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詩歌節《詩的公轉運動》活動展開,寫詩與讀詩正走在一條小眾的路上。讀讀詩人尼可拉瑪茲洛夫的說說,關於,關於流浪

尼可拉馬茲洛夫〈家〉

我住在城市的邊緣,
像一盞街燈,

從來沒有人換燈泡。

蜘蛛網將牆壁支撐在一起,
汗水將緊握的雙手連在一起。
我把我的玩具熊
藏在粗陋石牆的洞穴,
使它免於夢想。

日日夜夜我使洞口醒來,
蜜蜂一樣返回,
總是回到從前那朵花。
我離家之際,是一個平靜的時刻:

咬過的蘋果沒有留下傷痕,
信上的郵票是一個被遺棄的老房子。

從出生起我就遷移到安靜的地方,
空曠卻從下面緊緊抓住我,
就像雪,不知道屬於大地
還是天空。 

尼可拉馬茲洛夫(1973-)生於馬其頓,他身分多元,從事寫作、翻譯、編輯,和朋友一起主持詩歌網站「Lyrikline」,更是一位年紀輕輕就蜚聲國際的東歐詩人。曾贏得許多國際詩歌獎項,包括:美國、德國、奧地利及自己的國家馬其頓等。除此之外,詩作被翻譯成40種語言,甚至有2首詩被克羅地亞製片人拍成短片,4首詩被爵士樂手奧利佛.雷克譜成歌曲(雷克曾和冰島天后碧玉、美國搖滾教父路瑞德等人合作過)。已經這麼有才華了,還顏值破表,濃眉大眼又俊帥,這麼過份真的是可以的嗎!

尼可拉馬茲洛夫的祖父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巴爾幹戰爭的難民,流亡經驗深植於家族心靈。在成長過程中,也遭逢國家脫離南斯拉夫社會主義政權的劇變。長大後,他四處遊歷,在超過30個國家朗誦自己的作品。有評論家認為這位詩人的詩風像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默;也有評論家認為,詩人的作品主題往往是遁逃,且這種逃難的急迫感在其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你也想逃離鬼島?旅行不在於走多遠,而是在哪都能感受美好

他詩作裡的主人翁,不是在轉運站,就是正搭飛機,而且往往趕不上交通工具,國與家與個人都不斷在移動的感受籠罩了尼可拉的文字世界。他的詩作是否真如詩評家所說的那樣充滿逃亡感呢?一起來看看這次收錄的作品〈家〉吧。

習慣流浪的旅人:回家,並不容易

主角自認為像是城市邊境的街燈,位處邊緣,無人理會(「從來沒有人換燈泡」),蜘蛛網、汗水、粗陋洞穴三個意象,迅速呈現「家」的貧窮與蹇困。雖然困窮,卻有玩具熊──玩具熊的出現十分特別:主角不讓別人碰玩具熊,甚至幻想它、為它編織美麗故事也不行;他將它封存在洞穴,不讓人發現。那是專屬於他的。每天早上晚上主角彷彿使用魔法般「使洞口醒來」,看看它瞧瞧他。

尼可拉以「粗陋洞穴裡的玩具熊」來隱喻自己的家園,雖然破舊無人聞問,但卻是他生命的摯愛。詩的後半段有兩次遷移:一次是出生時的搬遷(「從出生起我就遷移到安靜的地方」),另一次是他長大離家(「我離家之際,是一個平靜的時刻」)。主角刻意平靜恍若無事,但透過移動主角卻折射出自己對「家」與「自我」的感受:「空曠卻從下面緊緊抓住我」,我「不知道屬於大地/還是天空」。

寫給三毛的一封信:每個女人都有流浪的基因


(一起來寫詩:讀詩・讀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