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歐巴馬推動貿易促進授權法案終經參議院通過;愛爾蘭同志公投過關;李克強拉美行造訪巴西以及哥倫比亞。

  • 北美

Sight of the week:美國總統歐巴馬推動貿易促進授權法案終經參議院通過

紐約時報中文網(2015-05-22)─賦予總統貿易促進權的法案,將使得歐巴馬推動 TPP 的成功機會大增,然而民主黨內排斥聲浪大,在該法案看似將要失敗之際,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為了說服足夠民主黨議員支持法案而策動一場交易。麥康奈爾同意在美國進出口銀行的許可於6月30日到期之前,進行延期問題相關表決,並向來自俄亥俄州的參議員承諾,啟動以扶持陷入困境的鋼鐵行業為目的之修正案之表決。據此,最終貿易促進權法案爭取到62名參議員支持,恰好超過恐使議案持續拖延的60票門檻。

美國之音譯(2015-05-23)─5月22日,被稱為「Fast-track trade bill」的貿易促進法案在參議院經62-37的票數比通過,並且是在總統所屬的民主黨部分議員強烈反彈之情勢下。對此,歐巴馬表示,本法案對中產階級的就業機會大增,亦有助全球經濟下美國的經濟成長,並且將美國製的產品銷往全球。實際上,本法案將允許總統提出貿易協議,國會得拒絕或是批准,但無法更動,此表示歐巴馬任內欲推動的TPP通過可能性之增加。有反對者表示,90年代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通過便釀成巨幅的失業上升及國內的不公平,對現今法案的通過帶來警示。

聯合新聞網(2015-05-24)─對美國是否能夠通過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貿易促進授權法案(TPA),於22日在參議院通過後,下個月即將交付眾議院進行審議。總統歐巴馬試圖以民主黨立場所支持在 TPP 中列入反貨幣操縱條款相關議題,作為在眾議院再下一城的籌碼。擴大總統權限的「快速通關」授權案過關,是歐巴馬的一大勝利。然而,雖此議案獲48位共和黨議員支持,歐巴馬所屬的民主黨卻只有14人投贊成票,未來仍多所變數。

洞見 言而總之:希拉蕊參選總統的消息日增之際,也就是任期不到一年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其時代的落幕前夕,身為世界強權總統留下歷史定位的野望恐遠非我國馬總統所能及。繼中國推動亞投行、積極在南海宣示主權,歐巴馬同時不斷向日本揮手,並且加速推行延宕多年的TPP。然而,TPP不僅苦於成員國間談判的窒礙,國內的反彈聲浪亦不絕於耳,賦予總統較大權限的貿易促進法案成為一條生路。不顧民主黨黨內同志不少反對貿易或是TPP的勢力,支持本法案的各方人士奔走之下,決定從參議院起審議,進而通過即將交付眾議院。眾議院考驗將如何激烈尚未可知,參議院中民主黨籍議員的反對下勉強驚險通過,顯然為一警訊。看似為推動TPP而一意孤行的歐巴馬能夠在短暫的勝利後,將民主黨以及美國人民領向何處,仍有待持續關注。

  • 拉丁美洲

Sight of the week:李克強拉美行造訪巴西以及哥倫比亞

圖片說明:中國總理李克強與哥倫比亞總統參訪該國總統府

BBC中文網(2015-05-22)-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1日下午抵達拉美四國訪問中的第二站哥倫比亞,這是中國總理30年來首次到訪。李克強說這次出訪除鞏固傳統友誼外還推動經貿轉型,提升中拉合作新層次。李克強提出中國與拉美產能合作3乘3新模式,在企業、社會、政府三方良性互動下拓寬基金、信貸、保險三條融資渠道,與拉美國家共建物流、電力、信息三大通道。此次到訪推動的最大的項目,是造價約100億美元橫貫南美大陸的鐵路,銜接巴西大西洋岸東北部地區與秘魯太平洋岸伊洛港 Puerto Ilo。李克強將在結束對哥倫比亞訪問後繼續對第三站秘魯的訪問,他的南美四國行將在訪問智利後結束。

