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上映的新片中,這週要特別推薦這部由暢銷小說作家在書本出版了十多年後、親自改編/執導上大銀幕的《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毫無疑問地,他是最了解這故事的人,而這正是一部從氣質、步調到音場都完全貼合其題材的電影,該讓人心疼的,心動的,心傷的,無一不有味/無一不到位。如果能讓更多人看見,我會說這是今年最酸最甜的大驚喜。

 

在這商業算計和劇本分析都已熟爛,一部電影的好壞及其魅力都可以被逆向工程破解的年代,故事的密度、人物的走向、理念價值的蛻變,乃至明星魅力、煽情收放等等,都可以被論斤秤兩,但我總認為:用電影說故事的能力仍有某個神祕面向,是只能靠天份的。那是聲音和影像的搭配,氣質的凝聚,光與影的掌握。這樣的美感痕跡,不見得是一部好片的必要條件,卻是一旦發現了,便讓我無法不偏心的。遠自我最愛的導演蘇菲亞柯波拉,近至最近的清新的《逆光飛翔》,都是我辨別一道藝術家光芒的方式。

 

 

 

回頭看《壁花男孩》。這是個關於孤獨少年,與他在新的群體中找到自我認同(而不只是歸屬感)的故事。我不想透露劇情,甚至不想描述人物以免破壞了你進戲院去認識他(們)的樂趣,但我可以說的是:三個年輕演員都演得真好,該讓人側目或憐惜或情不自禁愛上的,都不只是戲,是青春色彩。關於年少的孤獨,那不見得被排擠卻無法在群體裡找到同樣頻率因此覺得踩空了,於是逃避、逃離、或看向他方,終於在另處坐穩、安睡了的滋味,或可奇幻如《Super 8》,也可以懷舊像《成名在望》,但《壁花男孩》卻更有趣地,讓我想起陰暗又心暖暖的《噬血童話(Let Me In)》。

 

這還是個關於音樂的故事。電影設定在90年代初,而片中不管是豬頭學長、或心靈相通的小男女主角,都在做Mixtape(個人選曲專輯)錄音帶送給心愛的人/對自己重要的人。看在也曾拿 CD 作過一樣事情的我眼裡,份外是共鳴。依音樂的品味「區分」懂得或不懂得主體思考、批判社會的角色,乃至確認自己的存在等等……如此文青的邏輯,確實成為某一類獨立製片的標記了。一方面或許霸道,二方面卻也讓氣味相投的觀眾難以抗拒。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你在某些音樂裡找到心被填得滿滿的感覺,這會帶來一種存在感,而這存在感可不是(時下大眾對文青的偏見那樣)供自己吸食的「良好的自我感覺」,而是種激動又平靜,足以抵抗孤單而不至於空虛的武器。

 

 

所以,這畢竟也是個關於青春的故事。我們總是看到這樣的例句:「青春是一首○○的詩」,那圈圈可代入為甜美、或絕版、或殘酷之類。但其實,青春時的我們根本不懂得讀詩,對一天又一天的日子,只覺得像日記、像流之不盡的流水帳吧!是到了長大後,懂了詩的靈光和再難復返的珍稀,才回頭,悼念青春已逝的。

 

然而在某些瞬間——譬如《壁花男孩》不只一次提到了「永恆」——在這些幸運的瞬間裡,青春的心得以窺見自己擁有什麼,甚至明白了這將會一直被自己記得。這不是永恆,這是開始,而因為真正的人生終於開始了,這麼值得慶祝的瞬間,當然成為永恆。因此更值得想念。而這樣一部凍結了青春的酸酸甜甜的光線的電影,絕對值得推薦。

 

 

回味那酸酸甜甜的美好青春

>>鐵少女:多撐一秒,就能改變世界的青春 景美拔河隊

>>越走,越年輕

>>【Gift Guide禮物小幫手】不想長大!童年最難忘趣味設計

 

 

圖片來源:爛番茄影評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