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女孩》引起一陣熱烈好評同時,作者戲劇化小姐想來說說不同的觀點。雖然演員真的很棒,但導演的拍攝手法似乎讓不少人認為矮化了這個故事的原型?改編作品與原著的異同要如何拿捏?一起來聽聽戲劇化小姐的點評。(貼心提醒:以下有雷)

對於真實歷史或人物改編的電影,自己會習慣性地先去看很多的影評,或是關於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再進電影院觀看電影。

所以這次的「丹麥女孩」,看完之後讓我的腦子猶如原子彈爆炸般的衝擊,然後下一秒取而代之的是生氣,非常非常的生氣。

電影對於真實的改編,倘若是一種必須,但應該是為了增添戲劇性的效果,而不該是抹滅掉很多重要的細節。丹麥女孩的編劇,倘若說是為了商業性考量,所以必須把整部電影改編成比現實還平淡的偉大史詩般愛情故事,不知道是否真的成功了,因為我掉不出一滴淚,白眼還翻了八百圈。

因為我對於色調、佈景、服裝等元素的理解太少,所以只能就劇情來寫心得了。

1. 主角是誰?

在我看來,這電影根本搞錯了方向,根本不是 Eddie 一個人入圍最佳男(迷之聲:外加女)主角,然後 Alicia 一個人入圍最佳女配角,應該根本是 Alicia 入圍最佳女主角,Eddie 入圍最佳男(女)配角才對吧!(只不過這次應該真的可以讓李奧得到小金人了。)

整部戲把 Gerda 的心情,從一開始的戲謔、調情,到後來的懷疑、震驚、拒絕接受、崩潰,最終接受,都描述得絲毫不差,戲份重到你真的要懷疑這是在講「歷史上第一個進行變性手術的人『的老婆』的故事」。

Einar 真的是主角嗎?但是他在戲中基本上根本只有用一句:「我知道莉莉一直都存在我的體內。」就帶過了。所。有。掙。扎!

Eddie 從第一幕出來就讓人驚嘆:好美。不知道是化妝或是演技,讓人完全忘記他之前的眼神、那讓人曾經讓覺得帥的表情,只剩下嬌媚與柔美。而他在戲中唯一稱得上掙扎的橋段,大概只有衝進芭蕾舞教室(是吧?)的 Einar,在鏡子前對自己身體的迷惘眼神,他懷疑他抗拒,到最後他終於理解,而後終因釋懷理解自己而展現笑容,讓觀眾雞皮疙瘩掉了滿地,短短的幾分鐘,情緒轉折的層次分明。這個人這麼會演,為什麼會因為編劇而沒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推薦閱讀:女人都該認識,為女性主義奮戰的三位女導演

2. 議題是什麼?

除了兩個路人對 Einar 的拳打腳踢之外,我們看不到任何的歧視偏見與邊緣化,這是相隔了一百年後的我們,至今仍沒有進步的部分,但在電影中,表現得好像這些問題不存在似的。

最悲傷的,是醫生們的診斷,在科學無法解釋的那個年代,Einar 只能被當成一個精神病患,無法被理解跟接納。

這部電影的主題既然是歷史上第一個進行變形手術的人的故事,既然都選擇了這麼大主題方向的議題下去拍攝電影,還給了劇組這麼棒的演員(我相信要 Eddie 演小叮噹他都可以)、最完整的資源(拜這兩個人是藝術家所賜,不只有畫作、照片甚至日記可以拿來當參考),結果只拍出了「最偉大的史詩愛情故事」?

同場加映:馬來西亞變性者告白:「他們逼我在牢房脫光讓人嘲笑」

普羅大眾需要被教導,觀念需要被灌輸,除了路人的歧視眼光、醫生的精神分裂診斷,在那個屬於藝術家社交圈的排擠呢?眼前突然出現華爾街之狼的紙醉金迷還有煙霧瀰漫。如果電影能夠讓他們搬到巴黎這件事情更戲劇化的呈現,或許這並不只是選擇,更是一種別無選擇。

而現今的我們,是不是真的毫無進步的在推著這些有著相同處境的人,每個人都像是拿著那張精神病患診斷書的醫生,想要用莫名其妙的道德跟毫無科學根據的說詞,把他們關進我們所謂「正常」的牢籠。眼前突然又出現一堆醫生圍繞著 Einar,你一言我一句的說「你這個神經病!」「你這個變態!」,然後畫面不斷旋轉不斷旋轉直到暈死過去。

3. 事實是什麼?

Gerda 似乎是一個沒有被證實的女同性戀者,從她過去畫作中出現的大量女同春宮圖可以猜出,劇情真的還不如安排說當年她愛上的就是 Einar 體內的莉莉(如果要論商業性或者是戲劇張力的話)。但這件事在電影裡只用了一句:吻你就像吻我自己。而帶過,隱晦到讓人根本意會不過來。

而在他們兩個人的最後,Gerda 早已再嫁,Einar 也另外有了男友,Einar 是因為想要成為真正的女人,希望可以為自己的男友懷孕生子,當然也有追尋自己本質的意思,只是這手術的來由,是許多環節的相扣,而不只是一句「做自己」就能夠輕言帶過的。

這是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要抱持著失去性命的風險去進行的手術,Eianr 除了為了愛人、為了愛自己,為了成為一個真正的女人,他掙扎了、考量了些什麼,我們在戲中幾乎不得而知。

這兩個人的偉大,是愛,是勇敢。是 Gerda 在那個資訊跟科學都不普及的年代,仍能夠努力去接納跟理解,最終決定支持放 Einar 走的愛(更甚至或許因為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是女同的事實,才能夠比常人更快的去理解跟接納 Einar 並不是精神分裂);是 Einar 為了找尋真正的自己,勇敢地迎向未知的手術,為了愛也願意當那個史無前例的第一人。這些感情都不該被侷限在兩個人到最後都沒有分開的形體上。因為這種感情不可能隨著軀體的分開而消失。

想要表示 Gerda 與 Einar 的愛,其實有太多方式,Gerda 晚年幾乎無法再畫,兩個人都用變賣自己早年的成名畫作維生,即便分開,Gerda 在聽見 Einar 為了成為真正的女人,在變性的過程中而逝世的消息,我相信她也仍然感到崩潰。用這個角度也能描寫出他們永遠不為形體所束縛的愛 ,但編劇仍然讓我們失望了。

延伸閱讀:創造關係、愛戀與自己!《丹麥女孩》:我愛你,因為你是讓我成就一切的人

4. 圍巾是什麼?

若真實要論啟動莉莉的開關,是絲襪才對。圍巾真的沒有任何代表意義,看過去就忘了是何時何情況誰買送給誰的了......

如果最後一幕真的必須讓什麼東西飛,那也該是 Gerda 所畫下第一張 Einar 睡著時的素描,那時候的莉莉,與 Einar 就一直不是分開的兩個人,而是一體。

如果新編劇本不能造成更棒更渲染或者是更戲劇化的效果,那還不如真的照史實走。

哪有真實事件比戲更戲劇化的道理?

戲劇化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