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看待人生的困境與痛苦,就好像畫家細細研究畫作中的光影一般,兩者同樣重要,甚至很多時候,陰影才是一幅畫作的點睛之筆。

文|fufu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我一個在銀行工作了三年的朋友最近在考慮跨行去遊戲公司,糾結到頭都要禿了。朋友:

  • 「先前面試過一個遊戲公司,已經收到 offer 了,開的薪資和現在的工作差不多,可是工作在大城市,生活成本遠比我這個小城市要高⋯⋯」
  • 「我爸媽現在覺得我腦子有問題,好好的生活不過非給自己找罪受。」
  • 「我也擔心自己是不是沒想清楚,我很想去遊戲行業發展,可是要是我做不好怎麼辦⋯⋯」

朋友害怕自己只是一時興起走了條「彎路」,也不甘心就這麼放棄自己最感興趣的領域。這讓我想到一位對我人生影響很大的教授,和我分享過他的人生經歷:

他本科讀的工科,但是大四第一次接觸心理學之後,決心改道成為一名認知心理行業的科研工作者,而好不容易有所成就時,又出於對哲學的濃厚興趣,轉而開始鑽研哲學心理學。

他的每次選擇在身邊人看來都很突然,很不理智,因為他浪費了自己在前一段經歷中積累的經驗和履歷,選擇從頭開始投入到陌生的領域,而結果是成功還是失敗沒有人能預測。

這種全然因為好奇和興趣作出的改變人生的選擇,可能是大部分人都不敢冒的險。不過這位教授卻表示自己當初下定決心時,並沒有特別焦慮或糾結,也沒覺得自己做了很有勇氣的事。


圖片|Photo by Krzysztof Maksimiuk on Unsplash

我朋友非常羡慕這位教授的人生態度,但又認為自己學不來,覺得這個教授能夠這麼選是因為足夠優秀,而普通人如果這樣,就是自找苦吃自走彎路。

個人能力當然很重要,但我身邊即便是很優秀的朋友,照樣在人生選擇上會遭遇很多焦慮和迷茫,以及對於「走彎路」的恐懼。

其實,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想法,是因為我們太在乎社會主流評判中對於成功人生的定義了,卻很少向內挖掘我們自己的人生目標。

今天這篇文章決定和大家聊一聊,「走彎路」的勇氣,是如何幫助我們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發展與幸福之路的。

一、「彎路」,可能只是我們許多生活方式裡的一條路

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對於「走彎路」的恐懼,讓我想到了心理學教授 Shigehiro Oishi 和 Erin C. Westgate(2021)提出了「心理富足感」(psychologically richness)的概念。

心理富足感的定義很簡單——體驗盡可能多元的、複雜的人生。就好像有人追求快樂,有人追求成功,Oishi 教授指出,有些人既不追求快樂也不追求成功,而是追求心理富足感。

在調查中,Oishi 和 Westgate 發現,在不同文化當中,都有一定比例的人,過著既非享樂,也不以意義感/目標為導向的人生,即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生。

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總會對不一樣的體驗感到好奇,想嘗試新鮮的事物。如果給不同的人生賦予一個主題,那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的主題大概叫做「探索」。

小到下班放學時發現的一條從沒走過的小路,大到一個陌生的值得一探究竟的專業領域,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讓他們像是裝載了「不普通探測器」一樣,總能發現想去探索一番的風景。

這並非因為他們刻意追逐新奇感或者「標新立異」,只是注意力會不由自主地落在普通生活中不普通的部分,並且遵循自己的好奇心行事。

出於好奇而行動——這很可能讓我們聯想到小時候長輩批評的「三分鐘熱度」、「缺乏恆心」,他們對於多元體驗的追求體現在人生道路上,也很容易被視為一群走了很多「彎路」的人。

然而,Oishi 教授則認為,「彎路」,不過是一條路,甚至可能是一條很不錯的路。


圖片|Photo by Jacob Kiesow on Unsplash

這個觀點可能對於我們從小接受的觀念而言是一種挑戰。如果就因為自己想要「探索生活」,去做出一些冒險的決定,或者是讓自己之前付出的努力前功盡棄,怎麼可能有所成就呢?難道不是白費了自己的一生嗎?

如果對於這些少數派們有所理解,你可能會發現,他們的生活一點兒都不白費,甚至可以說非常精采——

親密關係:在一起太久,感情淡了怎麼辦?關係心理學:將每週末,設為你們的固定「探索日」

二、追求心理富足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

1. 充盈豐滿的精神世界

我從追求心理富足感的朋友身上,體驗到的最強烈也是最明顯的特徵可,以用三個字概括——「不無聊」。

不僅和他們相處過程非常有趣,他們自己也很少感到無聊。

在他們「不無聊」的表現背後,其實深藏著他們在不斷接觸著新信息的過程中,形成的靈活而複雜的認知體系(Oishi & Westgate, 2021)。

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往往青睞變化、未知,以及超出他們認知理解範圍的信息。他們十分享受原有認知被挑戰的狀態,也隨時準備好接納新的觀點和看法。

