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親愛的你:

寶貝,我好像從來沒有給你寫過什麼。這,算是我寫給你第一封信。

或許你已經忘記了吧。我們遇見的那年冬天,是個少見的寒冬,平均溫度比以往的冬天低了大概五度左右。對於這塊土地還非常陌生的我,常常被你約出去和一群朋友們坐在便利商店的桌椅外,大口地喝著剛從便利商店裡買來的酒,大聲地說著話,大力地拍拍學弟的肩膀,鼓勵他去追求心儀的女孩。我們還很俗辣地,在酒裡面加了好多好多汽水。當年的我們,好年輕。(想起那些年,我們一起揮灑的青春

在那之後,某天的半夜十二點鐘,肚子餓了。正巧,你傳來了簡訊。

『嘿,要吃關東煮嗎?長榮路上那個檔口。』

「好啊,我正好肚子餓呢。」

『我在星巴克前面等你。趕快來哦。』

匆匆地披上外套,下樓去,坐上腳踏車,騎往你在等著我的方向。

我知道,你怕我在這寒冷的冬天,覺得寂寞,所以不斷找事情找理由來陪我。

那時候還只是朋友的我們,與一群朋友們肩並肩地坐在路旁吃著。坐在我對面的你,在桌子底下不小心踢到了我的小腿。我看了看你,你臉上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對你微了微笑,淘氣地回踢你一腳。然後,我們整夜就這樣互相踢來踢去 。現在想起來,覺得我們好白痴。

當時的我,就已經開始覺得你好可愛。當時的你,是怎樣看我的呢?

好想知道哦。

兩年後再遇見,我們越走越靠近,手就牽在一起了。

你問我:『到底我有什麼好啊?為什麼你那麼迷戀我?』

我支支吾吾地,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你看著我嘟起嘴、傻掉的表情,輕捏了我的臉頰一下。我知道,心腸極軟的你就會放過我,不會再追問這難死人的問題了。我在心裡想着,我大概是忘不了那一年的冬天,騎在機車前座的你,那厚實的背膀。冷颼颼的風往我們的臉上劃過,你對我說『要抓緊哦』。那時,還未擁有在機車後座緊抱著你的權利,我多麼想就這樣一直和你一起騎到天涯海角。多麼想就跨過那條界限,勇敢地把雙手伸過你的腰間,緊緊地握著彼此。

我應該永遠都忘記不了,那個不斷地對我說『寶貝放心,有我在』,那充滿安全感的的眼神。 為什麼那雙眼,就偏偏只長在你身上?

同場加映:關於那些年的八個假設

依戀理論

大學時期,開始主修心理學,念到John Bowlby (1973)的依戀理論 (Attachment theory)之後,我大概知道自己並不是那個多數的安全依戀形態(Secure attachment style)。[1]

朋友爽約,我會以為他不重視自己。同學沒回簡訊,我會認為他不把我放在眼裡,所以才遲遲不回復。

直到我遇見了你。遇見了,當我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會毫不猶豫站出來,對著我說『萬事有我在』『放心,我會保護你』,並摸摸我的頭的你。

遇見了你,當我感到失望時,會告訴我,別人讓你失望,並不是存心地要傷害你,而是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世界,自己的事情要忙。自己的世界只有自己是主軸,不必為了別人的行為而讓自己的生活亂成一團哦。

我看著那對對著我說話的你,我哭了。為什麼從來沒人告訴我這些事情。在你面前,我才有辦法卸下平時戴慣了的面具、拆下身上的利爪。輕鬆地做著你最愛的,最自然的自己。(親愛的,請你多為自己著想

我慢慢地學習,帶著信任的眼光去欣賞這個世界、去和別人握手、建立關係。因為我知道如果不小心受傷了,我只需要往回頭,跟你討抱抱,讓你舔舔我的傷口(這句話怎麼有點怪怪的),傷口就會癒合了。

你總是很溫柔地包容着,習慣偽裝成刺猬的我。

也來看看:無懼的愛:在愛裡,練就一身的武功

深深的依戀

在Bowlby (1988) 的依戀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當中,也提出一個我認為很重要的觀念,與某個體(小時候常會是父母親,長大後該個體常會是自己的情人)的健康依戀關係,提供了一個安全的依靠,該個體會是人們遇到威脅時,尋找慰藉的避風港。這在背後的支撐力,使人們在世界中更具勇氣地去闖蕩。深深地依戀,原來是為了快樂地、勇敢地離開一陣子,去玩耍,去學習,去工作,去探索世界,去實現自我

畢竟戀人不是連體嬰,不可能每一天24小時都粘在一起。越健全的依戀關係,在兩人各獨自行動時,會為對方提供更強大的力量。(『不知道為什麼,跟他在一起之後,我覺得做什麼事都好快樂,好有信心!感覺他化成了我的專屬天使,無時無刻在背後守護著我、幫助著我!』這樣的對白,大家在戀愛談得轟轟烈烈的時候,應該不感到陌生吧?)

