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洞見世界,一起來看看這週的大事,北美聚焦南海問題、大洋洲氣候問題以及日本提交自衛權法案問題。

 

北美

John Kerry official Secretary of State portrait.jpg
"John Kerry official Secretary of State portrait" 由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 Department of State。 使用來自 维基共享资源 的 公共領域 條款授權。

說明:美國國務卿凱利

Sight of the week:美國國務卿凱利訪中 密切關注南海問題

中國警戒南中國海上的美國海軍

CNN 譯(2015-05-14)-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動作頻頻,美國欲採取動作回應給予某程度威脅,然而會謹慎於立場的擇定,中國官方於5月13日發布聲明警告美軍切勿妄動。因此,美國國務卿凱利此次訪中、韓兩國之行,最受矚目的是與中國次領導階層會談,以就今年秋季與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會面預作準備。據官方人士指出,凱利此行將讓中國確保南中國海上的海空航運之自由。主要便是針對近幾個月以來中國在宣稱有主權的Spratly海域島嶼處擴建設施,尤其是那長達3050公尺的飛機跑道,可能成為中國在南海發展的海空據點。

凱利敦促中國降低南海爭議緊張局勢

BBC中文網(2015-05-16)-美國國務卿凱利於5月16日,在北京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舉行會晤,一小時小範圍會談的內容並未公開,且不開放記者入內。記者僅受允許於大範圍會談時進場三至五分鐘。會後記者會上,凱利表示,美方同意南海地區外交努力投入的必要性,期盼能促成東盟與中國遵守南海行為凖則,而非通過軍事技能或建立軍事前哨等武力方式。美國國務院一名未具名官員表示,克里國務卿訪中之行,「強化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地活動的非常負面的形象」。南海島群主權爭議雖已存在數十年,且牽涉多國,但美國對中國填海造地後將獲得可以起降軍機的跑道,恐改變該地區戰略平衡。對此,中國外長王毅表示,北京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定「不可動搖」。

凱利:美中關係正在改善與成長

美國之音中文網(2015-05-17)-美國國務卿凱利本日結束訪中,接受香港鳳凰衛視專訪,談論此行後的美中關係。凱利表示,美中兩國之間正處在改善與成長的關係,經濟與軍事大國之間或有不合,但盡量尋求減少衝撞可能並且合作。對於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凱利亦表示美國給予肯定,惟希望相關運作是透明且負責任,且以國際金融的標準為依據。某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透漏凱利與習近平會談的內容涵蓋全球氣候、伊朗與朝鮮核武等。凱利針對中國近來在南中國海持續進行的填海造島的行動亦表達關注,強調中國必須克制該行動,以降低緊張、和平解決爭端、尊重國際法為目標。

洞見 言而總之:

中國在南中國海主權的動作已是數十年之事,然而在近年來國內發展邁上軌道正式成為世界大國後,南中國海成為找回光榮絕對的據點,此舉於前些年接連引發爭議,環繞該海域的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等國亦備感壓力,相當程度引發越南排華事件的爆發。同樣宣稱有南海主權的我國涉入此議題,恐怕還是要看世界強權的臉色。美國在中東局勢逐漸跛腳之際,聲稱要回歸亞洲,然而此時任何動作都不可忽視與中國之間利益的衝突。在東海,美國選擇拉攏日本進行軍事合作,南海局勢則更加紛亂情形下,即使不用中國警戒,美方採取步步為營的態勢也是勢在必行。

拉丁美洲

說明:巴西的地鐵乘客

Sight of the week:中國將投資巴西500億美元做基礎建設

洞見 前情提要

今年一月,中國表示盼未來十年對拉美國家的投資達2500億美元,目標使雙邊貿易達5000億美元。在拉美國家經濟低靡之際,中國不顧風險借貸了1000多億美元,附帶條件其一是在房地產建築,鐵路和其它基礎建設項目上能多和中國企業合作,看得出中國擴展在拉丁美洲經濟、投資與政治合作影響力之野心。然而其開拓之路並非暢行無阻,去年中國在墨西哥得高鐵工程被宣佈廢標,而連接洪都拉斯太平洋與加勒比海的鐵路也無聲無息,中資的尼加拉瓜大運河仍極具爭議。因此,中國在拉美國家的投資實前景難料。

