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觀察家李尚投稿,針對當代的追求「浪漫愛」現象討論。為什麼我們總是輕易相信了所謂的「靈魂伴侶」?為何我們總是不斷的戀愛,又不斷的自認失敗?為什麼我們認為自己的世界要有「另一個人」才算完整?會不會在追逐「浪漫愛」以後,我們其實漸漸變得一無所有?

 

文/李尚

我們總是不斷地找愛。

深陷一段戀情後,可能因為彼此的個性不適合、容易不安、過度依賴、伴侶愛上別人、對方愛的是自己等等原因,然後強迫自己離開,接著面對自己沉澱,想盡辦法要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直到能夠獨自站起來,勇敢抬頭面對下一段愛情,然後又深陷,一直重蹈覆轍,周而復始,我們不斷地在現代社會中找尋下一段親密關係。

在追求愛情之前,我們在現代社會,變成了什麼?

現代工業社會的現代性(modernity)壓縮了時空距離(例如高鐵打破了地理上的限制,縮短了兩地之間的到達距離(,隨著全球化資本主義如毛細現象般開展,改變了個人生存狀態,個人經濟已不受到單一社會因素影響,隨著資本流動,不斷競爭追求階級爬升,並且佔據更多權力及位置,以更快速的累積財富。

就像離鄉遊子,回應著社會對於學經歷的要求,離開原有舒適的生活環境,前往具高競爭力的都會地區,藉以提升自己的資本籌碼,我們在社會中成為一位用各式資本鑲嵌己身的自利者。

活在現代社會,鄉村的居所想像,皆被高樓大廈取代,我們對於隔壁鄰居越發陌生,父母也耳提面命地告訴我們必須對外人、陌生人有所警惕,鄰里支持系統已不再穩固(相對地被社會福利制度所取代)。

推薦閱讀:農村心體驗:不用「衣錦」也可以「還鄉」

最後,離家讀書/工作的自己,也成為別人防範的對象,隨著職業流動到不同的住所,身旁的室友也不曉得更替了幾任,我們剩下能相信的、能愛的,只有當下僅存的自己。

我們不斷地在現代社會中,告訴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們無止盡的在全球化社會裏追著資本主義跑、掙錢,也透過大量的消費,滿足資本社會所溢出的慾望,同時,透過消費訴說著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彰顯背後的文化品味及階級象徵,成為一個(根據現代性流動下社會所期待的)更好的自己。

我們如熱烤焦糖般地被現代性流動的社會框架雕塑著,那些想要讓自己改變成「更好的人」的慾望永無止盡,直到最後,我們成為了自己也不確定能/該成為什麼樣子的自己。

因此,我們無時無刻的在既有框架下調整自我認同及自我定位行反身性思考,人生要更加的盤算、要更能算計,人生已經不再宿命般被定義,而是個體需具有高度自主性,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包含人生規劃、親密關係的想像。

同場加映:從關係裡畢業!從 Selina 離婚思考親密關係:分手,不只有一種標準劇本

我們渴望著「浪漫愛」的想像

現代的戀愛自由,鬆脫了工業化以前愛情關係的枷鎖,已不再太受限於舊有門當戶對、信仰、傳承子嗣等等的外在控制條件,個人能自由談愛情;相對地,愛情的不安定性也是個人邁向戀愛自由的一體兩面,因為我們早就失去了舊有能約束自己的避風港。

大眾傳播工具仍不厭其煩地宣揚著對於浪漫愛的價值想像。從偶像劇的一見鍾情、小說文本的靈魂伴侶,到音樂歌曲的至死不渝,深深地印刻在我們腦海中。我們追求完美愛情,如 Giddens 所說,浪漫愛滿足了個體的某種缺憾,一種可能直到進入愛情關係才能體會到的缺憾,這種缺憾的感受,是關係到自我認同,個體的缺憾因為浪漫愛而完整了[1];於是乎,我,因為你,人生進而更完整了。

推薦給你:編劇:大仁與又青的唯一與第一《我可能不會愛你》徐譽庭

我們不斷找尋愛情中的那個「唯一」,然後接連著就是至死不渝、我們要永遠在一起、分手、複合,轟轟烈烈。

我們在現代社會裏追逐愛情,會剩下什麼?

但在這個年代,親密關係的主要內容已經不能只是愛情、擁有、忌妒、失落之類的浪漫情懷或佔有式慾望,隨著親密關係的發展,取而代之必須開始談經濟、談生活、協商伴侶之間的衝突、談自由,每個人都具有對感情的高度認知與價值的自主性[2],親密關係不再如此浪漫,但我們能在關係裡面維續自由,相對於初戀般的浪漫承諾,能在自由與承諾之間取得一個微妙的平衡。

推薦思考:騙人的怦然,親密關係裡的三個關鍵時間

當伴侶彼此對於親密關係的共識(有著各式權衡條件的考量)越來越穩固,成為實際的現實既定關係之後,浪漫愛追求的「特別的人」的驅力逐漸衰退,而逐漸被「特別的關係」取代。

在現代談愛,產生了許多不同種後遺症。

我們仍在熱戀期間不斷付出、無悔奉獻(白雪公主/白馬王子在漫無邊疆的都市大廈談愛找勇敢),無法忍受彼此親密關係之間的不穩定因素,眼裡融不入一粒砂,成為緊密的融合關係(fusion relationship)[3],雙方不斷因為沒安全感發生爭執甚至分開,歷經分離焦慮,然後再復合,周而復始,轟轟烈烈,個體對佔有式的熱戀慾望永恆燃燒,不容許感情溫度有一分一毫的退減;即便親密關係達到高度穩定性時,擁抱著浪漫愛情節的人們產生戒斷狀態,融合關係的癮不被「穩定的交換關係」所反饋滿足,而是需要因應/附某種人格的相連才會有所消化,我們不斷在愛情當中拉扯彼此。

對「浪漫愛」的追逐,取而代之的是不斷改變與協商的伴侶關係

現代工具理性下談愛,具有諸多矛盾,我們越來越無法在現代性社會中安全、安穩、無風險地談愛,我們只能茫然地的對浪漫愛上癮,然後盲目的止癮(不斷追求「靈魂伴侶」)亦或是痛苦的戒斷(關係無法達成至死不渝的親密高度而分離),直到奇蹟式地談一場(暫時階段性)完美的親密關係,或心死妥協於愛情長跑數十年的感情現況(高穩定性親密關係,如家人般的關係),那個渴望追逐浪漫愛情的自己,將躺在要拆不拆的現代古蹟裡,安逸地睡去。

推薦閱讀:一輩子都親密不了的戀人關係

追尋愛的小孩,直到現在,妳/你還剩下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