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由食物的精華組成,活動所需能量也從食物獲得,所以吃什麼、喝什麼,對身體、對大腦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不過,對於我們多數人相信「有益健康」的某些食物,各專家的看法卻是正反兩極,比方說「白糖」與「牛奶」。

 

砂糖真的是「腦的營養」嗎?

吃太多甜食會導致蛀牙、骨質疏鬆,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常識。我很訝異竟然有很多年輕人認為「吃甜食可以消除疲勞,所以有益健康」。確實,疲勞困倦的時候吃一口甜甜的巧克力,有時身體的疲勞會消失,意識也會變得清晰。因為糖有這種效果,所以從事登山等活動時,為了避免緊急狀態體力耗損,會準備巧克力等甜食,是很合理的。

其實砂糖在江戶時代之前都還被當成藥在使用,當時的砂糖是用甘蔗汁熬煮而成、現在依舊被用來製作高級日式點心的「和三盆糖」。和三盆糖以古法製造,含有天然礦物質。

但是現今的白砂糖是以化學方式精製而成,是名為蔗糖的高純度化學藥品。雖說它能很快消除疲勞,但把它當成飯後點心經常食用真的好嗎?大量攝取沒有問題嗎?我心頭湧上這類疑問。如果是藥品,為了避免發生副作用,自然會有用量限制。這幾年砂糖被說成是「腦的營養」,這種說法使社會大眾對砂糖產生很大誤解。

講到砂糖,幾乎每個人都會聯想到白砂糖,但是大腦所需要的營養是葡萄糖,雖然白砂糖經過消化會變成葡萄糖,但過程已知會消耗維生素B1與鈣質,所以攝取大量砂糖,會造成身體缺乏維生素B1與鈣質。

 

 

缺少鈣質,大腦運作會變遲緩

當然,不可能因為攝取大量砂糖就馬上得到骨質疏鬆症,在那之前,體液裡的鈣質會不夠,而體液裡的鈣質一不夠,腦內的資訊傳輸就會不順暢。

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從微觀的角度來看,頭腦的運作要靠神經元之間的資訊傳遞,資訊傳遞靠的是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突觸(synapse),伴隨資訊傳遞物質的移動而發生。所以一旦缺少鈣質,大腦的運作當然會變得遲鈍,而且會造成精神不穩定、運動能力減低、免疫能力下降等問題。如果有心開發能力,不能輕忽這個部分。

 

攝取過多砂糖會引起低血糖症

葡萄糖是大腦神經元的唯一能量來源,對腦來說重要性不輸給氧氣。確實,在疲勞困倦、血液裡的葡萄糖不足時吃甜食,身體會急速消化、吸收食物中所含的白砂糖,使血中葡萄糖增加,意識與肉體都能再恢復正常活動。

但是「血中葡萄糖濃度急速增加」這個過程暗藏著問題。

事實上,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必須保持在一定的範圍才正常,濃度高出或低於這個範圍,都會對記憶力、專注力、情緒的穩定、對事物的解釋以及感受等精神功能帶來不好的影響。所以,血中葡萄糖濃度(也就是血糖值) 變高時,大腦會下令胰臟分泌胰島素,好將血糖值調到正常範圍。

攝取甜飲甜食導致血糖急速升高時,身體得不斷分泌胰島素抑制血糖值升高,等血糖值降了下來,胰島素還是殘留在血液裡,反而會讓血糖值異常降低,這就是低血糖症。

 

低血糖症很可怕!

低血糖症可說是二十一世紀的流行病,已在先進國家造成問題,它會引起患者自己都很難察覺的神經症狀與精神症狀,進而導致犯罪與離婚率增加等,助長了社會不安。

低血糖的一般症狀有神經過敏、易怒、強烈的疲勞感、站不穩、顫抖、冒冷汗、抑鬱、暈眩、有睡意、頭痛、消化不良、健忘、失眠(醒來就無法再入睡)、莫名的不安感覺、心悸亢進、孤僻而不愛交際、有反社會的想法甚至行為、肌肉痛、無法下決定、過敏、運動失調、注意力減弱、視力模糊等等。

現代社會經常聽聞拒學症、霸凌、閉門不出、理由不明的衝動性犯罪、學習能力降低、L D(學習障礙 )以及A D H 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有部分專家認為,這類事情的背後其實大多有低血糖症問題。

敝補習班的很多年輕學員會提到「容易累」、「容易沮喪」、「失眠」、「偏頭痛」、「睡得夠但還是想睡覺」等等,如果你也有相同症狀, 可能是低血糖症,建議你一定要回頭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

 

Tops:糖與醣有何不同?

我想釐清糖與醣這兩個字。

我們都知道食物裡的三大營養素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當中的碳水化合物就是醣類,而糖是指有甜味的醣類,像是葡萄糖、麥芽糖。碳水化合物在自然界透過光合作用合成,富含於蔬菜、水果中,蔗糖也就是白砂糖,是從甘蔗及甜菜中萃取出來的純糖。

醣類依分子結構可以分成單醣類、雙醣類、多醣類。單醣類是最小單位的醣,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都是;雙醣類是兩個單醣連在一起的結構,有蔗糖、乳糖、麥芽糖等;多醣類是指澱粉以及寡糖等。

我們吃下食物後,當中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成單醣類, 在小腸被吸收,再透過血液從小腸被運到肝臟;果糖與半乳糖也會在肝臟被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再以肝醣(glycogen) 的形式儲存在肝臟,做為體細胞等的能量來源被運到我們身體各處。

 

 

培養健全的大腦

〉〉系統思考:五個層次與五種反應

〉〉手指操的驚人效果:有效活化大腦的手指體操

〉〉睡眠有助於腦內資訊整合

 

圖片來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