中國將在巴西投資500億美元

BBC(2015-05-15)-中國即將簽署協議,為巴西基建項目投資達500億美元。投資的資金將會被用於建設鐵路,連通巴西的大西洋海岸和秘魯的太平洋海岸,以降低向中國出口商品時所花費的成本;投資還將用於資助兩國合作生產鋼鐵。巴西已經連續五年處於經濟低增長的狀態,盼望在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之前改善狀況不佳的基建設施,包括公路和、鐵路、機場和碼頭等等,而來自中國的投資將涵蓋交通和能源領域。李克強預計將於下周一(5月18日)抵達巴西,展開3天的訪問行程,之後還會訪問哥倫比亞、秘魯、智利等國。

中國持續「經濟殖民」巴西

英國獨立報編譯(2015-05-15)-中國正於巴西建立一500億美元之龐大資金。這筆交易將在下週中國總理李克強拜訪巴西時,由兩國國家銀行簽署。此基金將用於連結巴西的大西洋海岸與秘魯太平洋海岸之鐵路,以及鋼鐵生產、汽車零件、能源、港口與水電。此鐵路鏈結可繞過巴拿馬運河,將巴西大豆與鐵礦運往秘魯,直接出口至亞洲。中國也希望在泰國、印尼和中亞建造鐵路。巴西與中國經濟聯繫強,然而巴西沒有能力回饋給中國同等利益,使人們擔心巴西正成為中國的經濟殖民地。

中國交通銀行將收購巴西銀行BBM控股權

華爾街日報編譯(2015-05-15)-此項交易適逢中國擴大拉丁美洲經濟影響力,以增強區域內的貿易及財務流動。該交易可能是李克強訪問巴西期間,增進兩國經濟聯繫系列之一。中國工商銀行計畫挹注500億美元給巴西聯邦儲蓄銀行,以投資南美洲基礎建設項目。交通銀行收購BBM,將是這家中資銀行規模較小的一樁收購交易。據BBM網站,截至2014年底,BBM擁有10億美元資產,只佔有巴西所有銀行總資產的0.05%。

北非中東

Sight of the week:美軍在敘利亞擊斃IS資深領袖

The Pentagon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building.jpg
"The Pentagon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building" 由 "DoD photo by Master Sgt. Ken Hammond, U.S. Air Force." - This photo is available as DF-ST-87-06962 from defenselink.mil and osd.dtic.mil. [4] [5]。 使用來自 维基共享资源 的 公共領域 條款授權。

說明:五角大廈

美軍在敘利亞擊斃 ISIS 中層首腦

紐約時報中文網(2015-05-17)-周六凌晨,美國特種作戰部隊罕見地在敘利亞東部進行了一次突襲行動,擊斃了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的一名領導人和十幾名武裝分子,俘獲了該領導人的妻子,並釋放了一名18歲的雅茲迪女性。五角大樓的官員稱,這名女孩被作為奴隸囚禁在那裡。這個名叫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的領導人。一名美國軍事官員稱,此人是伊斯蘭國的「油氣埃米爾」。即便如此,阿布·沙耶夫只是該組織的中層領導——一名恐怖主義問題分析人士稱,可能很快就會有人頂替他的位置。

美特種部隊在敘利亞擊斃伊斯蘭國高級頭目

BBC中文網(2015-05-16)-美國五角大樓說,美國特種部隊乘直升機在敘利亞東部打死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一名高級指揮官,並抓獲了此人的妻子。美國國防部說,這次襲擊目標是「伊斯蘭國」重要人物阿布·薩耶夫(Abu Sayyaf),他不僅負責「伊斯蘭國」軍事行動,還負責該組織的財政,石油黑和天然氣運營。駐伊拉克的美軍三角洲特種部隊連夜執行任務,試圖活捉阿布·薩耶夫,但是他在交火中被擊斃。美國總統奧巴馬批准了這項軍事行動,駐伊拉克美軍部隊負責執行這項任務。阿布·薩耶夫的妻子烏姆·薩耶夫被懷疑是「伊斯蘭國」組織成員,並涉嫌奴役一名年輕雅茲迪女子。這名雅茲迪女子已經獲救。

美軍在敘利亞一場突襲擊斃IS關鍵人物

CNN譯(2015-05-17)-美軍特種部隊在敘利亞東部一場突襲中擊斃了ISIS關鍵指揮官並俘虜了該名指揮官妻子,這個名叫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的指揮官在試圖活捉他的交火行動中被擊斃,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表示阿布·沙耶夫(Abu Sayyaf)揮官是ISIL負責石油和天然氣的負責人,這是IS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該名指揮官為突尼西亞公民,歸功於這場行動裡取得的IS電腦讓美軍有管道知道IS如何運作、溝通和賺取收入,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表示這場突襲是按照美國歐巴馬總統指示,同時所有美國軍人已經安全返國。