寫到這裡,我才忽然想起,你也常常扮演著我的健康依戀個體的角色。在你不知情的狀況中,常常提供了我一個避風港,默默地提供了我支持。

當我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時,光只是想像著你說『加油哦』的臉,我就全身元氣百倍。自己會嘗試在不打擾你的情況下,先解決那道難題。成功地解決問題後,再打電話告訴你,說『你看,你的寶貝我很棒吧?』。在之後,你為了犒賞我的勇敢,帶了我去我一直都想吃吃看的餐廳。

你還記得嗎?

Feeney (2007) 稱此現象為 依戀佯謬 (the dependency paradox)「依戀是為了要離開,離開是為了再回來依戀。」這與一般大眾觀念中,強烈地依戀某人會造成過分依賴,而導致無法獨立的看法是相左的。(布萊德比特眼底最深的依戀:安潔麗娜裘莉

Ainsworth 和同事們 (1978)的經典實驗”陌生狀況“ (The Strange Situation) [2]和 Feeney (2007)的實驗結果證實了依戀佯謬的現象假設。Ainsworth (1978) 中發現,倘若寶寶的母親能在他們哭泣的時候,有效地安撫他們,寶寶較傾向於擁有安全依戀形態(secure attachment style),一年之後,寶寶們的哭泣行為亦會較少,更能獨立地暫時脫離父母親,快樂地玩耍,探索周圍環境(和好多亞洲父母們觀念中的傳統教養觀念唱完全的反調啊)。

在Feeney (2007)的研究,以成人情侶為樣本群亦發現相仿的結果。越感受到對方的支持力,越願意自己獨立地去嘗試完成人生中的目標,並對此對自己有更多的信心。

我還記得有次我哭了,衝向你的懷抱,撒嬌著猛捶你的胸部,你對我說的一句話『寶貝,不要害怕受傷。你絕對有能力好起來。結痂的地方,以後就會是你最強大的地方。』對的。受傷後,結痂的地方就會是最強大的地方。 你的話,我記起來了。

寫到信的最後,請允許我悄悄地說一聲。

我還是控制不了自己地,很喜歡你。

 

注:文章的心理學解釋皆參考Feeney (2007) 後改寫。

[1] Ainsworth (1978)就 John Bowlby 的依戀理論中提出三種依戀形態,大多數人屬於的安全依戀形態 (Secure attachment style) ,以及少數人的矛盾依戀形態 (Ambivalent attachment style)、迴避型依戀形態 (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2]不同依戀形態在陌生狀況 (Strange situation)的呈現 可以參考這個youtube影片。第一位寶寶是安全依戀形態的代表,媽媽離開後會哭鬧,媽媽再次回來後,可以很順利地安撫寶寶之前焦慮的情緒,寶寶的注意力也完全地在媽媽身上。

1.54秒的寶寶是迴避依戀形態的寶寶。當媽媽回來與他相聚時,他不與媽媽眼神交流,手也不主動地擁抱媽媽(可以和安全依戀形態的寶寶做比較),寶寶眼睛朝下,不哭不鬧的寶寶,在媽媽嘗試與他溝通時,依然眼神呆滯地不看媽媽一眼。

2.40秒的寶寶是矛盾依戀形態的寶寶。在媽媽回來之後,依然難過地大哭。媽媽的安撫無法消解他對於媽媽離去的怒氣。他拒絕媽媽給他的玩具(愛),處在一種需要愛,但卻拒絕愛的矛盾狀態。

 

更多作者皮皮的兩性心理學
〉〉沈默讓他越走越遠
〉〉都是你,讓我感到寂寞
〉〉為什麼每次面對兩性關係時特別容易想太多
〉〉風一樣的男子
〉〉一輩子都親密不了的戀人關係

 

參考資料
Feeney, B.C. (2007). The dependency paradox in close relationship: accepting dependence promotes indepen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2 (2), 268-285.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New York: Basic Books.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New York: Basic Books.

Ainsworth, M.D., Blehar, M.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圖片來源:這裡這裡這裡 
photo credit to Blind-C-Copy on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