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要吸收別人的負面能量的心理師,要怎麼消化這些情緒,維持日常生活?

文|李炯德 臨床心理師,FB 粉專《心理師的深夜學堂》共同經營

「我們下次見,掰掰。」常常會談結束時,也是個案會冒出一些問題的時候,據我自己非官方的不正式統計,這時候我們會倚在門邊,開啟像這樣的對話。

「你們要接收這麼多負能量,應該很辛苦吧。每天要被這麼多人倒垃圾,你們心情都不會受到影響,或是得到憂鬱症嗎?」個案往往會帶著非常真誠且同理的關懷,關心我的狀況。

推薦閱讀:諮商心理師:垃圾需要分類,你聽心事也該有所選擇

起初被問到時,有時還真的會愣住,好像沒有覺得很辛苦是很奇怪的一件事,也對於心理師在一般人眼裡到底是一個什麼形象而感到好奇。但後來仔細想想,的確感到有時候即使一天接了五、六個個案,除了身體的勞累外,心理並不會感到那麼疲憊,可是有時就算一天只接一個,那天卻覺得沈重的要命。

這樣類似的問題被多問幾次後,也開始仔細思考作為「心理師」這個角色,是怎麼能夠看起來可以比一般人多承接這麼多的情緒,卻不受到那麼大的影響,而這之中是否又有一些可以用來幫助個案來調適情緒的部分。


圖片|來源

其實心理師也是人,也有五顏六色,各種情緒感受

以前跟著精神科醫生看診時,曾聽過他分享這樣的故事:「我每天下班回到家,都很累不想說話,只想開著電視發呆。但妻子一天沒見到我,會有很多事想跟我說,可是看我都沒反應,就會很生氣。罵我平常跟病人就很能講,怎麼一回到家就什麼話都不說,我只好再默默的聽她一直罵,就像平常看病人一樣。」

當時雖然是當笑話在分享,我認為,卻也反映出助人工作的幾件事情。

  1. 涵容情緒的容器是會裝滿的,裝滿時不做整理,一樣會滿出來,或是只能硬塞。
  2. 在會談室裡,助人者也是會在與個案的互動中,出現有不同的感受、想法,或是內在的矛盾與衝突,只是一般能分清楚哪些是個案的,哪些是與個案互動中引發的,哪些是自己的。
  3. 在會談室外,助人者跟一般人一樣,會因為親人過世而難過,會因為主管機車而生氣,會因為要上台演講而焦慮等等,情緒強度也不一定就比較低,有時甚至更強。反而,當有情緒時,有時會有個聲音跳出來說:「啊你不是心理師嗎?怎麼會(能)這樣?」
  4. 助人者也不是所有負能量都能好好消化,有些跟個人重視或在意的議題比較相關時,也可能會被影響的一塌糊塗,只是心理師的訓練可以讓自己比較好的 hold 住,待其他適合的時候再來做處理。
  5. 當心理師的伴侶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好,你以為得到了一個免費諮詢、聽你說話的對象,但很可能他下班回家只想放空、給電視看。

同場加映:一個好的療癒師,人生不太可能沒有「壞掉」過

在《改變治療師的人》裡,有一位治療師洛芙的故事,她在一開頭就提到自己的情緒本身是較為豐沛的,所以往往在與個案的工作過程中,她的情緒反應有時反而比個案還大,個案都沒哭,她卻淚流滿面,這也讓她覺得很困窘、丟臉,認為自己這樣可能並不適任當一位好的治療師。

由此可知,心理師也是人,會有自己的情緒感受,會被不同的事情與議題促發,會有不同在意與重視的價值,當然,也會有憂鬱、焦慮或其他負向感受的時候。

作為心理師,需要不斷的自我覺察,梳理想法與感受,不斷在不同狀態間位移,思考與分析各種不同可能,增加自身彈性。


圖片|來源

我在想,心理師這個生物能比一般人更可以承接情緒,可以消化更多更大的情緒,其實是透過「刻意練習」而來。就如同不同職業需要刻意練習不同方面的「肌肉」,心理師的工作需要大量練習調適情緒的肌肉,並且因為要幫助其他人來鍛鍊這方面的肌肉,還會去尋求各種有用的訓練方法,也讓心理師在這部分的肌肉,確實會長得比較發達。