洞見 言而總之:

繼5/13日伊拉克國防部消息稱,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的二號頭目阿夫裏(Abu Alaa Afri)在美軍主導的「國際聯盟」空襲中被擊斃,這場突擊根據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在一則電郵聲明中說,「此次行動代表對『伊斯蘭國』另一個重大打擊,也再次表明, 對威脅我國公民以及我們友邦及盟國公民的恐怖分子,美國永遠不會允許他們得到保護傘。」美軍先前打擊IS任務都是派無人機或戰機執行任務,這次是美軍第二次進行地面突襲,前一次地面行動目的是營救被IS捉拿的美國人質,儘管美國當局均稱阿布·沙耶夫是IS關鍵人物,國防部長宣稱這是「重要斬獲」,但阿布薩亞夫並非美國首要緝拿的四大人物,令人質疑其重要程度。但或許這場行動最重要的是不是擊斃阿布·沙耶夫而是獲許他的資料,這些資料包括IS與銀行、捐款方的聯繫方式,土耳其和黎巴嫩銀行以及犯罪和走私網路,有鑑於 IS 本身像企業的運行方式,阿布薩亞夫在其組織的重要性中無與倫比。

推薦閱讀:從 ISIS 綁架世界看日本道歉文化

非洲

圖片說明:吉布地總統蓋萊

Sight of the week:中國擬在吉布地建立中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

吉布地:中國談判在非洲之角建軍事基地

BBC中文網(2015-05-10)-中國國內媒體也都根據法新社消息作了報道。法新社5月9日報道說,吉布地總統蓋萊在接受法新社記者採訪時說,「正在進行有關磋商」,北京的存在將「受到歡迎」。吉布地的萊蒙尼爾軍營是東非最大美軍基地,主要為美軍在葉門、索馬利亞和非洲其他地方的秘密行動、「反恐」和其他軍事行動提供支持。

共軍東非建基地? 新華社連說3「有」

udn聯合新聞網(2015-05-13)-中國大陸據傳正與非洲之角小國吉布地磋商,準備在當地建立軍事基地,大陸外交部未明確回應;但大陸官媒新華社透過手機App新華國際客戶端「白話解讀」大陸外交部說法稱,大陸有必要、有能力,也有權利在海外建軍事基地。中方卻透過App「小編」的「白話解讀」表態,顯示北京當局可能非常重視新媒體的話語權。

中國擬在非洲吉布地建首個海外基地 美日關注

蕃薯藤新聞網(2015-05-12)-中國外交部在11日例行記者會上回應在吉布地修建基地議題時表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符合各國利益,也是中吉兩國和世界各國的共同願望,中方願意也應當為此做出更多貢獻。事實上,美國與日本早基於反恐與打擊海盜為由,在吉布地駐軍。海上自衛隊也從2009年開始在亞丁灣展開打擊海盜的護航活動。日本租借吉布地國際機場附近的土地作為自衛隊對抗索馬利亞海盜用途。2014年5月,時任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前往吉布地激勵在當地從事打擊海盜任務的自衛隊員,並規劃長期維持自衛隊在吉布地的軍事活動。

洞見 言而總之:

自「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以來,世界各國莫不猜測中國何時會建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海外軍事基地的建立,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軍事投射能力」,「國際事務的參與程度」,與「保護本國利益的能力」。而符合這三個要件的國家,往往只有大國才具備該能力,故海外軍事基地的建立,往往是大國的象徵。這也是各界對該議題關切的原因。

然而,中國建立海外軍事基地,將可能面對以下的挑戰。第一,美國對中國軍力擴張,乃至於西方對中國威脅論的普遍不信任;其二,學習建立海外軍事基地的經驗與運用該軍力影響國際政治。如同建立「航空母艦艦隊」般,中國仍需要時間來學習相關的運作,與可能帶來的影響力。從第二點來看,中國建立的海外軍事基地,並不會立即性的對美國霸權地位帶來挑戰。

