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y 編按:
難道做學問也有分國家的差別嗎?當其他國家的研究生開始鑽研自己喜歡的學問時,我們卻常聽見台灣的研究生戲稱自己是菸酒生,究竟是台灣的大環境不鼓勵我們追求學問,還是我們自己沒有學習的心?女人迷觀察家想和你分享他在德國學到的四個學習態度

也來看看:關於台灣,我們想說...


這幾天 facebook 右上角的生日提醒,出現了一個我在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唸書時所認識的一個羅馬尼亞女孩的名字,讓我不禁想起了大夥兒去年在德國幫她慶生的那個晚上,也想起了在德國與同學們一起討論唸書、生活的那段日子,其實這裡的學校生活與台灣真的很不一樣,在台灣求學的我們總是說著這樣的教育制度需要改變,那我所遇見的德國的教育方式又是如何,今天就聊聊在那裡求學生活的故事吧!

也來看看:哈佛啓示錄:台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德國大學校園,像個小小世界村

我念的是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分子生物工程所,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是德國九大重點學校之一,政府挹注了較多的教育經費在這九所重點大學上,有點像是台灣的五年五百億,而我上的這個學程是個國際學程,班上學生也都來自世界各地,從美洲、亞洲、歐洲、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各國等等,反觀德國人只有兩三個,全班20幾名同學大都從不同國家而來,儼然就像是一個小小世界村,所以這樣的學程也必須所有的課程全英文授課,不然班上絕大多數的同學德文能力不足以應付這樣的課程。而這樣的國際學程我想在台灣鮮少曾聽聞,至少在工學院來說是這樣的情況,可能有少數的課程打著英文授課為名,但最後往往因為學生吸收能力不佳而變成半中文半英文式的教學情形,這是我所遇見的第一個衝擊。

擁有較大獨立思考和自由發揮的研究學習空間

而這裡念研究所的方式也跟台灣略有不同,因為學生除了來自不同國家之外也都來自不同的領域,希望不同領域的學生在一起互相討論,能夠激盪出一些不同的創意與想法。所以研究所在碩一到碩二上大都是以修課為主,除了專業領域的課程外,也希望補足大家在各個領域的基礎常識與觀念。

上課的氣氛與台灣很不一樣,有幾門課程上課的教室桌椅是 U 字型,教授就站在中間,用聊天的方式與大家討論,同學們有任何問題也會隨時舉手發問,甚至就會互相討論起各個領域不同的觀念,而在最後的半年,在瞭解了其他領域的基礎觀念後,才會各自確定論文方向,專心於自己的小論文研究與撰寫。

而台灣念研究所的方式,在我們剛進研究所時就會開始慢慢地摸索自己論文的題目,自己再從題目向外作延伸,有的人可能再一開始進研究室時,教授便有了指定的論文題目與方向,在這樣的研究方式背後也許對於自己的領域的能夠有比較深入地瞭解,但可能卻缺少了廣度與獨立思考的可能性,所選擇的教授好壞,所指定的研究論文題目的方向是否正確,往往是影響你最後研究成果的大半因素。

也來看看:給自己學習的機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以討論的方式取代制式的上課與考試模式

在這裡下課之後,同學們會自發性地在 facebook 上成立社團,分享筆記與資源,對於某一門課專精的同學會主動幫大家複習課程,平常也會有同學主動約大家出來討論上課不懂之處,有一種彼此討論一同前進的感覺,並沒有太多為了成績分數而斤斤計較的情形。

至於考試就更有趣了,有為數一半左右的考試是使用口試的方式進行,一個一個同學到教授的辦公室裡與教授聊大約25分鐘,旁邊會有一個助教擔任紀錄,你會有一支筆與一張紙,教授開始從對談之中瞭解你對課程熟悉的程度,有時候也會問一些課程之外的內容,答案不會都是死的,甚至可以直接與教授討論,在考完試之後甚至能直接與教授討論未來研究的方向與規劃,一開始其實有點困惑為什麼教授願意以這樣的方式進行考試,因為其實這樣子的考試對於教授只會更麻煩,一個人25分鐘,往往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才能將全部的學生考試完畢,但在跟教授實際對談後,會發現他們都很願意額外給予你一些課堂沒有的觀念與想法,瞭解個別學生的問題,也許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適應,但我自己卻很喜歡這樣的考試方式,而台灣的考試有時卻單單只需要靠著學長姐的考古題便能夠蒙混過關。

