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的生活開銷你們都怎麼分配?你會如實稟告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嗎?一起來探討你們在財務上的相處模式吧!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文|Li

請先回答一組靈魂拷問:

你有沒有因為錢的事,生過伴侶氣?

你有沒有在錢的問題上向你的伴侶撒過謊?

你覺得伴侶有沒有在錢的問題上跟你撒過謊?

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有過這樣的糾結:我們很相愛,可以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哲學,但就是談不了錢。

對方不告訴我他的收入支出,我能問嗎?

對方不認同我的消費習慣,我該改嗎?

我們可以讓對方共享自己的財產嗎?

一談錢就吵架,我們是不是不適合在一起?

為了解答這些「靈魂拷問」,上週,KY 發起了一項關於財務親密度(financial intimacy)的調查。我們共收到 8801 份有效問卷,其中 83.13% 的受訪者正處在戀愛或婚姻關係中,其餘 16.87% 的受訪者目前單身,基於自己過去的親密關係參與了調查。

大家和伴侶的財務親密狀態如何呢?一起來看——

財務親密度概況:超半數的人在錢的問題上對伴侶撒過謊

我們通過財務共享程度、彼此坦誠程度和溝通順暢程度這三個維度,測量了受訪者與伴侶的財務親密度,每個維度計 10 分,共 30 分。結果發現,大家的財務親密度並不高,平均得分 16.71 分。

其中,財務共享程度得分最低(4.20 分);彼此坦誠程度(6.20 分)和溝通順暢程度(6.31 分)的得分稍高。


圖片|作者提供

單獨分析「財務共享程度」後我們發現,60.23% 的受訪者沒有和伴侶共享雙方收入,而是保持財務的相對獨立。在這部分受訪者中,超過半數(51.29%)的人表示,自己和伴侶都無權干預對方的個人消費決策。

各自的錢各自管,對方無權插手,是當代許多人在親密關係中的常態。


圖片|作者提供

而對「彼此的財務坦誠程度」進行分析後,我們發現,高達 60.15% 的受訪者在開支上向伴侶撒過謊,比如,花了錢卻不告訴伴侶、說出的金額少於實際開支,等等。

延伸閱讀:「越來越難輕易相信別人」六個跡象,判斷他可能不值得信任

很早就有研究顯示,財務問題影響我們對關係的滿意度(Vogler, yonette & Wiggins,2008),而我們的分析也驗證了,財務親密度和親密關係滿意度顯著相關(p<0.05)。

但實際上,財務上的親密在現實中很難達成。

為什麼我們偏偏在金錢方面難以和伴侶親密?「談錢傷感情」的背後,有哪些原因?

「談錢傷感情」是因為,愛情中的金錢,從來不止是金錢

1. 金錢參與我們在愛情中的自我呈現

社會學家戈夫曼曾將日常生活比作一個舞台,每個人都是表演者,而與我們互動的人,就是觀眾。我們都希望給觀眾留下某種印象,以獲得特定的反饋,這就是自我呈現的過程(Goffman, 1956)。

通過限制衣食住行、娛樂消費,金錢影響著我們的自我呈現。而在伴侶面前,我們往往更想呈現良好的自我形象。

為了維持這個自我形象,我們可能會對金錢問題加以粉飾或回避。比如,為了令對方覺得自己有能力,「打腫臉充胖子」,或因為不想對方看輕自己,絕不接受對方的經濟饋贈。

延伸閱讀:解讀當代慾望的心理學:為什麼你的臉書比人生更幸福?

女友剛工作時,我聽說她同事想追她。我感到不安,畢竟比起當時還在讀書的我,工作的人肯定能給她更穩定、更好的物質生活。

為了不被比下去,我謊稱做項目發了獎金,帶她去日本旅遊。為此省吃儉用半年,還欠了朋友點錢,但看到她開心,我覺得我的地位保住了。

但後來她得知了真相,覺得我不止不信任她,還用這種不真誠的手段,說對我很失望。——阿奇,男,26 歲,大學輔導員

2. 金錢象徵著我們對關係的理解和構建

越來越多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實踐個人化的財務管理模式,比如完全 AA 制、部分 AA 制。這種模式帶來自由和空間,但也導致關係變得「好像在一起,又好像彼此之間沒有那麼緊密的聯繫」。

早在 2005 年,紐約時報的專欄評論家 David Brooks 就曾指出,越來越多的已婚伴侶仍然使用完全分開的帳戶。他擔憂,這會使夫妻忘記,一個家庭中的倫理精神,和市場中的個體主義倫理精神本應當是有區別的。

他還進一步提出,他擔憂這樣的 AA 制會破壞親密關係——一對伴侶本來是基於愛的一個整體,AA 制容易讓他們變成基於個人利益的一組結合,繼而開始思考:我的投入是否獲得了足夠好的回報?此時,雙方在關係中優先想到的是如何保全個人利益,而不是共同利益(Zelizer, 2006)。

