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在沈潛多年後,推出電影《念念》,一起來看看註站作家 Winnie 如何深受這部電影的感動吧。

沒有太多的配樂,沒有灑狗血的劇情,沒有做作的台詞,卻就是那樣,平實的,踏進你的心裡,還來不及反應,就已經被衝擊得一蹋糊塗,一句「你過得好嗎?」蘊含了千言萬語,和多少複雜情感,那些,你想忘的,卻不能忘的,都在我們的心裡面,成就了,現在的我們,誰都逃不掉,與自己和好,與過去和好,才能夠放過自己。

忘了那麼難,不愛更辛酸,若用愛和他相處很難,有沒有出路?

爸爸的愛

那個因為爸爸的一句話,而不斷努力的男孩,當他發現自己有可能無法繼續打拳擊的時候,他覺得世界瞬間崩塌了,是啊?為什麼要如此執著呢?不打拳擊,不行嗎?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因為成為一個優秀的拳擊手,是他對於爸爸最後對他的期許,所以成為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執著意念,彷彿那是他和爸爸之間唯一的連結。


(圖片來源

爸爸好像都是這樣的,爸爸的愛總是像阿翔的爸爸在出海前,躲在拳擊館外面,偷偷地看著阿翔練習的背影,跟教練說著對於自己孩子的期許,那樣的對話中,其實帶著許多的愛,還有滿滿的驕傲,即使,沒有說出口。

同場加映:結了婚卻總沒時間的爸爸,讓台灣媽媽成了假性單親

從小到大,爸爸都很少稱讚我,我們也很少的親密對話,但是爸爸走了之後,我最常想起的畫面是,幾個當我傷心的時候,他抱著我的場景,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讓我哭,不知道為什麼,那一幕,讓我想起爸爸….。

那天給孩子們讀繪本的時候,讀了一本《哭了》,裡面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爸爸說,哭,是嬰兒的工作,所以弟弟總是在哭,好像真的是這樣子,因為我沒有看過爸爸哭。」唸完這個句子的時候,忍不住莞爾笑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心裡有點酸酸的。

媽媽的愛

李心潔說,他讀完劇本後,不能明白,為什麼這個媽媽只是帶了一個孩子走,要嘛就帶兩個,要嘛就留下來。雖然我還沒有當媽媽,但是我想,我懂,現實逼迫得他無法帶走兩個孩子,但是他看見了女兒是那樣的特別,也明白如果女兒繼續留下來,那些特別就會慢慢的消失,成為自己,日復一日的在麵攤煮麵的女子。


(圖片來源

他知道,如果是兒子留下來,還是會受到丈夫的重視,從吵架時,丈夫那句「如果你敢把阿男帶走的話,試試看,我絕對不會讓你活。」就可以知道,傳統的框架下,兒子,還是比沒被提上一句的女兒,還要重要,於是,他帶了女兒走,但是他沒有想到,這卻是讓兒子、女兒都怨懟他的決定。

育美記得的《遊子吟》,是他怨懟的,母親對哥哥的愛,他看見了媽媽一針一線給哥哥的愛,但卻不知道,那是媽媽為哥哥儲存的,成長過程中都將缺席的一種彌補,離開家的生活,少了哥哥和父親,當媽媽去世之後,他更感覺到自己的無根,怨懟媽媽的決定,卻也怨懟哥哥和父親為何都沒有前來尋找,甚至是,有點切割生命的意味了。

台北不是家,可是,家在哪裡呢?育美對於自己的心不知往何處歸屬的不安全感,這當然也反應在他的愛情和生活裡,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拋棄與失去,但是那些都是因為太愛了,卻不確定是否也是這樣被愛著的,於是他只好恨,如他所說「當恨著的時候,才是真實的。」只是他越恨,卻發現自己,其實越愛,就像他越恨當年的媽媽,卻發現,自己和他越發相像。

阿男呢?被留下的阿男,其實和育美有著相同的問題,一種不踏實的歸屬感,工作著,生活著,但卻像是沒有目標的過著每一天,對他而言,媽媽的離開,讓他的心破了一個大洞,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是被留下來的那一個,只能在熟悉卻再也不一樣的環境裡面,抱著疑問生活。

一直到那個颱風的夜晚,他才明白了媽媽對他的愛,不是不愛,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當他質疑媽媽的愛,媽媽只是緩緩的說著兒子的好,那一場戲,平平淡淡的,卻是最能讓人流淚,因為我們,彷彿也在那場戲裡面,和自己心裡的頑固青春,一起和好了。

和你分享:寫給媽媽的告白信:親愛的媽媽,妳可以不堅強

與自己和好

有的時候,我們和越親近的家人,越難說愛,越容易傷害我們親愛的人,可是其實,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可以相處的時間還有多久,甚至,我們都不知道,今天說了再見以後,是不是真的能夠「再見」。大多的時候,我們不肯放過的,其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年紀越大,越覺得應該要跟自己和好了,不能再當個憤怒青年,渾身刺的想要事事求個公平,尤其是在父母的愛上面,曾經年少曾經事事糾結,現在想想,或許是傳統華人就是很難把愛說出口,父母也習慣於用他們認為對的方式來愛我們,所以我們總是無法,感受到他們的愛。

延伸推薦:當世界上有太多仇恨霸凌,讓我們練習說愛的語言

但是看完念念,你會懂,其實都是愛,那些怨懟,也是在乎,也是愛,我們都曾經渴望被期許、被關注、被以我們所想要的方式被對待,或許不是都能如願,或許我們心裡也有那麼個角落,一直牽引著我們的生命,無論我們承認與否,與自己和好吧。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一直是被愛著的,而你,也是一直,愛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