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過大稻埕嗎?藉由作者塔吉鍋的選劇《紫色大稻埕》讓我們一窺日治時期的台灣縮影,那些歷史課本上的名字,陳澄波、郭雪湖、李石礁、顏水龍、廖繼春,突然都生靈活現了起來,台灣的藝術史其實並不輸西方,只等著我們細細看見。


圖片來源

國中時候,中西歷史與地理比台灣史地還瞭解;五專時候,中國西方的美術史、藝術家瞭解得比台灣的還多,尤其是西方美術史不但有一整套完整系統,更有多項資源讓人易於記憶,反而是對台灣本地的相關史地與藝術的瞭解淺薄。日前看到一齣電視劇,名為「紫色大稻埕」,一部改編自謝里法的小說,述說著日治時期繁華的大稻埕。

這部戲劇主要以民主政治、繪畫、戲劇與茶葉構築,其中多數角色都是真實存在且赫赫有名。


南街殷賑 1930 郭雪湖(圖片來源

「紫色大稻埕」講述的年代,是台灣人因長期受到日本人的統治,心裡總渴望某個部分可以優於日本人,而美術就成為當時的出口之一!

藉由來台的日本教師教學與鼓勵,西洋繪畫的進駐也造就了台灣美術的多元性,而台灣人獲得帝展(帝國美術展覽會)的肯定,則使台灣許多人紛紛投入美術世界,企圖藉由美術來證明台灣人不亞於日本人,此外,貿易的盛行讓台灣人的眼界迅速擴展,也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在這樣的背景下,讓台灣在動盪的年代中更顯蓬勃,也孕育出許多優秀的台灣藝術家。

同場加映:越沉越香,新舊文化交織的大稻埕

透過這部戲不只看見那個時代的繁華與台灣人的矛盾,亦可看見那時候台灣人對美術的熱愛與執著。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與鄉原古統都是來台發揚美術的日本人,許多台灣知名畫家都是他們的學生。在日本與台灣的衝突年代,在美術的世界看見和平與文化發揚的美好!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劇中有許多日治時期的台灣畫家,透過本劇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不但可以瞭解當時的環境,更可以明白這些畫家當時的心境

學生時代曾學習台灣美術史,裡面角色自然覺得親切,如陳澄波、郭雪湖、李石礁、顏水龍、廖繼春...等等,心裡不禁認為若當時學習台灣美術史時能先看過這部戲,或許課堂上就更加容易進入狀況!但看完這部戲總會不自覺的感嘆,明明就是在這片土地生活的人們,卻遙遠的彷彿不存在。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在女人迷裡一定要特別介紹這一位女性——陳進。

台灣第一位女畫家,更是入選帝展的台灣女性,亦是「台展三少年」的其中一位(當時的台展只有三位台灣人入選,故當時被稱為「台展三少年」。)陳進的畫作溫儒雅緻,展現出台灣大家閨秀的風範,一種溫雅堅毅的氣質。

推薦閱讀:凝觀自己的女性藝術家 芙烈達‧卡蘿

或許是因為學科的關係,這次的介紹偏好於美術方面,但是《紫色大稻埕》除了美術,更體現了當時的生活,是一部相當用心的戲,大家都盡可能呈現那個年代的所有,像是語文,那個時代的臺灣以日語及台語為主,反而會中文的人少(國民政府來台才開始以中文為主),雖然聽得出來有些僵硬,但是用非母語演戲到讓人感到佩服。

紫色大稻埕》這部戲不只看到日治時期的台灣,更看見國民政府來台時候的衝突對立,或許我們沒有經歷過二二八事件,但是透過這部戲輕輕的帶過,就已經可以體會那個年代的人所承受的壓力!

推薦閱讀:【苗博雅專文】轉型正義,是為了避免下一個二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