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醫學透過「合信醫師」東傳到了中國合信甚至深信天氣寒熱與月經早晚有所關聯,無論是否正確,都藏著啟示呢!

1856 年,一位名叫 Benjamin Hobson 的英國醫生,途經香港,來到上海。當時的中國人稱呼他為「合信」。合信醫師在中國渡了大半生,他最為人所知的貢獻,是與中國助手合作,熱情地譯介了當時的西方醫學來到中國。

他先是出版了一本《西醫略論》,緊接著是《全體新論》,內容都側重在外科手術之上。但他不只覺得西洋的外科比中國好,西洋的內科也是遠遠勝過中國。在他的另一本著作《婦嬰新說》,合信就說,中國醫生談論身體大多不清不楚,不像歐洲醫學那般「確鑿精詳」。這本書所談論的婦女經產,想必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婦嬰新說》中,合信從婦女的子宮構造開始談起,然後是月經、妊娠、分娩,一直到產後的調養、初生兒的照顧等等。

推薦閱讀:資深護理師省力育兒妙招:月子這樣坐

這是一本豐富而有趣的書,這次我們只簡單地看其中兩個部份:子宮與月經。


咸豐八年版《婦嬰新說》

關於子宮,合信是這樣說的。他認為人的身體最重要的三個部份:臟腑、腦與子宮(男子則是「外腎」)。對於子宮的形狀,合信在書中附上了寫實的插畫,同時又有一段饒富趣味的描述,他寫著:

「子宮中空處曰房,房有三角,一在底左,一在底右,一在口,故名之曰三角房,房底左右各有一小孔,甚細,僅容豬毛,房底外左右各有一管,曰子管,長二寸五分,一端與底角之孔相通,一端略闊,披展如絲,垂於子核之旁。」

子核是什麼?應該是今天所說得卵巢吧。針對這個部份,合信寫著:

「子核在子宮左右,有蒂與子宮相連,向外一端有筋帶,與子管相繫,通於子管之尾。核內有泡,大或如綠豆,小或如魚蝦之子。內貯精液,是為陰精,故名之曰精珠,有多至二十顆者,有少僅十顆者。大約常人十五顆至十八顆為率。」

這兩段話表面上看來精確,彷彿可以從中感受到解剖學者的目光,掃過女性的身體,再詳細地記錄下來。他測量,所以知道子管長「二寸五分」;他統計,所以了解「常人」的精珠有十五到十八顆為率。這是傳統中國醫學書籍不曾有的表述方式。

可是同一時間,他卻又詩意盎然地用比喻的方式來衡量身體的尺度。先是「僅容豬毛」,又是「披展如絲」,有大如綠豆,也有小如魚蝦之子。

矛盾的結合,帶來了一種奇特的閱讀感受。


《婦嬰新說》中的子宮圖

至於月經,合信也有獨到的意見。他認為,各個地方的女性,月經來的時間都不相同。為何會有不同呢?合信解釋,這乃是由於「國土寒熱」的差異。天氣炎熱的地方,月經會較早來;相對地,天氣寒冷的地方,月經會較晚到。

合信不是空口說白話,他在書中用這樣的例子進一步說明:

「英國地寒,十三至十六歲經至者居多;印度地熱,十一歲至者居多。大多以十四、五歲為適中焉。」

月經來的時間,早晚有異;月經消失的年齡,各地也大不相同。合信舉了另外一個例子說:

「印度有婦人十歲至十一歲即生子者,此則發洩太早,年未滿三十,形態已衰老,不復能產運矣。又有近北極之國,四時皆寒,有婦人二十歲至二十四歲始行,經六十尚能生子者。」

合信深信天氣寒熱與月經早晚的聯繫,這個事實在他看來實在顯而易見,而且證據確鑿。

延伸閱讀:簡單6原則,趁生理期調養自己的身體吧!


流傳到日本的《全體新論》

在十九世紀,像合信這樣從帝國中心來到海外冒險的醫生,時常擁有類似的想法,也就是認為每個地方的人擁有不同的體質。這群積極進取的醫生,因此致力於掌握各種與西方人不同的身體特性—熱帶的、殖民地的、有色人種的,凡此種種。

今天我們未必還會接受他們的論斷,甚至可以察覺他們的偏見與不見。這群曾經叱吒風雲、自信滿滿的醫生們,終究有其視野的侷限。可是,在當下這個西方醫學支配全球的時代,他們也許不正確的觀點,卻彷彿提醒我們一個仍舊需要反覆詰辯的疑問:關於身體,關於生理,是否有什麼放諸四海皆準的理論?

同場加映:理想的產檢之談文化隔閡

合信也許會說:不一定。

❤同樣女人心,我們真的懂

每個月的這幾天,我們其實只是需要多一點點的關心,跟多一點點的愛。
除了為妳準備的 生理期 系列文章,讓妳對自己了解更多。
女人迷小紅盒計畫,更想在每個月妳生理期前,幫妳把一切都準備好,
讓妳不再措手不及,可以好好優雅做自己!
(男生也可以幫心愛的女生訂喔!)

最懂得體貼女孩的生理期小紅盒,每月限量販售中〉〉購買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