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新娘進口論」引起許多人的不滿。難道我們會說台商是出口到國外嗎?聽聽作者 KangHao 怎麼說。

我不敢相信到了2015年,宣稱「人權」立國、強調「多元文化」的台灣,還會有首長說出:「外籍新娘不是進口30萬人(嗎)?」這種帶有歧視的話。更甚者,其支持者竟毫無反省地護航說:「用錢買來的,不是進口是什麼?」簡直不把人當人看。

柯文哲一句話帶出了多少台灣人對新移民的「誤解」與「歧視」,也顯示我在前一篇文章所指出,台灣的多元文化是「虛假」、「膚淺」的狀況。這篇文章將試著化解這些誤解與歧視。


為什麼要說她們是「外籍新娘」呢?她們都已經是老娘了,還稱「外籍新娘」?稱呼她們為外籍新娘就是一種歧視。
圖片來源

「買來的婚姻」是誰害的?

人們遷移的原因有很多,但在全球化的年代,跨國遷移已是常態,就像台商到對岸中國去開疆闢土、拼經濟是一樣的道理。因此,很多人說「外籍新娘是買來的」,這句話很值得討論。


跨國移動已是常態,尤其以婚姻移動為之最
圖片來源

買來的老婆等於是在說婚姻與資本主義掛鉤在一起。沒錯!台灣的跨國婚姻,的確跟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關。資本主義要發展就必須擴大資本的累積,而資本累積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要擴張市場,並且降低人力成本。為了降低人力成本,第一個方法就是到經濟較差的地方尋找便宜的人力成本,這豈不就是台灣高科技產業以前在對岸做的事情嗎?現在中國沿海的人力成本提高,又跑到中國西部、東歐與東南亞國家發展。

第二個方法就是從經濟較差的地方引入廉價勞動力。台灣產業尚未轉型,仍然維持賺取毛利的經濟型態。當台灣開始引入廉價勞動力,使得從事低技術、勞力性質高的台灣男性被取代,加上農村經濟破產、勞動力外流與傳統男尊女卑的價值觀,使得台灣男性多半成為婚姻市場的失利者。為數眾多在婚姻市場失利的台灣男性,娶不到台灣老婆,按照柯文哲的說法,為了不造成「國安問題」,只好以資本交換比台灣經濟更差的國家之女性,進行婚配

所以,說人家是「買來的」一點也不公平,她們並非全然自願離鄉背井,其實跟我們移動到各地一樣,都在尋找機會。台灣會有那麼多「看似不自由」的跨國婚姻,回到源頭都還是因為,我們國家不知長進的經濟發展與產業政策,只想不斷剝削勞工所引起。在台灣的跨國婚姻,大多都還是會先談到經濟發展的問題,其次,才會談到傳統性別文化的問題,最後才是台灣人對外來者不友善的問題。跨國婚姻的種種污名,都是因為國家發展程度的落差所造成。經濟較好國家的男性,娶了經濟較差的女性,進而鞏固男尊女卑的性別權力關係。

同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副產品,難道柯文哲會說台商是「賣出去」的嗎?難道會說去澳洲打工的年輕人是「出口」的商品嗎?既然我們不會這樣說台灣人,那為什麼就可以說台北市30萬新移民是「進口」、是「買來的」?這就是歧視,無需辯解。

同場加映:鏡頭探索十個澳洲打工的台灣人故事

買來的婚姻是「假的」、是個「問題」?

我們還可以繼續問,難道「買來的婚姻」錯了嗎?很多女生的擇偶條件要有車、有房、年薪百萬,這難道跟「交換」沒有關係嗎?傳統禮俗中,要給女方聘金,不管十萬、二十萬,難道只是顧及男方家的財力與面子,完全不涉及「金錢」嗎?

護航柯文哲的支持者,你們結婚時,是不是有交換金項鍊、金戒指跟聘金呢?其實,在台灣所有的跨國婚姻,新人雙方都跟各位一樣,經歷過一樣的婚姻儀式,該交換的金錢與物質,他們一樣都按照(以男方為主的)禮俗,你們覺得自己的婚姻不是買來的、是真愛,為什麼就要覺得別人的婚姻是買來的並且沒有愛呢?(推薦閱讀:結婚,真的是《大囍臨門》嗎?

