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結髮夫妻」,其實在古代,女人展露「髮絲」,是被視為夫妻間親暱關係的表現。

民國百年,衝著「百年好合」這股運勢,今年許下終身承諾的人,似乎多了許多。

古人說結髮夫妻,其韻味其實深遠。

「結髮」其實就是束髮,將頭髮綁起來的意思,古代男子二十歲的時候束髮,戴上冠帽,表示已經成人。結髮,表示剛將頭髮綁起來,也就是剛成人時的意思,結髮夫妻,其實就是年輕時便訂下終身盟約的少年夫妻。

許多思念妻子的情詩,提到初婚時的濃情密意,便會提到結髮一詞。很多人知道蘇武牧羊,但不知道蘇武也會寫情詩,蘇武與妻子別離時,因思念而寫下:「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句子,便是在回憶新婚時的甜蜜。

在婚姻儀式中,頭髮也蘊涵了深遠的意義。

古代女子決定結婚的對象後,便會將頭髮以絲帶束起,表示已有所屬,直到新婚夜,才由新婚夫婿解下新娘束髮的繫帶,表示親暱之意,為了某個人繫髮,也只有這個人能解開。

對於妻子的頭髮,其他文化也有類似的束縛,如伊斯蘭國家不准女性在家以外的地方展露頭髮,現今紐約的正統猶太教徒社群,也規定婦女必須在公眾場合完全遮住頭髮,只有在臥房能讓丈夫看見自己的頭髮,為了適應紐約的生活,這些婦女終日帶著稱為「協頭」(sheitel)的擬真假髮,在宗教與個人生活間取得巧妙的平衡。

推薦閱讀:她的身體自由,你的恐攻雷達?法國禁令強脫穆斯林婦女布基尼惹議


電影《紐約我愛你》劇照:Natalie Portman 飾演因婚姻而必須剃光頭髮的猶太新娘。圖片|來源

雖然,解纓的儀式顯示了古代婚制中,將女性視為男性所有物的暗示,也表達了女性為男子守身、守節的意味,但或許我們不用看得那麼嚴肅,想的浪漫一點,就是只有最親密的人,能解開自己的髮,並觸碰最私密的地方。

束髮解纓的儀式,到了後來,逐漸出現另一種形式,即所謂「合髻」,據南宋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記載:「凡娶婦,男女對拜畢,男左女右,留少頭髮,二家出匹緞、釵子、木梳、頭須之類 ,謂之合髻。」這個儀式是要男女雙方各剪下一些頭髮,並交換緞布,髮簪,梳子,頭穗等飾物做為信物,另一種方式是男女雙方,各剪下一縷頭髮後綁在一起,表示永結同心。

情侶間贈送頭髮,如楊貴妃之唐玄宗,也是常見的事情,唐代的詩人晁采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儂既剪雲鬟,郎亦分絲發。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我剪下我的頭髮,你也分與我你的髮絲,找一個無人的地方,小心地將兩人的頭髮繫成同心結⋯⋯)。

另一個明代的故事裡,描述了偷情的男女,如何以詩籤物品相寄,試探心意,男人送了珍珠,情書,女人將珍珠退回,用同心結將兩束髮絲束起,附上詩籤回贈:「好將鬢髮付並刀,祇恐輕時失俊髦,妾恨千絲差可擬,郎心雙挽莫究勞」,男人收到青絲可開心了,女人表示要用自己的髮絲牢牢綁住男人的心,有意無意,盡在不言中。

當你撫摸著愛人的頭髮,心裡想的,是否也是與之結髮的誓言呢?

推薦閱讀:為何山盟海誓總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