紐約時報(2015-05-20)-周二,中國官員向處境艱難的巴西總統伸出援手,針對該國宣布了總計數百億美元的各種投資計劃和貸款,其中包括對一個有爭議的鐵路項目的投資。該鐵路將穿過亞馬孫雨林,直抵太平洋。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訪問巴西期間宣布相關協議時,該國總統迪爾瑪·羅塞夫(Dilma Rousseff)正處在一個至關重要的時間點,疲於應對經濟不景氣、緊縮措施和一起巨大的賄賂醜聞。對部分外國公司來說,賄賂醜聞突顯出的感覺是,在巴西投資是一個具有很大不確定性的事情。但中國的銀行和公司,似乎依然持樂觀態度,願意通過能源、銀行和農業等領域的新協議來擴大自己對巴西的投入。

美國之音(2015-05-20)-中國總理李克強與巴西總統羅塞夫星期二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簽署一系列協議,其中一項是兩國開始進行一條鏈接巴西和秘魯、橫貫南美大陸的鐵路線建設的可行性研究。其他協議則涉及能源、採礦、航空和巴西基礎建設,總價值達數百億美元。這是李克強作為總理第一次訪問拉丁美洲。李克強與羅塞夫總統簽署的協議中包括中國從巴西購買價值10億美元的噴氣式客機,以及中國取消對巴西牛肉的進口禁令。羅塞夫總統表示,巴西中國兩國簽署的這些協議總價值為530億美元。

洞見 言而總之:

中國總理此行帶著銀彈直攻素有美國後院之稱的拉丁美洲,並在各國都簽署了許多採購項目,明著暗著都無非是擴大中國在此的影響力。從各種採購及開發合作協議,以及爭取各國支持中國在國際組織上發言權等,都可看出中國非常積極的在爭取開發中國家的支持,尤其以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組織改革等項目最為重要,中國亟欲降低美國在這些國際金融組織的影響力以及擴大自己及盟友的發言權。而此時與各國簽署合作開發協議,除了著眼於未來的投資報酬效益外,更可藉此掐住這些新興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命脈。尤以巴西一條穿越亞馬遜森林直達太平洋的鐵路引起各國關注,這條鐵路的興建構想歷史已經許久,但由於途經險惡的亞馬遜森林而遲遲無法動工。這條鐵路開通後對於南美內陸貨物直通港口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卻不可小覷,反對派人士指稱當地的環保及生態問題根本不適合做這種建設;但另一方面這條鐵路卻可為當今為貧困及與預算左支右絀的巴西政府在未來獲得可觀的利益,加上中國願意協助投資開發更使得政府的預算支出少了許多。除此之外還有包括尼加拉瓜運河等,都是當地多國經濟命脈上重要的大型投資開發案。中國亟欲在此地獲得更多的影響力,會不會使美國對此地更加重視?都是各國未來關注的焦點。

  • 北非中東

Sight of the week:IS佔領伊拉克關鍵城市拉馬迪

圖片說明:逃離拉馬迪的伊拉克難民

紐約時報中文網(2015-05-18)-剩餘的伊拉克安全部隊於周日撤離省會城市拉馬迪,這裡已完全處於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掌控之中,儘管最近幾周美國加大了空襲力度,希望保住這座城市,但拉馬迪還是落入了伊斯蘭國手中。這是該極端組織今年所取得的最大勝利。拉馬迪的失陷還突顯了伊拉克政府失敗的策略——它上個月宣布要發起新的攻勢來奪回安巴爾省。安巴爾省位於伊拉克西部,是一片廣袤的荒漠地區,拉馬迪為其省會。