很多人可能會接著質疑:「那些台灣男性去越南娶老婆,跟那些外籍新娘完全沒有感情基礎就結婚。那些外籍新娘純粹是因為錢的關係才嫁來台灣,都是一群現實的女人!」這段話大概就是一般帶有歧視的台灣人會產生的誤解。

各位可知道,跨國婚姻其實就是「相親」。因為是相親,又是台灣男方拿錢請仲介協尋「好」女孩,就免不了被人質疑其感情的真實性。很多台灣夫妻,在網路聊天室、網路遊戲、月老銀行、交友軟體等新興社交方式的情境中「有緣」認識。兩人本無情愫,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互有好感,進入熱戀,而後步入禮堂的紅地毯。有的人衝動結了婚,發現彼此不適合,鬧離婚、發生家暴都是常有的事。把這些過程,替換成跨國婚姻,其實是完全一樣的過程,毫無違和感。

我的一位新移民越南女性朋友回憶,她當初在婚姻介紹所認識她老公時,彼此相談甚歡,之後相約出去玩,還要跟雙方家長見面餐敘。餐敘時,為了表現她的溫柔賢淑,便剝蝦給男方吃,這小舉動因此打動男方,擄獲郎心。男方返台後,持續傳簡訊跟信件給女方,三個月內他們互動良好,便決定閃電結婚。這豈不是跟一般台灣相親認識的情侶沒兩樣嗎?怎麼換成台灣男人娶越南女人,就變成十惡不赦的「假結婚」了呢?怎麼發生家暴或離婚,又全是跨國婚姻的問題了呢?如果是這樣,那些覺得新移民是「買來的」,「會造成許多社會問題」的台灣人,你們到底是歧視「相親」,還是歧視越南人、印尼人、中國人?(另一種關於 異國戀的歧視:當台灣女人遇上西方男人

柯文哲的歧視語言就是台灣社會的人格分裂

台灣人對新移民有如此多的誤解,也難怪會有柯文哲「進口新移民」說與護航者的「買來」說。甚至有人覺得把柯文哲的歧視言論拿出來鞭笞簡直是小題大作,但我倒認為是一個「以小見大」的機會,它反映出台灣人一面說要尊重、要多元、要包容,一面卻持續歧視少數群體的人格分裂。

首先,我們的國家對於來自經濟落後國家的女性,經常給予不公平的待遇。例如:我認識的越南新移民在婚姻簽證面談時,曾被問過「老公有沒有射在裡面?」、「上一次做愛是什麼時候?」、「做愛時,有沒有落紅?」、「有沒有戴套?」等令她們感到害羞的問題。這些隱私問題,成為判斷她們是否為假結婚的標準。但你去登記結婚時,可曾被問過這些呢?或是台灣人與來自經濟較優的外籍人士結婚,會遭到一樣的待遇嗎?顯然都沒有。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在國境管理上,針對不同的外籍人士有不同健康檢查的標準。例如:來自歐美先進國家的白領階級,是得以免檢具健康檢查合格證明,但是來自越南、印尼等新移民女性就被列為需要接受健康檢查的外籍人士。比起其他外籍人士,她們還「特別」需要多增加一項德國麻疹預防接種的證明,以確保她們生育的「品質」。

她們先被預設是對公共衛生安全有疑慮的一群人,為了順利結婚,想要成為台灣人,就必須證明其自身的健康。就好像你明明沒有罪,可是別人硬要說你有罪,你就要努力證明你無罪,這真是非常弔詭的現象。

再來,我們的社會,一般台灣人現在都能接受「新台灣人」的說法,並且把新移民也一同加入了這項認同計劃之中。可是,「非我族類」要成為「我群」就是要經過諸多努力。她們必須要是一名好媽媽、好媳婦、好太太,要成為台灣人認可的「好女人」。她們不只要成為「像」台灣人的越南人,還要成為「像」台灣「好女人」的女人。可是,台灣好女人究竟是什麼?台灣的女人百百款,為什麼當她們要成為台灣的好女人時,竟然只有那種「顧家、愛家、愛老公、愛小孩、聽婆婆話」的那一種呢?

推薦閱讀:新移民女性與台灣人的文化難題


電影《金孫》描繪的便是越南女性在台灣女性角色中的掙扎
圖片來源

一名越南姊姊回憶道:「過年的時候,雞、鴨、魚好多、好恐怖,我通通都不會呀!都要學,每年都要用,只有懷孕那一年不需要用。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過年不能開開心心就好,要這麼累?」,其中更令人感到不平的是「為什麼比我晚嫁進來的弟妹,過年可以不用做這些事?就欺負我是越南人就是了嗎?」她們努力成為了台灣的好女人,卻始終得不到公平的對待,現在還要被說成像商品一樣的「進口貨」,聽起來格外地辛酸呀!

這些通通都是歧視。這種歧視並不直接指責她們「不合格」,而是透過努力保護與加強「台灣好女人是什麼」,鞏固完整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這讓人只有兩種選擇:要不是成為它,要不然就只有被排除在外的份。

新移民在台灣的人口即將要超越原住民人口,成為第四大族群。可是,我們對她們仍然一知半解,或者用我們的立場去理解她們。這不是多元文化,這是無知、膚淺與虛假。柯市長的粉絲們,我們對柯市長還是充滿期待,請你們停止護航,並且放下無知與歧視,這是一堂柯市長必須要面對的多元文化課程。否則,台灣將會離多元文化的理想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