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歐蜜・夏拉蓋在《錯把工作當人生的人》一書裡為讀者抽絲剝繭在工作上感受到的不同情緒,和總是帶著兩種現實去工作的我們,要如何檢視那些強烈的情緒來自哪裡,和如何與自己的過去和解。

文│娜歐蜜・夏拉蓋

感受不是來自現實,而是回應早年經歷帶來的不安感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通電話,一名叫費莉希蒂(Felicity)的女性告訴我:「我的工作真的碰上瓶頸,我知道我需要協助。」我從電話中的聲音聽到絕望,幫忙安排了最早的看診時間。

一星期後,費莉希蒂抵達我的診療間,她身材嬌小,有一頭金色的頭髮,單身,五十歲出頭,先前被提拔為倫敦某獨立金融機構執行長的副手。費莉希蒂散發著溫暖的氣息,但我留意到她性格裡的膽怯我心想,對她這種位高權重的人來講,這點很不尋常。

在我們的諮詢時間,費莉希蒂談到自己在工作中過著雙面生活。她成功讓同事相信,不論遇上什麼危機,她都有辦法不慌不忙處理。

但事實上,焦慮和不安一直折磨著她。她因為擔心工作會「出錯」,大多數夜晚難以入眠。費莉希蒂因為成功在辦公室裡塑造自信能幹的形象,好多人帶著煩惱去找她,向她傾訴,她因此掌握很多小道消息,居於有利的職場地位。

然而,費莉希蒂一點都不認為自己握有影響力,反而感到負擔很重,害怕丟工作。她職位很高,但她感到手中沒有任何一丁點的權力。

實際「擁有」權威與「感到」有權威是兩回事。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同場加映:海苔熊專文|暫時休息一下也沒關係!試著脫下你的「冒牌者症候群」面具,真實生活

費莉希蒂對外營造的形象與她內心實際的感受,兩者的差距大到她甚至不敢休假,害怕自己一不在,真相就會揭曉:公司其實沒她也沒差。

儘管同事永遠大力肯定她,公司也提供分紅等財務獎勵,費莉希蒂極度焦慮自己會被當成可有可無的人。由於費莉希蒂不認為別人的讚美是真心的,她持續困在負面循環,認為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奮力工作。

費莉希蒂和許多人一樣,她的感受不是來自現實,而是在回應早年經歷帶來的不安感。

費莉希蒂向我透露,她的父母只顧著自己想顧的事情,鮮少回應她的需求,注意力全放在她哥哥身上,原因是哥哥是「問題兒童」,嗑藥逃學樣樣來。費莉希蒂努力當個好孩子,但沒人在乎這件事。

「我哥天天惹事生非,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我則是乖寶寶。」費莉希蒂告訴我。

「我心想:『我要當個好女孩,我會做對的事,我不會碰毒品。』我是好學生,成績永遠是頂尖的。」

費莉希蒂徒勞無功,不曾獲得渴望的父母關愛。她有一次甚至發現,爸媽和哥哥一起吸大麻。哥哥行為不良,卻因此和父母建立起特殊的親子關係,她被排除在外。

這種不公平的事令費莉希蒂忿忿不平,更多的是感到不被當成一回事。

你會喜歡:鄧九雲專文|解開職場中的原生迴圈:為什麼我們會不斷重複那些不快樂呢?

每天帶著兩種現實去工作


圖片|Photo by Nicole Cagnina on Unsplash

費莉希蒂因為在人生的早期階段被忽視,她感到在同事之中也無足輕重,因此加倍努力工作,以確保不會被遺忘。

然而,費莉希蒂和小時候一樣,感到沒人看見她替工作付出大量的心血,一切實在是太不公平,太令人生氣。事情甚至雪上加霜,她的上司迷戀上一個能力平平,但魅力非凡、年紀又比較輕的同事。其他還有幾位比較有資格升職的同事,但上司完全無視於團隊的不服氣,年輕貌美獲勝。

這下子,費莉希蒂更不可能獲得她渴望的關愛眼神,歷史再度重演:爸媽偏心哥哥,現在老闆又偏愛工作能力差的人。

我們和費莉希蒂一樣,每天帶著兩種現實去工作。

一種是外在的、真正的職業生活現實。我們努力在那個現實中做出成績,出人頭地,獲得財務的獎勵。

然而,我們的內心有另一個不一樣的現實,由我們的獨特心理特質組成,包括我們的不安與誤解。這種內心現實主要源自潛意識,受壓抑的一切都棲居於此:痛苦回憶、種種衝動與渴望,我們人生初期所醞釀的,都在潛意識裡落地生根。

這個內在現實的任務,不同於我們的外在現實,包括不讓不堪的事實與痛苦回憶失控,或是和費莉希蒂的故事一樣,必須化解過去未解的衝突。

推薦閱讀:童年創傷無法癒合,如何照顧內在小孩?

