧窮也必須是為了個人價值觀犧牲奉獻,藝術作品賣不出去必須住到布魯克林『貝德史岱』也好……再窮愁潦倒也不用像黑人去速食店堆漢堡、炸薯條,上街頭爭取最低工資。」

讀第一遍的心情是「憤怒」。在紐約待了這麼多年,我曾經待的私募基金,老闆是哈佛商學院畢業的中東人;曾經工作的銀行,五個主管當中就有兩位是黑人;再來,現在待的會計事務所裡,亞洲人雖多,但白人絕對不在少數。與其去用種族來妄下結論,還不如說,紐約是一個憑實力生存的地方。書中提到的現象或許是紐約給人的第一印象,但在其中生活之後,會發現我很難去為這座城市妄下結論,甚至是為不同的種族妄貼標籤,作者既然有膽量這麼做,那我們讀者就有權利去「憤怒」。

推薦你看:治療公主病首選:紐約,一個鍛鍊平凡的城市

讀第二遍的心情,則是有些「懷念」。藉由重新閱讀致鈞的文字,我開始想像自己回到了數年前那個初來乍到紐約的小男孩——那個對異國充滿了敏感主見的男孩。我想到剛來到紐約的自己,就跟致鈞一樣,會嫌紐約地鐵髒,會討厭去中國城;看到深色皮膚的人內心會害怕,看到白人做任何的事情都覺得很酷。我反而開始懷念起了當初的那個自己,藉由致鈞的文字,我開始重新走遍這座城市——重新拾起對周遭的觀察力。

第三遍讀起來,則開始有了「認同」感。致鈞的文字很有力量,主觀的很有原則。細嚼慢嚥之後,其實你會發現致鈞會在他的批判當中參雜了許多現象的原因,也會發現自己讀第一遍時的「憤怒」,或許只是不喜歡別人這麼裸露地描繪自己生活的城市所產生的自我防衛機制。第三遍讀完,我會想要再回到紐約,再去做觀察,甚至去做訪問,然後辯證書中的論點。

「紐約學」這本書名取得太好。就跟「物理學」和「經濟學」一樣,紐約學提供給我們一套理論。初學者,也就是沒到過或者是剛到紐約的人會因為這本書而了解了這座城市的輪廓;而進階者,也就是在紐約生活過一段時間的人,則會知道有太多的「例外」是書中所沒有涵蓋到的,進而跟文章辯論.但不管你是初學者還是進階讀者,這本書絕對會讓你更深層地了解紐約。

延伸閱讀:在紐約當時尚攝影師:走長遠路,比快速成功更重要

就像文章一開頭所提到,這麼深層的書用短短的訪問很容易造成言語上的誤會。索性,我們坐下來,用這篇文章,把紐約學這本好書,重重地剝皮研究一番;而主觀的書,本來就會吸引主觀的讀者,就跟這篇書評一樣,我不保證你一定會喜歡這本書,但讀過之後,你絕對會有一股腦力激盪過後的暢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