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稿,作者方格正以心理治療師的身分寫下通靈與悲傷輔導的相似,面對傷痛,感同身受地理解才能放下糾結,走人生長遠的路。

文|方格正

95 分的神劇

晚餐時間陪太太看通靈少女,是我 37 歲的日常。

看完前 4 集時,我以為這是一部 80 分的民俗校園愛情小品,不無聊,但沒那麼有趣;然而最後 2 集阿樂的死卻讓通靈少女成為了 95 分的「神」劇,一語雙關,因為最後小真也真的請到神明上身了。

神明上身並非讓我驚豔之處,而是劇情安排在兩小無猜最幸福的日常,讓阿樂的生命嘎然而止,這一步讓小真跟觀眾措手不及、瞬間傻掉的感覺,我想這是導演的手法,讓觀眾也能體會到什麼是「無常」(雖然我在 FB 上被朋友爆雷了,為此我恨她!)。

沒有道理的死亡讓小真一夜長大,她從原本的無法接受、自責、甚至憎恨自己的天命,蛻變成為成熟的通靈者。我才明白,原來導演花了四集是在鋪什麼梗。阿金師曾不斷勸告小真,仙姑其實是心理治療師,要照顧的是信眾的「心」,去感同身受對方的痛苦與需求,這些叮嚀總讓小真不耐煩翻著白眼,直到她自己的心也碎了,她才懂生者的痛苦脆弱,對於聽到亡者回應的渴求,她才真正懂自己工作的意義非凡、懂自己的天命。

通靈與悲傷輔導

身為一位心理治療者,我非但不否定通靈所帶來的療效,甚至還很羨慕起小真所擁有的能力。

曾經有位高大帥氣的男孩,因為莫名的憂鬱而來找我,每到黃昏夜晚交界之際,不知為何他心情總是說不出的低落,明明最近也沒有特別的壓力事件。我原本以為可能是生理因素引起的憂鬱,想轉介給身心科醫師,直到我問到,最近是否有親人過世的經驗時,他才告訴我,他的弟弟在多年前因車禍過世了。

推薦閱讀:當《催眠大師》遇到通靈少女:原諒之後,才能真正放下

談了之後才知道,原來他非常自責,因為在生前,他對弟弟並不好。他向來都是校園裡的風雲人物,也是家中的寵兒,他不但長得帥氣,功課運動也都不錯,自然在學校也很受歡迎。小他 3 歲的弟弟相形之下黯淡許多,不僅在各方面也沒有特別突出之處,外觀也較為矮小、體弱多病。上天彷彿把所有的優勢都給了哥哥,然而,這個弟弟並沒有忌妒他,反而把他當成偶像,整天想找哥哥說話,只是他對弟弟總是不耐煩,寧可把更多時間留給外面的花花世界。

有天弟弟在放學的路上,車禍過世了。倉促辦完後事後,他們家人鮮少談起弟弟的總總,甚至不久就把弟弟的房間挪作他用,這些閉口不談的傷痛讓家人疏離,大家都不願意待在家中。或許不只他,父母親也有很深的愧疚——給予弟弟的關注太少太少。在進行悲傷輔導時,很重要的是幫助當事人一步步去經驗失落當下的痛苦,於是我陪著他,從得知弟弟過世的那天開始談起,包含看到弟弟的遺體,以及告別式的總總經過,這位大男孩的眼淚未曾停過。

推薦閱讀:活著的人也在經歷一種死亡:聽林書宇X石頭談《百日告別》

我覺得或許時機到了,提議採用「空椅法」,問他想不想和弟弟說話? 起初他有點猶豫,甚至是害怕,後來才鼓起勇氣,對著坐在空椅上的弟弟,他哭著說:

「老弟,你怎麼可以就這樣走了,我們都很想你⋯⋯我真的不知道我們兄弟的緣分那麼短,之前對你不夠好,我很後悔⋯⋯真的對不起,應該多花一點時間陪你的,對不起,我真的很愛你⋯⋯」

在他暫時收拾好情緒後,我問他,依照他對弟弟的了解,弟弟會怎麼回應他? 他說:

「我弟應該會說,哥你不要這樣鑽牛角尖,這一點都不像我的形象⋯⋯他也應該會原諒我,畢竟這也不是誰能預測得到的,希望我能好好過日子,他應該也很高興,能夠和我有這 10 多年相處的時光⋯⋯」

雖然這番話讓他哭得更用力,但當他說完後,我知道輔導工作可以告一段落了。

這過程是不是有點像通靈? 都是讓亡者與生者能彼此對話、表達心中的歉意與愛。而且倘若生者真心相信通靈,甚至可以說會比空椅法更有說服力,因為生者不用自己去「猜」亡者的心,而是讓亡者現身說法。關於通靈的療效,已故的本土心理學家余德慧在《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一書中也有更細膩深入的詮釋。

推薦閱讀:那年,我沒和母親說再見:擁抱內心創傷的心理學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以上故事人物背景為虛構,靈感來自於不同的實際諮商工作經驗)

我們,遲早都會受傷

當小真的心真正受傷後,反而成為了更好的通靈者。很巧地,在心理治療領域中,精神分析大師榮格也曾提出「負傷的療癒者(wounded healer)」的概念,當治療師和求助者有類似的傷痛時,能感同身受,進而能帶來療效。療癒不是來自於指導或道理,而是痛苦的理解(在我所寫〈痛苦的信差〉一文中有對此也有較深的探討)。

推薦閱讀:寫一封信給過去曾經流淚,曾經受傷的自己

當我在課堂上提出這些概念時,曾有年輕的同學天真地提出她的擔心,「如果治療師很幸運都沒有受傷,那是不是就無法同理當事人了?」。

實際上,生命本身就是苦樂參半,在時間的輾壓下,沒有人不會受傷。我們遲早都會經歷失去所愛之人的傷痛、年華的老去,乃至於自身的病痛與死亡。這雖然會讓人感到沮喪害怕,但另一方面,相同的命運也將人們緊密相連。

當我們越能擁抱、接受自己的痛苦,也就越能對他人的苦感同身受。在這精采與苦澀參半的旅途中,我們逐漸成為一個更成熟的人,更懂得什麼是愛,此時即便不是通靈者或心理師,也能替周遭的人帶來些許的安慰與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