換句話說,一般人在平時並不需要使用太大強度的情緒調適肌肉,當遭遇到特殊狀況時,反而肌力就可能不堪負荷與使用,因而在面對生活中的負能量時,就有可能消化不良。但如果刻意練習這部分的肌力,心理也會更為強壯,一樣可以更好的來面對與調適情緒。

推薦閱讀:「療傷沒有特效藥」給想修復自我的人:七個身心靈課程指南

在諮商開始產生幫助的過程裡,一般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1. 可以「更好的覺察」什麼事情在影響自己,自己在意的是什麼,以及產生什麼狀態,並發展出觀察的自我。
  2. 覺察能帶來自我的「位移」,亦即當我們能清楚看到自己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就代表自己不再深陷其中,這時我們就能跟情緒漩渦可以有一個較好的距離,不會再一直被影響。
  3. 位移出來看之後就有重新思考的餘裕,可增加心理「彈性」,並發揮自己原先就有的能力幫助自己再次審視當下的狀況,可能的選擇也會變多,也比較有機會採取可符合自身所需的行動,而非受到情緒驅使的行為。
  4. 在覺察、思考、行動與感受的歷程中,會不斷的與自身的當下角色界限及個人價值觀做相呼應的調整,然後形成新的模式與建構自我認同。

所以心理師能更快的調適情緒,我想可能是因為能夠更好的讓過強的情緒降溫,覺察到自己正在發生什麼事,有更多的選擇跟可能方式來調整狀態與解決問題,這也讓心理師的情緒容積能不斷的被處理,也可以持續的加大容量,就像是穩定的上健身房做重訓,讓肌耐力可以不斷的增強。而每一個人也都可以辦得到。

增加情緒調適的能力,可透過定時清理堆積物,以及加大涵容情緒的容量。

如同前面提到洛芙治療蘿莉塔的故事,她發現,「假如這和自己的問題與經驗無關,而是因為同情對方的處境、感同深受」,那麼表露內在感受、流淚哭泣,都是適當反應。坦誠表露情緒,不僅讓蘿莉塔的悲痛有效紓解,也改變了洛芙處事、生活的態度。

她這麼說:「這是我第一次體驗到何謂恰如其分的感受。我發揮同理心,為對方感到悲傷,卻沒把自己的問題牽扯進來。我找到全新的方式與病人互動,從那時起,我徹底改變了。每次面對病人時,都盡力展現最真實的自我。」

洛芙透過不斷的自我覺察與整理,釐清自身的角色、價值觀與界限,也看到什麼是合適的,什麼在過度影響自己。她找到看待自己情緒的方式與準則,知道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時候又可能是自己的議題在跑出來影響。而在這個過程中,她就可以用他自己擅長的方式來調整與消化情緒,而對她來說,哭,就是一個恰如其分的方式。

因此,要鍛鍊情緒調適的能力,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訓練。

  1. 加大承接情緒的容器,可以透過運動、瑜伽、正念、放鬆訓練、增加對情緒的認識等,都可以增加對情緒的接納度。
  2. 發展能讓自己較為愉悅或情緒較為舒緩的方式,這部分每個人各有不同,一個小訣竅是可以觀察自己是偏向「視聽嗅味觸」哪一個感的人,像我自己是視覺型的人,書寫就會是我習慣的抒發情緒方式,而有些人會藉由運動、聽音樂、聞精油、捏陶等等的方式來幫助自己調適。
  3. 千萬別忘了,情緒和緩後,思考也可以不那麼僵化、有彈性,這時還是要回到當初讓自己有情緒的「問題」上來解決,否則情緒還是會再次出現,因為它要來提醒我們,在意的事還在那,沒有不見。也就是在容器裡的堆積物還是得動手將它們清理掉。

最後,有時要自己做這些事未必那麼容易,甚至可能會有盲點。這時有好的夥伴支持著自己一起做,有好的帶領者可以指點與指引方向,都能讓這一切事半功倍。

如果說心理師還有什麼會跟一般人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大都會有自己的心理師、督導或同儕,這些都讓心理師去求助及調適變得更容易發生。而每個人也都可以發展出自己這樣的人際支持團隊,如果你還沒有,不妨可以就從找一個適合你的心理師開始吧。

希望我們每個人的情緒肌肉都能越來越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