然而,從歷史上來看,近現代的全球歷史,往往是在西方所主導的秩序下前進,中國日漸強大的國力,透過海外軍事基地的建立,將在聯合國「否決權」與「經濟成長」之外,逐步的擴大中國國際事務影響能力。然而,若光從這點來評斷中國足以挑戰美國地位,仍有待商榷。商榷的原因主要建立在兩點上:其一,中國長期避免過度涉入國際政治,這與中國自周恩來以降所建立的「和平共處五原則」之外交傳統有關;其二,中國是否有足夠國力建立更多海外軍事基地來影響國際政治,也是值得辯論之處;最後,美國有限度的允許中國分擔國際事務壓力,也許這才真正的符合美國利益,並有利於美國繼續領導國際社會。

大洋洲

Sight of the week: 聖嬰現象環太平洋皆受影響

澳洲氣象台:聖嬰現象醞釀中

經濟時報(2015-5-12)-澳洲氣象局於週二表示,太平洋熱帶地區已經進入了聖嬰現象的先期階段,許多氣象預兆已經顯現。從四月開始,太平洋信風已經逐漸減弱,種種跡象顯示,聖嬰現象可能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持續。聖嬰現象通常對西太平洋地區的國家造成低於平均的降雨量,以及較高的氣溫。

東太平洋颱風季節開始

News4JAX(2015-5-15)-本週五標誌著東太平洋地區颱風季節正式開始,依照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預測,今年的颱風季節在東太平洋地區將出現19個熱帶氣旋、11個颱風,其中有4個可能是大型颱風。這個預測略微高於平均。這個現象的成因應與聖嬰現象有關。

聖嬰現象的跡象浮現;農村地區受害更深

國際商業時報(2015-5-12)-隨著聖嬰現象可能在今年出現,印度等亞洲國家也開始可能面臨異常乾旱。根據澳盛銀行資深農經學家Paul Deane的看法,由於五月份的氣象預測模型通常較為完整,預測通常較為準確。數據顯示,從1950年以來發生的13嚴重乾旱中,有10起與聖嬰現象相關。這將對靠近西太平洋地區,又仰賴農業很重的國家造成嚴重影響,黃豆、棉花可能因此歉收,糧價也將可能飆漲。

洞見 言而總之:由於東亞與南亞是全球糧食重要的生產與消費地區,聖嬰現象造成太平洋東西兩邊的氣候異常,連帶影響原先雨量豐富、農業發達的西太平洋地區。糧食歉收的可能性在接下來的半年到一年是可能發生的狀況。這也可能因而影響了低糧食自主國的對外政策,並且影響許多重要糧食消費國的國內政治。例如印度的糧食問題很可能因此躍上國家的主要政治問題。其影響是非常全面的。

亞洲

Sight of the week:日本內閣提交集體自衛權相關法案

圖片說明:日本航空自衛隊在一項演習中編隊飛越兵庫縣著名景點姬路城

日本內閣提交國會《平安法》草案待批

美國之音(2015-05-17)-日本內閣週四決定了一套為行使集體自衛權奠基的安全保障法案後,週五已提交國會審議和批准。雖然法案目前在日本遭遇部分政黨抵制審議和反戰團體等民間組織示威抗議,但也存在敦促盡快成立的輿論和基於外交角度贊成的意見。內閣決定的安全保障法案包括修訂《自衛隊法》、《武力攻擊事態法》等10部現行法案和新制定的《國際和平支援法案》,由於國會和社會內都出現廣泛反對意見,安倍內閣開始積極強調這兩大法案是為了日本和平與安全、國際和平與安全,政府開始改口稱為《和平安全法案》,簡稱《平安法》。

日本內閣通過行使集體自衛權安全保障法案

BBC(2015-05-14)-日本內閣周四(5月14日)傍晚舉行臨時會議,通過為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鋪墊法律依據的安全保障法案。內閣預定周五把這套包括新制定的《國際和平支援法案》和修訂現有的《自衛隊法》等10部國內法構成的《和平安全法制整備法案》提交國會審議、批准。所有法案都朝著一個目標:永久地容許自衛隊走向海外,援助美軍或友好同盟國軍隊維持國際和平。但安倍的整個說明籠罩著朦朧和曖昧,安倍記者會上公開指出的假想敵只有朝鮮,他既避談了中國軍事崛起對立法的影響,也隻字不提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在內的東海糾紛。

