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陸交換、遊玩半年回到台灣,朋友們見面總是問到這個問題:

「那有豔遇嗎?」

有的劈頭就問,似乎我的臉上就寫著這五個字,所以一看到人就照著念下來。有的則是峰迴路轉打太極,忍到最後脫口而出。有的卻像是在跟隨某種儀式,有朋自西方國家歸來,不問對不起她,好像是覺得她沒有市場,或是少跟到一則消息。這樣普遍的狀況其實不在我意料之內,如果回國前預期大家會專注在這個問題上的話,我應該會想辦法準備答案來滿足問題他想聽答案的慾望。直到常常被問、常常又說不出引發下一個話題的題材時,煩惱過後,才知道我對「問題排行榜」第一名相對陌生。

沒有人對八卦沒有興趣的,至少被隔離了半年總是比較有可能有新鮮的腥羶色,相較於日復一日的台北。而且問這個問題完全不需要有任何準備,準備要怎麼回答,只要等著被興奮被驚嚇,沒驚嚇也沒損失。也不需要任何知識的內容,等著對應的時候展現自己世界觀的內涵。只是有時候會想,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真的想知道答案嗎?或是說,答案是什麼對聽的人來說,真的是重要的嗎?


「浪漫的」豔遇要發生在巴黎才行,也必須是巴黎,經典場景在這裡:蒙馬特階梯

但等等,到底什麼樣的狀況發生了,能稱作「豔遇」呢?我沒有明確的註釋在課本下面,或告訴我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還要一字不漏的背下來!),但也許因為這樣的一個模糊性,讓答案更令人期待,有機會聽到整個跳脫框架的回應。而這也讓這個問題更難回答了,連問題都不了解,要怎麼給答案呢!更難的是,如果因為想要正確回答,到真的追問下去,那請問什麼叫豔遇?對話不就一瞬間變得學究(誰管你怎麼定義這個詞啊!),就脫離本來敘舊、聯絡感情的路了。

推薦閱讀:豔遇的偶爾浪漫與驚悚

反過來想,以一個好朋友出國半年歸來,我會問他什麼樣的問題?我會想知道我不知道的事情、網路上 Google 不到、非要身歷其境才能感受到的狀態。在大學裡第一次和新朋友們吃午餐時,義大利的男孩看著我這個身高幾乎是他一半的台灣小女生說:「告訴我你覺得台灣和這裡最不一樣、最衝擊你的三件事!」我想了一下,一邊想著要怎麼翻譯成英文。我第一個講出口的是,『上廁所竟然要錢!』。

可是如果我沒有經歷過,還真的不知道在那樣未知的世界管轄之下,能夠發生什麼事事情會怎麼樣發生,我連個開始了解的起點都沒有,更別說有個有建設性的問問題了。所以身為朋友,豔遇的片段除了是不容我錯過的,也是我比較能夠理解的安全問題。沒有豔遇的話,我們也喜歡聽朋友和旅伴有什麼衝突,造成了什麼戲劇性的發展,符合我們對人們出了國就可以失控的期待。

問題排行榜第二名我則有準備好,是「你最喜歡哪個國家?」「哪裡最好玩?」免不了俗的正解應該是:It depends. 也就是各有各的好。但是我們時間有限、認知資源有限,擷取最精華的一部分似乎是最經濟有效率的作法,這真是不能再同意更多。「覺得外國人和我們有什麼很不像的?」甚至「外國人們有什麼是和我們很像的?」其實也是個很值得討論的有趣問題,真正的身處於異地、接觸,常常能驚喜的發現,原來很多偏見和對彼此的誤解甚至是自己也不曾注意到的。

而關於豔遇的部份,最後我發現,只要說「有啊」就夠了,隨後的細節則有如過耳雲煙。一方面滿足自己以為在別人眼中提高了身價的慾望,一方面其實不管「我的豔遇」算不算豔遇、內容符合對方對豔遇激烈的期待與否,對他們的人生來說其實也不重要,他們並不會記得,對話將會永遠留在那個當下,不會被帶走。

更重要的,真正想被聽到的,不會被說出來。多少一面之緣也都留在那個當下了,因為只會留在那個當下,令我安心,所以我們讓他發生。

發現城市的另一面
〉〉與城市對話,瑞士首都 伯恩
〉〉去帕丁頓吧!如果你需要一個去雪梨的理由
〉〉值得慢慢走、細細品味的京都
更多來自 蔡孟璇 的旅遊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