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證明自己的方式,是為了獲得別人肯定?還是實現自己所相信的價值?出發點的不同,會影響到你日後的成就感。

每當接近畢業季,除了鳳凰花的開畢業典禮令人依依不捨外,即將畢業的學子最強烈的情緒,無非是面對進入社會的就業問題了。離開了學校這個大保護傘,不再能以「我是學生」來替自己延緩進入社會的腳步了,縱使還沒準備好。以下所陳述的內容,除了想告訴因畢業日期到來而被推入社會的學子外,還想分享給不分年齡層、依然迷惘而不斷想用外在標準證明自己價值的人們。

我們不知道我們要成為什麼,那只好去聽別人告訴我們該成為什麼

從高中階段,我因進入了風氣自由的高中,生活中除了課業外,也有多采多姿的社團生活,我便理所當然的花了許多時間在社團活動上,把自己的高中生活充填地五顏六色。

進入大學,又因學校的風氣更加開放、兼容並蓄,我埋頭在課外活動的比例又增加了,球隊、社團、實習、公益項目中都看得到我涉足的身影,忙地沒日沒夜成了我大學七年的日常。雖然因為大學一直沒將重心放在課業上沒有拿到畢業證書,但離開大學後,我的發展軌跡似乎也沒有因此得到太大影響。

離開大學後,著手開始與朋友一起嘗試創業,很熱血地過著七葷八素的日子。而在創業失敗後,也依循過去跳躍的風格,前往亞洲數一數二大都市魔都上海發展,找到一份有巨大前景的網路產業工作,領著一份不錯的薪水。看似是一個標準前往成功的進程吧?

同場加映:16 型快樂人格:你是什麼性格,就會想追求什麼樣的人生


圖片|來源

不知道自己是誰,只好模仿他人來證明自己是誰

社團、實習、做公益、創業等等,這些名詞在校園階段延燒到了社會中,彷彿每個人都要與這幾個名詞沾上點邊,才能通往人們口中的成功。我回首我自己當時選擇做那些事情的動機時,我驚覺,當時似乎不太明白如何證明自己是個成功的潛力股,我便開始臨摹,模仿學長姐走過的道路。社群軟體動態時報上的照片中,他們的笑臉彷彿告訴我:我很幸福。而我臨摹的後,往往將成果轉發到社群平台上,都能引起一波一波的讚與美言,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我正邁往成功與幸福的里程碑。

但,這些是真的嗎?實質上,我不過是在每個階段都不清楚自己是誰、真正想成為什麼,而只好去聽別人告訴我該成為什麼、去社群平台看別人展示出如何是我羨慕的樣子,再轉頭說服自己,這就是真實的我。充其量,我只是一個模仿力十足的人罷了。

同場加映:「人生是長期申論題,沒有正確答案」迷惘的你,該如何找到自我價值?

參加社團證明自己是一個有受歡迎的人、選擇實習證明自己是一個社會認可的菁英、做公益證明自己有愛心、創業證明自己是個準成功人士,然而這些證明都很虛幻。每每在證明完成後,為了撫平隨即而來的內心空虛,而要努力找尋下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毫無止盡。而在過程中,為了不讓「不認識自己」的恐懼感侵襲自己,我必須要欺騙自己:「我很了解自己」、「我都是憑藉自我了解而做的選擇」,而當面臨他人的詢問時,也要用力地宣稱:「這是我的夢幻工作」、「我很熱愛我所做的事情」用堅定不移的語氣以說服自己隱隱的不安。

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提到:

人們似乎在做決定,似乎想得到某種東西,但實際上是在內在或外在壓力強迫下,「不得不」想得到他們正要得到的東西。實際上,只要觀察一下人的決策現象,就可以發現人們錯誤地認為決定是「他們」自己做出的,而實際上卻屈從於傳統、責任或明顯的壓力,其程度之嚴重令人觸目驚心。雖然人們認為個人的決定是社會存在的基石,但「原創」決定在這樣一個社會里似乎是相對罕見的現象。

由此可以得知,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與長大的社會中,真正認識自己並有責任感的做出自己選擇的人有多少?還是我們大多都是高喊斜槓概念、特立獨行,實際上是總選擇乖巧、安全到不行的路且不認識自己的人呢?

若想要檢視自己是否真實熱愛自己所做之事,可以藉由我在〈若生命只剩下三個月,你是否還會繼續做現在工作〉一文提到的兩個問題來作為指標:

如同孩子一樣地看待自己熱愛的事物,不需要外在的讚美與獎賞,孩子依然對熱愛的事物赤誠好奇。

問題一:若拿掉自己當前工作的收入、頭銜與權力,是否還繼續工作下去呢?

死亡是人們的好老師,它促使我們面對真實的內在自我。

問題二:若自己的生命還剩下三個月可活,是否還繼續做現在的工作呢?

一直不斷沈浸在「證明自己」的迴圈中並不會造成生命的決絕,但卻會一直讓自己困於不認識自己以及生命的無意義感中難以脫離。

延伸閱讀:若生命只剩下三個月,你是否還會繼續做現在的工作?

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為什麼我的證明之路永無止盡?為什麼其他人難以真實佩服我的證明成果?為什麼我已經證明了那麼多了還是沒辦法得到真實的滿足?

弗洛姆在其著作《逃避自由》又有一個很好的解釋:

只有在高度發展的以人為本的社會中,自由才有可能在這個社會裡勝利,文化的目標和目的就是個人、個人的成長和幸福,生命不再需要成功或其他東西來證明。個人不臣服於,也不被操縱於任何自身之外的權力,無論是國家還是經濟機器。最後,個人的良心與理想並非將外在要求內在化,而真是源自自己內心的,所表達的目的也源自其自我的獨一無二性。

外在的證明,永遠無法填滿內在的匱乏。也只有源自內在的認識與自信,可以在不需要用外力證明什麼之下,給予自己十足的安定與真實感。


圖片|來源

嘗試證明自己是種探索過程,無須苛責

難道嘗試證明自己都是壞事的嗎?不!不斷地想要嘗試自己不是壞事,只不過是一種對生命與世界運作模式的誤會,使我們的努力一直達不到所想要的目的。人並非一開始就可以是個完人,需要藉由試錯、走歧路的磕磕絆絆來認識自己與世界,是一種必要的探索過程,無須苛責自己。關鍵是,記得每個當下努力不欺瞞地省思,覺察自己當下的行為是出於熱情還是出於證明的慾望,進而在人生的每個當下嘗試踩下「證明自己」的煞車,進而鮮活自己的人生。或也可以選擇更努力的欺瞞自己,讓自己活在自欺欺人的生活中,安全但迷惘地走完一生。

沒有人可以告訴你什麼工作或生活是屬於你內在的獨一無二,若你只想要看看文章就了解自己的真實熱情所在以及認識自己,那就太小看人的內在奧秘了。但我認為還是有個方向可以供大家去探索的,嘗試不論從小處還是大處地去實踐想要但是不敢付諸行動的事情。怕被否定、批判的渴望,往往就是自己被壓抑的潛能所在! 

為自己負起全責地過著僅有一次的人生,努力的向內探索自己是誰之後,無需再證明什麼,你就是美好、有價值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