課餘的生活,徹底的放鬆充電

在這樣的學習背景之下,同學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但卻也都是離鄉背井在異鄉打拼的夥伴,所以大家感情反而更融洽了,平常課餘時間就會約出去河邊曬曬太陽、彈彈吉他、聊天、烤肉喝著德國啤酒,晚上去個 lounge bar 坐坐,聽聽 live music,喝點啤酒微醺地度過 Friday night (沒辦法,在德國就是要狂喝啤酒)偶爾會去附近的小山散個步(還是會帶瓶啤酒),冬天去滑個雪,徹底貫徹了 work hard and play hard 的一種態度。另外除了同班同學以外,也認識了另外一群不同專業的同學們,他們也來自各個國家,我們的感情特別好,三不五時就會約到誰的家裡辦個簡單的小 party。

那天就是個羅馬尼亞女孩的生日,他邀請了大家各自準備一些自己國家特別的小餐點,大家也藉此機會一聚,那天我們總共唱了八種語言的生日快樂歌,也用了八種不同的語言在牆上寫下了祝福的文字,吃了各地不同的食物,我最喜歡的莫過於西班牙人們自己做的 Home-made 烘蛋,簡簡單單的晚上卻讓人分外想念,我想你可以從照片中真摯的笑容感覺到我們有多喜歡那個晚上。我在德國念書,但我總感覺我好像就在一個國際地球村一般,這是在台灣的學校比較難感受到的,而之後利用課餘之時我分別到了羅馬尼亞、波蘭以及西班牙拜訪他們就又是另外一段的故事了。(你真的長大了嗎?20歲後你該學會的15件人生大事

積極且好奇的學習態度

我很喜歡在這裡唸書的生活,因為我除了學習到不同的教學與研究模式外,也認識瞭解了不同國家的文化與生活,更交到了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我不敢說台灣的研究所教育方式出了問題,畢竟我不是這部分的專家,台灣的研究所教育深而不廣,而我在德國所學則是廣而不深,考起試來我們的學生其實也爭氣的不輸給那群國際學生,我所參加的國際會議與發表的paper 也絕對大於德國修課為主的教學方式,只是考試畢竟只是個片面結果,這樣的論文發表是否只是流於「學校充實所謂教學成果」的方式?

上課時我們與同學討論或是勇於發問的情形確實沒有那群國際學生們積極,對於課本投影片之外的知識也不像他們總是抱持著好奇,我想在念完研究所之後,只有我們自己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有著對應的幫助以及提升,對於未來在深造或是就業是否真的準備好了,還是就不過是多了張文憑而已?(真的嗎?打破年齡限制,科技將帶來學校教育改革

也許我們喊著教育制度需要改變,也許抱怨著部分教授的教學方式不令人苟同,但我想差別較大的其實反倒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我們學生本身的態度,我沒辦法忘記那群同學們在課堂中的聚精會神以及對於所學的好奇心,而在下課後的生活卻又如此步調緩慢享受生活,大家不會天天只坐在 lab 裡對著電腦發呆,也未曾聽說誰對於電玩著迷,我想這部分才是我們身為一個學生要去思考與學習的部分,而不是自嘲自己其實不是研究生,只不過是個菸酒生而已。

也來看看:芬蘭教育這樣改:越多元,越平等

 

從其他國家的經驗學習,台灣能再更好
〉〉另類教育,讓德國的孩子不一樣
〉〉滑雪裡的哲學,為什麼法國的孩子不怕跌倒?
〉〉美國大兵以相機記錄1957年的寶島台灣
〉〉拒絕加班加到死!美國上司教會我的四個工作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