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理解開放式關係是什麼,或是想嘗試卻有點膽怯的你,可以從以下的資源,解決你的困惑!

(開放式關係為親密關係的既存型態之一,基於多元共融原則,相關內容,期許能讓自主選擇實踐開放式關係的人們減少困惑,實踐更好的知情同意,並在關係中成長。)

上一篇介紹了知情同意的多元開放式關係,是個多元社會關係的道德新選項,可能引起了一些讀者的反感,因此,接續這篇將帶大家了解台灣在地可接觸到的開放式社群以及書籍簡介,以及破解一些對開放式關係及其社群的迷思與誤解!

上篇:「知情同意」的多元開放式關係,是個多元社會關係的道德新選項

厭惡開放式關係的情緒真的是來自這關係本身嗎?

但在開始介紹前,想先分析一下部分讀者。部分讀者閱讀上一篇的過程中甚至只看到標題就產生了很多強烈的情緒,但,這些情緒真的是來自「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本身嗎?

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的有一個術語稱為「移情」(Transference),意思是把對舊有對他人或是其他事物的感受轉移到眼前事件的對象上。而轉移的感受不單單只有負面的感受,還包括了正向的感受,所以人們遇到相同價值觀的人時,我們的愉悅可能是來自於早年獲得認可時的正向移情。不過受創的痛苦經驗是比正向經驗強烈且深刻的,負向的移情比正向的移情更可能壟斷我們生活中的情緒。

所以,讀者的激烈情緒是否是移情自:

  1. 以為開放式關係就是劈腿、欺瞞的關係呢?
  2. 觀看新聞媒體中充斥著感情的欺騙事件、明星或公眾人物的出軌事件,接觸了很多欺騙引起的道德危機。
  3. 擔心自己的伴侶也試圖去了解並嘗試實踐開放式關係。

延伸閱讀:「過度調情、沒有邊界意識」關係心理學:出軌的人在想什麼?

可能因素 1 與 2,都不是本文所提及的「知情同意的多元開放式關係」,我個人認為讀者的情緒投射到錯誤的標的上了。我個人以及大多數開放式關係實踐者也非常厭惡欺瞞的行為,社群內的鼓吹也是希望實踐者秉持著「坦承、知情同意」的原則去實踐開放式關係的。

另外,因素 3 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個人認為,當伴侶坦誠地向自己提及這個請求時,並非這篇文章「教會」了他對其他人擁有情感或情慾,而是因為文章,他有了意願與你坦誠交流內心早就存在的那個自己了,你可以參照你的需求與能力來拒絕或允許自己的伴侶的提議,「拒絕伴侶」也是每個人該意識到實實在在的自我需求。這也是更加認識彼此的機遇,而非總是戴著面具彼此相愛,可能在拒絕後,有了更真實的關係。

而有一點非常重要,每段關係的建立或是結束,都不該只怪罪外在的原因,而是要正視一個事實:內在早已有的特質或是問題所促成。如同一個人不會看到媒體上有各種冒險的故事而選擇冒險,而是冒險的種子早已在其內心萌了芽。

推薦閱讀:【為你點歌】當愛沒有了,就是分手的理由

因此,我認為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是進一步協助讀者破解迷思與誤解。並且瞭解到,你我共同的敵人不是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或是一對一的傳統關係,而是在關係中無所不在的謊言與欺瞞。


圖片|來源

台灣可接觸到的知情同意、道德多元開放式關係資源

了解到激烈情緒背後、共同敵人是謊言後,接下來分享一下台灣可以觸及的資源。若對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概念有所疑惑,想要進一步認識的話,可以嘗試接觸臉書或是實體讀物的管道,畢竟關係少數族群容易被社會的無意誤解、刻意壓迫,需要支持團體的協助,並學習、了解支持團體提供的實踐經驗,進一步更好的落實「知情同意、道德多元開放式關係」。

線上社群

  • 拆框工作坊-開放式關係討論社(臉書社團):這是一個討論「開放式關係」的社團,是一個網路上的支持社群。討論的出發點,是你/妳想要瞭解、渴望實踐、或已經在實踐開放式關係。內有讀書會、討論會等活動分享。
  • POLYAMORY多元多重的愛:異性戀開放式關係與多重伴侶(部落格):拆框工作坊的部落格。
  • 波栗打開開(臉書粉絲專頁):這是為大家設立的開放關係(open relationship)及多重伴侶(polyamory)資源網,希望打開台灣各種伴侶與情慾關係的討論空間,讓人們都能大方面對非典型的關係與情感需求。
  • 多邊形(臉書粉絲專頁)

中文書籍

  • 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

同場加映:「我以為只要很愛一個人,就不會出軌」《道德浪女》教會你的事

  • 愛的開放式:給想探索開放式關係伴侶們的全方位指南

諮詢資源

  • 社團法人同志諮詢熱線(組織網站):組織內的非典型親密關係工作團隊提供各種協助。
  • 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臉書粉絲專頁):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以全人性諮商為目標,整合各發展階段性諮商專業人員所需的專業能力,邀請優秀的訓練師,致力培養各領域專長性諮商專業人才。
  • 微煦心靈診所(組織網站):其中的許伶楓諮商心理師擁有非典型關係的諮詢專長。

若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歡迎到社群中與有經驗的夥伴詢問交流!

破解迷思

迷思一:開放式關係實踐者社群的人是不是都是嬉皮士或是奇裝異服的特異份子?

破解一:在我自己的觀察中,不是的。我們都是一群與社會大眾一樣的凡人,身處各行各業,走在路上也看不出來是否在實踐開放式關係的,請放心(笑)。

迷思二:開放式關係實踐的人要不就是很冷血無情,或是像聖人一樣嗎?不然怎麼能忍受伴侶與其他人親熱呢?

破解二:包括我自己,所有的實踐者的實踐路上都是充滿各種情緒的,一樣會嫉妒、憤怒、心碎,只是社群的人更多地擁有意願為自己的選擇與情緒負責吧!女性主義的先驅者波娃與薩特的開放式關係實踐過程中也充滿了辛酸血淚,為了做自己、追尋自由,這些代價是很痛苦且昂貴的。也沒有人是天生的實踐者,如同沒有人天生就會經營關係一樣,每一個親密關係專家都多少都擁有痛苦的往日戀情。

迷思三:開放式關係的人都比較渣或是比較懂得愛?

破解三:如同第一個迷思,社群內的人擁有各種人格與特質,你無法用一個特質來概括社群。有人確實較多擁有對感情的責任感,有些人相較沒有。我曾經在加入社群前,以為社群夥伴中擁有愛的能力的人比較多,但實際上,我覺得跟一般大眾相比,對愛的理解比例上差不多,並沒有更加懂的愛是什麼。但這也是社群存在的目的吧!讓大家有機會學習與求助,讓實踐的路上更加可以參照與學習。但,有一點確實是相較不同,社群內的夥伴比社群外的人們普遍來的開放,對各式議題的接納度也較高,這是為什麼社群的人選擇實踐「開放式」關係的原因吧!(笑)

在破解了一些對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的迷思後,你是否更加認識這個關係形態中的小眾呢?而這個小眾選擇,實際上也是與眾人一樣,擁有各種情緒、各種需求,而與大眾絕對相同的是——討厭謊言。

不論是什麼類型的關係,經營起來的法則實際上是出奇的類似,在不久的將來,我也將更進一步介紹知情同意的開放式關係的經營觀察,也將非常適用於所有類型的關係中!願我們都在適合自己的關係中得到愛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