我們為了方便記帳,開始同居就實行 AA 制,一人一半出共同花銷,其餘的錢各自自己管理。

但是時間長了,我開始有點不踏實,好像如果哪天她想分手,也可以像那些壁壘分明的帳單一樣,撕掉自己那一半,毫無牽掛地走人。

過去的家庭,分家才分錢,既然我們打算成為一家人,為什麼一開始就過得像分家了一樣呢?——匿名,男,27 歲,金融業

 另一方面,金錢也與伴侶雙方的權力地位有關。在過去,男性在關係中的權力地位更高,於是在金錢方面,男性賺錢養家、做重大的消費決策,也被視為理所當然。

現在,隨著女性經濟獨立,親密關係中的權力地位開始發生動搖。在探索新的權力關係的過程中,錢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如何對待金錢,體現了我們和伴侶如何理解彼此的權力關係(Vogler et al, 2008)。

但傳統權力關係的影響仍在。研究發現,在男性賺錢更多的關係中,他們會通過讓女性決定日常小花銷、自己決定大開銷,體現對女性的尊重。

延伸閱讀:「只能在放棄工作和過勞加班中選擇嗎?」當疫情蔓延,職業婦女的處境更艱難

而在女性賺得多的關係中,女性傾向於在各類開銷上都聽從男性的意見,因為她們擔心自己說了算,會讓男性感到不被尊重(Kirchler, Rodler, Holzl & Meier, 2001)。

我先生賺得比我少一些,所以我們家大宗消費我出錢多,拿主意。但是我常常會刻意去聽他的意見,比如買車會買他覺得好的牌子。

因為我想讓他感受到,我沒有因為他賺得少,就不重視他的意見。畢竟賺得比老婆少,已經讓他在外人面前壓力很大了。我不能在跟我相處時,還感到矮我一截。——福魯魯,女,30 歲,程式設計師

3. 談錢 or 不談錢,是我們在純粹關係和無依感之間的搖擺

在講門當戶對的年代,在親密關係中比較各自的經濟狀況,是很常見的。

但是在現代社會,人們越來越追求純粹關係(pure relationship):希望關係是基於雙方的感受和自主的選擇,而非基於外在經濟條件的匹配,或被社會制度約束(Giddens, 2013)。

但是自主也意味著易變,一方宣布關係的終結,可能會導致另一方一無所有。我們因此生出一種「內在無依感」(Beck & Beck-Gernsheim, 2018);為了身心的安頓,我們本能地轉向那些舊習俗中「好關係」的標準,比如他肯為我花錢、能給我好的物質生活。

這樣在追求純粹和尋求依靠之間來回搖擺的狀態,可能也使得我們「談錢在心口難開」。

但是,近幾年,隨著消費主義甚囂塵上,人們開始用金錢衡量愛情的價值,比如相信「他不願意為你花錢一定是不愛你」。錢從安頓身心的依靠,演變成了衡量感情的「黃金標準」。

這種對於愛情價值的量化,讓親密關係又倒退回舊時代的模式。它不僅沒有解決我們的內在無依感,又進一步讓我們忽略了現代自由戀愛中純粹的一面。


圖片|來源

想要增進財務親密度,可以怎麼做?

金錢所代表的多重意義,令我們在面對它時有覆雜的體驗,也因此難以在財務方面變得親密。那如果我們想增進彼此的財務親密度,可以怎麼做呢?

承認一個事實:我們對於向別人坦白自己的財務狀況,或讓別人共享自己的財產,就是會感到不舒服的。

所以,如果你的伴侶總在錢上跟你劃清界限,不一定是他有什麼秘密,或不夠愛你;他的反應也許只是人之常情。
 
承認了這一點,會讓我們在爭取財務親密時情緒更穩定。

從「好好談錢」開始:先讓錢成為伴侶之間最尋常的共同話題。

比如看看有多少某唄要還、平常怎麼做個人預決算⋯⋯在平時多交流彼此的消費習慣、金錢觀等,可以為進一步的財務親密做準備。

推薦閱讀:「成熟的關係,可以坦承談錢而不尷尬」適合結婚的伴侶,是因為至少討論過這五個金錢問題

為「對方」存點錢。

如果想要主動增進財務親密,你可以先和對方共享自己的一部分財產。比如在自己的財產中預留一筆錢,用於支持對方的愛好、支持對方留學深造、看望對方父母,等等。

這筆錢將成為橄欖枝,邀請對方也允許你分享他的財產。

為「我們」存點錢。

習慣了讓對方分享自己的財產後,就可以規劃「我們」的錢。

比如另開一張銀行卡,每個人存點錢進去作為共用資金;或者一起做財務規劃,將個人的錢分為「旅遊的錢」、「養孩子的錢」、「人情往來的錢」等,在遇到相應的共同支出項時,各自提取,一起使用。

接納變化並積極調整。

感情中的財務管理模式,會隨著許多因素變化。原本財產共享的兩個人,可能因為開始異地工作,決定 AA;原本 AA 的兩個人,也會因為開始還房貸,共同理財。

不同的財務管理模式未必有優劣之分。相比找到一勞永逸的模式,能夠尊重彼此的觀念,對關係的變化保持開放,才不會讓金錢成為關係親密的阻礙。

所有與金錢相關的沖突、討論,其最終目的,都不是著眼於金錢問題本身,而是我們更了解伴侶、學習求同存異、責任共擔的途徑。

通過金錢方面的磨合,我們和伴侶嘗試著建立令彼此舒適、健康、堅實的親密關係。這才是金錢問題對親密關係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