BBC中文網(2015-05-18)-官員說,「伊斯蘭國」已經幾乎全面控制了伊拉克戰略重鎮拉馬迪,拉馬迪是伊拉克最大的省份安巴爾省首府,位於巴格達以西70英里(112公里),過去幾個月,伊斯蘭國一直在發動攻勢,試圖攻克拉馬迪,自從周六攻入市中心後,「伊斯蘭國」繼續其軍事行動,與政府軍交火,有報道稱,政府軍和警察慌亂撤退,還有部分軍隊曾被困在指揮中心,頑強抵抗。不過,「伊斯蘭國」已經宣佈大獲全勝,安巴爾省長辦公室內消息人士也告訴 BBC,拉馬迪現在全面由「伊斯蘭國」控制,政府軍已經撤退。喪失拉馬迪是伊拉克政府遭受的一大挫敗,安巴爾省地域廣大,從巴格達以西一直到敘利亞邊界,並且擁有連接伊拉克和敘利亞、約旦的重要公路,「伊斯蘭國」據報已經控制安巴爾一半以上的地區。

中央社(2015-05-18)-伊拉克政府部隊今天急著從他們在拉馬迪(Ramadi)的最後基地撤退,這等於把這個伊拉克最大省分安巴省(Anbar)省城的控制權整個拱手讓給聖戰士組織伊斯蘭國(IS),官員說,自伊斯蘭國於14日晚在拉馬迪內部發動新攻勢以來,估計有500名平民和安全部隊喪命;這名官員警告,被留下來的人有遭屠殺的危險。伊拉克西部安巴省省長的顧問兼發言人海穆爾(Muhannad Haimour)說:「安巴省作戰指揮部已經淪陷。」

洞見 言而總之:

當美國政府大張旗鼓慶祝在敘利亞擊斃一名伊斯蘭國資深領袖,並將它當成伊斯蘭國暮氣沉沉未來的開場時,本周拉馬迪的淪陷正是在美國的臉上打了狠狠的一巴掌,拉馬迪,地處向西通往敘利亞與約旦的戰略要衝,鄂圖曼帝國時期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目前是伊拉克安巴爾省省會,更重要的是此城距離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城車程只有一小時,說伊斯蘭國已經兵臨城下可說是一點都不誇張,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推進再次證明,如果沒有一支高效的伊拉克部隊在地面打擊伊斯蘭國的武裝分子,單靠美國的空中力量並不能幫巴格達的政府守住地盤,也無法驅逐激進分子。同時,目前的伊拉克政府軍必須依賴什葉派民兵和伊朗的幫助才能在奪回拉馬迪的戰爭中站上上風,這不僅使美國陷入了必須要跟伊朗聯軍比肩作戰的窘境,更證明雖然擁有美國空中武力的支援與美國軍事顧問助陣,美軍協訓的伊拉克政府軍仍然戰力不足。

延伸閱讀:五分鐘洞見世界:美軍在敘利亞擊斃 ISIS 中層首腦

  • 非洲


圖片說明:「和平與發展聯盟」主席菲魯茲(Zedi Feruzi)的保鏢

Sight of the week: 蒲隆地政局動盪 反對黨領袖遭暗殺

中央廣播電台(2015-05-24)-蒲隆地規模較小的反對黨「和平與發展聯盟」主席菲魯茲(Zedi Feruzi),23日晚間在警方保護下,仍然遭人射殺身亡。菲魯茲23日晚間是在他於首都布松布拉(Bujumbura)的恩加加拉區(Ngagara distric)的住家附近,遭人謀殺。蒲隆地反對派今天(24日)表示,在反對黨「和平與發展聯盟」(UPD-Zigamibanga)的領袖23日遭人射殺身亡後,決定暫停與政府之間的對話。

國際日報(2015-05-23)-古特雷斯當天發表公報,對大量蒲隆地難民流離失所感到痛心,對蒲隆地鄰國對難民的安置表示感謝,並呼籲國際社會支援相關人道主義援助計劃。聯合國難民署等機構已提出一項區域性的援助計劃,共需援助資金2億多美元。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今年4月初以來,已有近10萬名蒲隆地人逃離家園,逃往盧安達、坦尚尼亞和剛果等鄰國。

