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性侵,我們期待社會不再檢討被害者替他們貼上標籤,而是溫柔地攬起他們的疼痛。

性暴力不只存在陌生人之間,根據外國統計,其實大多數的性暴力、妨害性自主案子都是發生在熟識的兩人間。而「穿得少,所以被強暴是活該」的這種錯誤觀念,使得社會在看待強暴事件時會對女生貼上標籤,造成被害人隱忍不敢出聲,其實每個女人都有決定自己身體穿多少衣服與說不的權利打破這種錯誤的強暴迷思

加拿大今年三月針對 1,008 位 18 歲以上的成人進行關於妨害性自主問卷調查的結果令人震懾:15%的受訪者認為如果女生已經先跟對方調情,那她就邀請對方跟她發生關係;另外,11%認為如果女生穿的裙子過短也是另外一種邀請。

當看到這樣的調查結果時,你是否對這些偏頗的想法感到憤怒與失望?但事實上,將責任歸咎於受害者的觀點卻普遍的出現在社會中。每當發生性騷擾、性侵害的案件,總是會出現「穿著短裙的受害者...」,或「受害者喝太多...」等言論。或許看之一般,但是進一步想,

如果我們沒有歸咎被害人的話,我們為什麼要特別指出被害人的穿著、行為?

 

加拿大最近推出一系列的海報宣導 Don’t Be That Guy(別當這種男人!)。不同於要女生多注意自己的穿著、行為、身邊的人,這一系列的海報針對的是男性潛在的加害人,主要想要打破歸咎被害人的這種潛意識。這一系列海報宣導「沒有獲得同意的性行為=妨害性自主」。為了強調這個看似簡單的主旨,海報的設計者在每一張描繪一個可能會讓男生誤會的情境,包括即使女生已經醉的不醒人世,也不代表她同意被性侵害。這系列海報不但率先明白指出妨害性自主不是被害人的錯,更將妨害性自主的範圍擴大到同性間的關係。

推薦閱讀:打破強暴迷思

 

這次的海報所針對的目標群體是比較年輕的18~25歲,所以不但在用語上所使用的是年輕人的用字,所張貼的地方都是在年輕人出沒的場所,像是貼在夜店門口附近、酒吧旁邊的電線桿上。

可是這一系列海報推出後,就有人反擊推出 Don’t Be That Girl 一系列的海報,貼在亞博達大學( University of Alberta )校園內。這一系列海報運用了 Don’t Be That Guy 的設計方式,但是將句子改成「只因為你後悔發生一夜情,不代表他對你性侵害」,甚或直接將原來 Don’t Be That Guy 的海報改成「雖然她很容易上,不代表你應該冒險被假指控」。這些海報是針對許多強制性交的指控都是假的這個假設,但是根據加拿大警方的統計,假通報只佔1~2%,跟其他犯罪的假指控比例相同。這些海報不但馬上引起當地警方的關注,更紛紛有人跳出來指控這些海報將強制性交變成一種笑話,對於那些受到侵害的被害人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他們不敢站出來。University of Alberta 的 Kristopher Wells 教授更表示:

「這些海報正是需要 Don’t Be That Guy 那一系列海報的原因,如果還有人認為這些( Don’t Be That Girl )海報好笑的話,教育及宣導正確觀念是需要加強的。」

但是加拿大就有匿名男性表示:「為什麼可以有針對男性的海報,但是做出女性版的就被罵?難道妨害性自主這種犯罪就要被性別化嗎?」


Don’t Be That Girl 系列海報

妨害性自主嚴重侵犯一個人最基本的身體權,與其教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穿著,應該從源頭導正潛在犯罪者的行為、觀念。性暴力不只存在陌生人間,根據外國統計,其實大多數的性暴力、妨害性自主案子都是發生在熟識的兩人間。只因為你們在交往,不代表你的另外一半可以未經過妳同意就與妳發生關係。

推薦閱讀:伴侶關係檢測:妳處在性暴力危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