日本內閣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新安保法

美國之音(2015-05-14)-日本星期四召開內閣會議,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新安保法的相關法案﹐使日本自衛隊可以在海外作戰。分析人士說﹐新法案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戰後一貫堅持的“專守防衛”基本方針﹐ 逐步擴大了自衛隊支援外國軍隊活動的內容和範圍。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是第一次。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星期四舉行記者會,強調新的發案“規定了嚴格的制動措施,能夠行使極為有限的集體自衛權”。日本政府把解禁集體自衛權限定在“明顯存在威脅到日本存亡的危險”的範疇內,稱政府並未改變被動防衛的立場。首相安倍晉三上個月在美國國會演說中曾承諾“今年夏季”通過相關法案。

洞見 言而總之:

安倍政府長期以來都把自衛權解禁視為其重要的政策之一,一是因為美國的要求,美國需要亞太除了韓國之外另一個強而有力的盟邦,但日本受限於憲法第九條的限制無法在國際安全上面出力,而自衛權解禁之後不僅能分擔美國在亞太安全的壓力外,也能在中東地區等較複雜的區上協助美國。

二來日本自身需要對亞太地區更多的防衛能量,與中俄韓國的領土爭議以及東海南海的經濟利益等都極需日本擴大國防力量去維護其自身的利益。安倍政府藉由行政解釋的手段繞過了憲法第九條的規範後最近的大動作部分原因或許是美國的強力施壓,也或許是安倍政府的施政政績壓力等。

集體自衛權是一個正常國家再普通不過的一項國家權力,而日本的戰後憲法內這項規定使得日本一直被視為是一個非正常國家之外,在很多外交力量手段上也少了很多談判籌碼。言而總之,安倍這次的平安法條款可說是勢在必行,而這也會引起周邊各國關注,勢必是今年亞太最重要的大事之一。

同場加映:安倍的女人經濟學:日本女人走向世界,台灣在等什麼?

Sight of the week:緬甸羅辛亞難民海上漂流

圖:羅辛亞難民冒險游泳撿拾在海上的泰國直昇機空拋物

緬甸羅辛亞難民被多國拒絕入境

紐約時報中文版(2015-5-15)-安達曼海附近多艘漁船漂流在海上,船上擠滿人。乘客表示馬來西亞政府在週三拒絕他們入境。他們表示船長與船員在六天前離他們而去,航行中死亡者的屍體被拋入海中。這些難民為了逃離緬甸種族迫害與孟加拉貧苦環境選擇經海路移民。印尼海軍在週二拒絕一艘載運數千人的移民入境,並要求繼續行駛到馬來西亞,週三馬來西亞政府拒絕船隻入境。週四移民船靠近泰國,泰國海軍士兵當時曾向移民船隻投扔泡麵,但他們似乎無法烹煮。聯合國難民署高級照護官表示,這「有可能釀成人道災難」。

泰國再次拒絕海上難民登陸

德國之聲中文版(2015-5-16)-這些難民部分來自孟加拉,部分是佛教國家緬甸的穆斯林。他們想在泰國和馬來西亞棲身,卻被拒於門外。泰國政府連續兩天將同一艘難民船兩次驅除出海域。泰國方面幫助他們修理船隻,並補給船上食物、飲水與燃料並送回公海。馬來西亞政府攔截這艘船,並且宣布要將難民船遣返。五月底一場有關難民危機的峰會將在泰國舉行。聯合國已經要求緬甸停止歧視羅辛亞人。

近八百名海上難民在印尼亞齊登陸,其他人被送回大海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文版(2015-5-16)-近來有一千四百名移民在印尼亞齊省登陸,超過一千名移民在馬來西亞上岸。另外兩艘船上的移民被拒絕入境。據統計去年乘船離開緬甸和孟加拉國的人數估計達五萬三千人左右,主要是緬甸逃離的羅辛亞人。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札伊德表示難民出海並不意味著喪失了依據國際法享有的人權。

洞見 言而總之:緬甸若開邦羅辛亞人長期遭受歧視的背景請見去年11月週報第104期。當時人權與相關專家面對媒體時表示緬甸政府持續性歧視這些人恐造成這群人被迫離開緬甸。且美國總統歐巴馬於訪緬甸時也進行過相關的人道呼籲。如今船隻已經如同專家們所預測前前後後地出海漂流。雖然月底在泰國有相關會議,但是緬甸政府至今不願意承認羅辛亞族是該國公民也因此不是個問題。而泰國也憂慮在邀請函上標注討論相關議題會觸怒緬甸,使得緬甸拒絕參與會議讓議題無法解決。目前東南亞沿海各國相繼表明不會接受難民上岸與進行遣返船隻的狀況下,難民船隻的海上漂流有可能會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