費莉希蒂不曾成為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但工作給了她受人重視、稱讚與關注的機會:她有機會證明自己的確值得被愛。

由於這兩種現實有著不同的目標,在心中造成衝突,有時還會外顯。只要內在的動機一直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我們就無從掌控,而當內在動機與外在現實起衝突,有可能爆發混亂與強烈的感受,妨礙我們的職涯,造成我們和同事發生摩擦。

表面上的工作動機,很容易找出來。例如:你希望執行某個專案、改善領導能力、回應顧客需求,或單純希望能撐到下午五點,暫時擺脫 Zoom 視訊會議幾個小時。

你因此會訝異,我們所做的大大小小的決定,背後的動機有很大一部分,其實源自我們的潛意識想遠離不愉快的情緒。

想一想,你下的哪些決定、你採取的哪些行動,事後回想起來,其實是為了避免感到焦慮或尷尬,例如:下屬犯了重大錯誤,但你沒指正他們,或是客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但你依舊同意。

接下來,想一想如果你能夠面對那些感受,你會出現什麼樣不同的回應。

好了之後問自己:「對公司和我的職涯發展來講,哪一條路才是最理想的?」

學習忍受強烈情緒,也要了解情緒來自何方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在工作上被強烈的情緒劫持,有可能導致糟糕的後果,害我們無法以清楚的頭腦思考,準確判讀情勢,最終無法專心工作。職業生活需要自覺的能力,而獲得這種能力的必要條件是除了學習忍受強烈的情緒,也要了解那些情緒來自何方、為什麼自己會感到困擾。

如果我們能學著面對與控制強烈情緒和焦慮,而不是逃避,我們將更有能力處理危機四伏的辦公室政治。在這種時刻,勇於冒險、接受自己的錯誤,以及理解我們感到不可理喻的人,全都能幫上忙。

許多人感到工作最困難的地方是下決定,或是談會導致情緒激動的事。他們有著不理性的恐懼,擔心做錯決定將導致可怕的後果,例如想像要是冒著財務風險擴張公司,有可能生意失敗,自己將一貧如洗;或是擔心別人會認為他們冷酷無情,被當成壞人。

許多人向我求助時,坦承腦中幻想著這類不切實際的恐懼。

這樣的恐懼有可能讓我們的工作籠罩著陰影,不過許多恐懼其實其來有自。

延伸閱讀:心理學看關係:面對負面情緒的態度,決定親密關係的品質

沒人想要愧疚,沒人想要被討厭。如果不必擔心被排擠、忽視或批評,人們做起事來將肆無忌憚,辦公室變成更不愉快的工作地點,信任瓦解,降低完成計畫的可能性。

人們會安分守己,通常是因為預期會丟臉或有罪惡感。然而,如果因為試圖避免負面的感受,反倒引發更大的問題,此時有必要進一步檢視自己。

我們為了在工作上保護自己,試圖表現出最好的一面,其中包括「壓下」負面感受。

學會控制自己的怒氣、嫉妒心與不安,其實是實用的技能。我們全都在工作中碰過那種控制不了自己的人,很清楚那種人會讓工作環境有多烏煙瘴氣,他們的風評有多差。

如果能忍住不舒服的情緒,不發洩出來,就更能夠去思考事情是怎麼一回事,並以更深思熟慮的方式回應。

然而在此同時,有的情緒躲在靠近潛意識表層的地方。

光是一些小事,就很容易爆發出來。那樣的事讓我們猝不及防,碰觸到我們的敏感神經,我們感到是針對我們個人而來,或是如同費莉希蒂的例子,過去的創傷經歷讓我們跳腳。

你可能注意到老闆對同事微笑,但把你當空氣。接下來,開會沒討論你的點子,你被告知你被排在下星期的議程表,但後來所有人都忘了這件事,你感到莫名受傷。

或是想到要做年度檢討,你就睡不著覺。這種瞬間會引發強烈的情緒,你出現更有如孩童而非成人的反應。當我們冒出和實際發生的事不成比例的情緒,不理性的程度將升高,甚至出現妄想。

我們活在過去的程度,有可能多過活在現在?


圖片|Photo by Marcos Paulo Prado on Unsplash

雖然我們認為自己的決定背後是理性思維,我們往往被感受牽著鼻子走。照著「心中的直覺」行事,遠比把事情仔細想清楚容易。

動腦需要花時間與力氣,一般還會帶來困惑與舉棋不定,我們通常會想要甩開這樣的心理狀態。

此外,工作帶來的感受具備多重意義。在某種層面上,我們可以「照單全收」,跟著感覺走,例如:要是累了,那代表需要休息;如果我們不放心某個客戶,或許的確需要多留點神;如果擔心無法升職,我們需要更努力工作。

感受是很有用的嚮導,但也可能帶我們走錯路。

舉例來說,樂觀與渴望可以推動計畫,但過分躍躍欲試,將造成我們無視於危險的風險訊號;悲觀能提醒潛在的陷阱,但也可能讓點子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同場加映:【拾年有承・真實週年】時代講堂「正向心理學」:快樂的秘訣不是壓抑,而是接納並轉換情緒

當我們被強烈的情緒劫持時,意味我們活在過去的程度,有可能多過活在現在。不得上司的寵,或許的確是令人沮喪的理由,但如果你因此憤怒到失去所有的工作動力,那麼你需要檢視那些感受來自何方。

目前的情境激發了你壓抑的過往情緒,或許以前曾經有人對你不好,你不得父母的歡心。換句話說:

你的感受帶你走上錯誤的道路。

學習分辨可以相信與誤導人的情緒,將是正確判讀情境、做出最佳決定、培養良好工作關係的關鍵。

我們將不只需要具備情商,包括同理心、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與社交技能等等,還必須學習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分辨過去與現在,讓潛意識的衝動,上升至意識的層面。例如:費莉希蒂意識到自己的焦慮與憤怒其實源自早期的家庭生活後,她逐漸能包容這樣的情緒。

許多來找我的人訝異,原來可以把情緒放在心裡、想一想是怎麼一回事就好,不一定必得做些什麼;也就是說,情緒是可以被理解與控制的。

有的人堅信自己會有那麼強烈的感受,證明他們「是對的」,他們有權愛怎麼做就怎麼做。

事實正好相反,當感受和事情的嚴重性不成比例,更可能的實情是你扭曲現實,你是在回應過往的事件或內心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