中央社(2015-05-22)-外交部今天表示,當前蒲隆地政局仍動盪不安,政治歧見及種族間矛盾可能引爆進一步衝突,外交部維持「橙色」旅遊警示燈號,提醒國人高度小心,並避免非必要旅行。

洞見 言而總之:

蒲隆地的政治紛爭起源自一個民主政治輪替的承諾。2005年,蒲隆地內戰結束前夕,當時的總統「恩庫倫齊薩」表明自己只會擔任兩任總統,作為民主政治的要素,政黨輪替是避免腐敗與專擅的重要階段,政治學者進而提出「雙翻轉」(two turnover test),認為民主政治透過兩次政黨輪替後的雙翻轉能進而達成「民主鞏固」(Democracy Consolidation)。

如今,恩庫倫齊薩已經表明將會繼續競選下任總統。根據蒲隆地的憲法解釋,由於恩庫倫齊薩當時擔任總統,是透過議會選舉,故該舉並無違法之虞。

然而,蒲隆地的反對黨與民眾顯然並不認同現任總統持續掌權的趨勢。今年5月中旬,蒲隆地軍方發動政變,該政變以失敗收場,蒲隆地隨即陷入了高度緊張的局面。如今,蒲隆地反對派領袖又遭暗殺,顯然蒲隆地的政治和諧,與民主化進程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 歐洲


圖片說明:愛爾蘭舉辦公投決定同志婚姻法案

Sight of the week:愛爾蘭同志公投過關

風傳媒(2015-05-22)-愛爾蘭將於22日舉行修憲公投,決定是否擴大同性伴侶的法律保障,於憲法中增添同性婚姻合法性的條文。自2010年起,愛爾蘭賦予同性伴侶民事結合的權利。民事伴侶於財產、稅務、福利與退休金等層面與婚配伴侶享有相同或類似的權益,但在領養及監護關係上仍與異性伴侶有所所落差。民事伴侶與婚姻關係最關鍵的不同在於,後者是受到憲法保障的。也就是說,如果民事法律被廢除,民事伴侶關係也隨之終止,但憲法只在人民公投否決時才會受到動搖。若公投通過,將不會再賦予新的民事伴侶關係。現存的民事伴侶將繼續享有既有的權益,除非他們/她們決定結婚,屆時民事伴侶關係將由婚姻關係取代。

新頭殼(2015-05-24)-同志權益更進一步!愛爾蘭官方數據23日顯示,當地民眾在22日的公投中,有6成以上都支持贊成同性婚姻合法化,讓愛爾蘭成為全球首例以公投合法化同性婚姻的國家。都柏林大主教馬丁(Diarmuid Martin)認為,愛爾蘭的教會需要重新與年輕人連結,不能再以否認現實的方式來面對,而是要重新檢視實際情況。他表示,可以體會公投當天同志們的感受,認為這是豐富他們生活方式的方法,這是一場社會革命。不過,在投票時,他則是投了反對票。

洞見 言而總之:

愛爾蘭規定修憲只能透過公投來實現。而這次透過公投之後,同性之間將可以被賦予婚姻關係,不但可以被視為一個家庭,並且可以受到憲法的保障。23日的投票結果顯示,在一個高達八成以上民眾均為天主教徒的國家中,有超過六成的民眾支持同性婚姻。就像是

愛爾蘭天主教領袖馬丁(Diarmuid Martin)以及人權人士塔切爾(Peter Tatchell)所言的,這次的公投結果就是一場「社會革命」(social revolution)。過去傳統的天主教文化已經在愛爾蘭產生質變,對於新世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更重視婚姻人權的平等並且利用手中的選票告訴大家他們的選擇。

推薦你看:感動上萬人的同志故事:當婚姻將他們拒於門外...

