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過往曾遭受到一些難以忘懷的痛苦事件,至今想起來都會顫顫發抖,表示你很有可能陷入「創傷症候群」的漩渦,這個時候,你該如何是好呢?

文|吳東彥諮商心理師

如同慢性病的心理創傷

許多人都認為:「創傷事件已經發生了,不能就將它遺留在過去,不要再去談論嗎?」

我們姑且不論這個問題的答案究竟是對是錯,但是這個疑問似乎呈現出一個常見的現象:許多經歷創傷事件的人,是孤獨的!

創傷之所以為創傷,是因為它帶給我們深深的無力感。

由於創傷事件的發生,是我們所無法預料的,或是當我們傾盡全力後,仍無法阻止創傷事件的繼續發生,不僅會帶給我們無力感,甚至會讓人覺得自己很丟臉、很沒用。當這種自我批判的聲音在心中響起,我們便在心中逐漸種下了恥感的種子。

除此之外,如果我們所遭遇的創傷事件,是來自人為的,例如:暴力、性侵害等,這無疑會重創我們對他人的信任感。

如果這些加害者是與我們原本親密、熟識的家人、親戚或朋友,這更可能會造成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失望,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究竟還有誰可以相信。當我們對於世界與他人開始感到不信任時,我們也就在無形之中拉開了自己與他人的距離。

於是,創傷事件的可怕之處,除了事件本身帶給我們極大的衝擊、壓力與情緒之外,它也可能重創我們對他人的信任感,並讓拉開自己與他人的距離,因此開始獨自承受、自行消化所有的苦痛與煎熬。

而一旦這些情緒超乎我們的負荷,便可能讓身心超載,並開始出現身體症狀與情緒議題,例如:失眠、酗酒、藥物依賴,暴飲暴食,暴躁易怒、沒來由的恐懼不安等。

擁抱創傷:「不是每段愛情,都能修復童年的創傷」關係心理學:成為獨立的自己,才能好好相愛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心理創傷修復首部曲

打破自我孤立、與人重建連結再次訴說:打破自我孤立的生活慣性

許多人在經歷創傷事件後,雖然感覺自己必須向外求助,但是因為長期以來的羞恥感,以及對於他人的不信任等因素影響,總是很難跨出這一步。此時,心理諮商或許就可以是一個選擇。

許多受創的人在第一次的諮商中,總會問我一個問題:「事情都已經過了這麼久了,再去說這些有用嗎?」

許多神經科學研究已証實,大腦的生理結構可以透過學習新的事物與經驗,啟動神經元,促使蛋白質產生,進而在神經元之間長出新的連結,這就是所謂的「神經可塑性」。

當事人在進行心理諮商,或治療裡述說創傷經驗時,若能得到專注的傾聽和善意的理解,便能創造正向的人際連結經驗,進而促進神經可塑性的改變——從對創傷的舊有認知與情緒(例:我很沒用、我覺得很羞恥),走向新的、正向的認知與感受(例:我替受傷的自己,感到心疼和難過;當時的我已經盡力了,我不責怪我自己)


圖片|創傷、發展與療癒@FB

對於一個受創的當事人而言,當他們開始向心理師訴說著那深藏已久,且不曾向他人提起的創傷經驗時,他們就已經踏出了困難的第一步:他們打破了長久以來所建立的「自我孤立」的行為慣性。

當受創的當事人願意與心理諮商師共同冒險,一起面對過去的創傷事件,此時,當事人就已經不是處在自己與世界、與他人分開的孤立狀態之中,而是能夠逐漸重新與一個「人」建立連結,並且與心理師共同分擔、分享種種的壓力與感受。

簡單的說,這個看似簡單的「訴說」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開始讓自己與他人重建連結,而不是再次孤立自我。

同場加映:為你挑片|《The wisdom of Trauma》:創傷和成癮是一體兩面,在傷口的背後,有生命的解藥

與人重建連結的小法則

對於一個曾經嚴重受創的人來說,要重新建立與人的連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若我們在受創過後,下意識地孤立自己,就可能讓自己較少機會獲得他人的陪伴與支持,同時也難以獲得他人的理解,而感到孤獨、憤怒、與悲傷。因此,重建連結是修復心理創傷的最基本,也是相當重要的一步。

我們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

1. 覺察自己是否有孤立自我的傾向

如果遇到事情時會告訴自己「不要依賴別人」、「凡事靠自己來就好」、「沒有人可以信任,我只能相信自己」等言語,你很可能具有自我孤立的傾向喔。

2. 尋找「自我孤立」的源頭

人,是具備社會性的動物,舉凡我們在開心、難過、痛苦,或是受到驚嚇的時候,都會有想要與人分享,或是尋求支持的天性。

如果你具備孤立自我的傾向,那麼可以找個時間,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必須活得如此獨立與堅強。

3. 避免自我批判

雖然自我孤立的生活慣性,會讓我們受苦,但若你具備自我孤立的傾向,也請先不要責備自己,因為在過去的生命經驗中,你可能不得不讓自己過得既獨立又堅強,才能讓自己生存下來。

縱使自我孤立的傾向讓「現在」的你感到孤單與痛苦,但這個傾向對於「過去」的你來說,很有可能是幫助你存活下來的不二法則。

4. 學習嘗試小小的連結

如果把「自我孤立&信任他人」想像成是一條線的兩端,我們每個人會因為「自我人格特質」與「後天環境」等因素,而站在這條線上的不同位置,重要的是,沒有人是完全的孤立,或是百分之百信任他人的。

因此,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想要站在這條線上的哪個位置?會讓自己比較安心、生活過得比較自在、輕鬆一些?

5. 打破原有的生活慣性想像一個問題

「當有一天我不那麼孤立自己的時候,我會與現在有何不同?」

有人可能會回答:「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打電話跟朋友聊聊天」,也可能有人會說:「我會嘗試說出自己的心聲,讓別人知道我在生氣些什麼」、「如果遇到自己做不來的事情,就不要勉強自己,我會適時地尋求別人幫忙」

不管答案如何,當我們願意嘗試原本不會做的事情,就已經為自己跨出了一小步。

雖然創傷事件已經過去,但它很可能就像慢性疾病一樣,一直不斷慢慢侵蝕、影響我們的生活。

透過心理諮商,我們第一步可以做的是重新建立起自己與他人的連結,打破自我孤立的生活慣性。

一旦重新與人連結,我們就更有機會走出生命的幽谷,再次看見陽光。

二部曲:心理創傷修復二部曲:寬容善待自我,學習與創傷症狀共處

三部曲:創傷療癒三部曲:重新定義自我,重獲心靈自由

最終曲:心理創傷修復最終曲——我應該原諒傷害我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