即便過程和結果不一定完美,單單是接觸到世界的不同面,對他們而言就足夠有吸引力。

這樣靈活複雜的認知能力,也讓他們逐漸具備整合能力更強的思維方式,並進一步促進自身認知體系的複雜性,為他們豐富的精神世界創造出良性循環。

擁有這樣的內心世界,自然很難無聊。


圖片|Photo by Keegan Houser on Unsplash

2. 面對苦難時的他們有特殊的浪漫

在大家想像中,一個能夠挺過苦難的人是什麼樣的?可能最容易聯想到的品質是堅韌、頑強、勇敢,等等。

很多堅韌頑強的人得以挺過苦難,往往靠著內心強大的信念——比如,相信一切痛苦都是一場磨煉,相信自己一定能從苦難中成長。

苦難是無常的,讓我們感到自己失去了對命運的掌控,而信念則賦予苦難額外的意義,比如「苦盡甘來」、「天降大任於斯人也」。這些附加在苦難之上的意義讓我們擁有了渡過難關的希望感。

然而,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卻並不依靠信念。對他們而言,苦難就是苦難,既無意義也無目的。相比其他人,他們會更為坦然而直接地面對世事的無常。

之所以能夠坦然面對,並非因為他們的內心格外強大,而是因為內心格外浪漫。

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對待人生的歡樂與痛苦,就好像細心的畫家對待自己畫作中的光亮和陰影。畫家會細細打磨和研究每一處陰影,因為光和影在他眼裡對於這幅作品而言同樣重要,甚至很多時候,陰影才是一幅畫作的點睛之筆。

在很多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的眼裡,他們的人生,就是獨屬於他們的藝術作品,哪怕苦難也會成為其中的精妙一筆。而這也使得他們能夠非常坦蕩且發自內心地願意投入自己的苦難體驗當中。

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有這樣一段查拉圖斯特拉的內心獨白,很適合用來展現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面對磨難時浪漫的內心:

「在人世上行走,我願意坦然面對並接納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好與壞,因為那都是我探險的一個部分。」

這大概就是他們浪漫的勇氣。

延伸閱讀:該如何維持長久的親密關係?研究顯示:保持浪漫,關係的品質更加穩定

三、為什麼說現代社會中,心理富足感是提升生活滿意度的關鍵?

可能有人依然會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太過理想,沒有借鑒意義,而我的教授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冒險的選擇,也只是因為他非常堅定地相信自己能夠成功。

其實恰恰相反,心理富足感強的人,是很少有關於「成功」的概念的。他們往往會認為,世界太多樣太複雜太隨機,何必規定哪一個方向是成功,哪一個方向是失敗呢?

沒有了追求成功給生活帶來的壓力,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獲得滿足感的方式非常簡單——只要能活著去看這個世界就夠了。

這裡說的容易感到滿足並不等於過得快樂,而是對於人生的一種無悔感。他們做的每個決定,經歷的每件事情,都無所謂成敗,也就不存在「如果我當初做了別的選擇,可能會過得更好」的悔意。

追求心理富足感作為一種相對少數派的生活方式,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但「心理富足感」本身,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

通過增強自己內心的心理富足感,我們能夠更坦然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其中當然也包括對於「彎路」的恐懼。


圖片|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

四、培養心理富足感的方法

培養心理富足感也並不是一件難事,它只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小改變——

1. 列一份好奇清單

在培養心理富足感前,我們需要先啟動自己的好奇心和想像力。這不需要多麼複雜的練習,只需要我們列出一份「好奇清單」。

清單裡不需要特別宏大的旅遊計劃/人生目標,只需要是對我們而言陌生的、新奇的事物。比如:

  • 「如果我去擺一天夜市,能賺多少錢?」
  • 「上一節舞蹈課然後錄個影片,能跳成什麼樣?」
  • 「和坐在火車鄰座的人聊 10 分鐘的天,能夠交上朋友嗎?」

調動想像力,去找尋我們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細節並放大它,然後找到其中讓我們感到好奇的事情,將它列下來——這個屬於你的好奇清單會慢慢地越來越長。

你會喜歡:「交往幾年,你們不只不說情話,還懶得說話」致交往很久的戀人:請對你的愛人永保好奇

2. 在生活中設置一些「嘗試日」

好奇清單裡的內容可能看起來會有些挑戰,所以不妨給自己設置一些「嘗試日」,在這一天,我們可以放下自己所有的評判,去嘗試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挑戰自己的好奇清單。

在「嘗試日」中,只需要有這樣一條規則:允許陌生的體驗衝擊我們原有的認知,不管是觀點的衝突,還是審美的差異,只要是「嘗試日」中發生的一切,就去擁抱它。

3. 全身心地投入我們的生活體驗,包括那些痛苦和難過的體驗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產生負面情緒時,第一時間想的可能是去消解或避開這些情緒,不過這也使得我們常常不瞭解自己完整的生活體驗和情緒體驗。

當然,投入這些體驗指的不是讓我們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而是抱持著一種好奇心去探索這些體驗當下的每一個細節:

  • 我們的胸口是什麼感覺?
  • 身體會不由自主地作出什麼反應嗎?
  • 如果用顏色來表達,這種感覺是什麼顏色的?
  • ⋯⋯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你對於不同體驗和情緒的包容程度在逐漸提升,你對於事物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連一些曾經討厭的體驗可能也會變得有它的魅力——當這種感覺出現時,就說明,你內心的心理富足感,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長了。

同場加映:總是對生活感到「乏味」怎麼辦?4 種情境練習,建立「超有感」生活體驗

Oishi 在他的文章中寫到,追求心理富足感的人在過完他們的一生後,大概會感嘆:

「What a journey!」

其實,即便不追求心理富足感,對於來到這個世界的每個人,我想也是同樣的:

難得來這一遭,不好好體驗一次多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