  • 亞洲


圖片說明:5/23被救上岸的羅興亞難民在印尼岸邊接受安檢

Sight of the week:東南亞各國外長聚集討論有關緬甸難民收留一事

BBC 中文網(2015-05-20)來自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外長星期三(5月20日)在吉隆坡召開緊急會議,磋商解決東南亞船民危機的辦法。為了躲避迫害和貧窮,成千上萬來自緬甸的羅興亞穆斯林和孟加拉難民乘船逃離當地,不少人已在海上漂流幾個星期。印尼外長在出席緊急磋商前表示,移民問題「並非是一兩個國家的問題」,移民問題在其它地方也有發生,這實際上是一個國際問題。聯合國難民署發表聲明說,需要對目前的難民危機局勢做出「全面的地區性應對」,呼籲有關的東南亞三國對漂流在海上的難民展開搜救行動,並對制定評估難民申請的程序。

美國之音(2015-05-20)緬甸表示,願意幫助在海上漂流的成千上萬移民和人口走私活動的受害者。此前緬甸因其在東南亞船民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招致國際間的批評。緬甸外交部星期三發表聲明說,緬甸對船民們的苦難和生命危險深感關切。大部分船民是緬甸和孟加拉國的羅興亞人。緬甸外交部的聲明說:“緬甸已經準備為所有在海上受苦受難的人提供人道援助。”聲明還說,緬甸當局正在採取措施,防止人口走私和非法移民活動,包括空軍和海軍進行定期巡邏。船民危機從本月早些時候開始,當時泰國干擾了長期以來針對羅興亞人的人口走私網絡運作。人口走私者逃走,聽任成千上萬船民在海上漂流。

路透社(2015-05-20)馬來西亞和印尼週三表示將會為漂泊在其海域附近的7,000名移民提供臨時性棲身之所,但明確表示不會接納更多。已有逾3,000名“海上移民”在馬來西亞和印尼上岸,馬來西亞、印尼和泰國三國都奉行“鄰避”政策,將靠近本國海岸的運載移民的漁船推走。這些移民包括來自緬甸的羅興亞族穆斯林和孟加拉國人,本為逃避國內的政治迫害和貧苦環境,如今卻在海上飢寒交迫、遭受疾病困擾。馬來西亞和印尼政府在吉隆坡發表聯合聲明稱,他們將提供“安置和遣返”選項,這一工作將通過國際社會的努力在一年內完成。泰國外長也出席了在吉隆坡舉行的此次會議。

洞見 言而總之:

羅興亞人的起源很早,約七世紀時由來自阿拉伯以及伊朗等民族所融合而成,然而由於其語言及文化與東南亞所盛行的佛教文化格格不入,因此一直以來不斷受到各國的歧視以及種族迫害,其中又以孟加拉以及緬甸最為嚴重,因此該族長期以來設法出逃至馬來西亞以及泰國等地,但這對東南亞各國來說無疑是種考驗,收容難民提供人道援助並非難事,但對於往後的安置問題就會成為該國的內政問題,由於各國外來移民通常是社會治安的隱憂之一,加上與該地社會無法融入,語言文化無法交流,長期下來可能成為該安置地區新移民與原居民的資源爭奪戰,讓中央政府非常頭大,因此這次的問題如同北非難民般都是給周邊各國一場外交與內政的考驗。再者,難民收容後對於難民的原生國家是否會發生外交摩擦也是一個重點,許多國家為了不得罪或造成麻煩多半不想插手或給予協助,因此這時聯合國的角色就甚為重要,除了難民安置問題外,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這些難民的來源問題才是首要的重點,解決一批漂流的難民後還是會有下一批,因此必須從源頭去解決難民逃離原生地,而這,需要國際社會的壓力以及協助才能有效的根絕難民悲歌。

推薦閱讀:五分鐘洞見世界:難民偷渡與人權議題的歐洲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