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單身動物園》的系列討論,作者陸希以反烏托邦社會的論述切入,看《單身動物園》裡的真愛條款、婚姻伴侶制、極端女性主義,愛是真理亦或是懷疑?我們在這樣黑色幽默的電影裡,其實瞧見了自己深信愛的難堪。

黑色幽默電影看起來似乎是非常需要「雙商」(智商和情商),我在看完《單身動物園》之後也似懂非懂了好一段時間。這部電影講述了在反烏托邦社會中的專門療愈「單身病」的酒店裡,單身的男女必須在45天內配對否則就會變成動物,與此同時反抗者,也就是堅持單身的人們在社會夾縫中生存反抗的故事。

電影中的每一段情節的設定,甚至是每一個畫面都可以被好好解析,因為黑色幽默電影總是充滿了對現世的諷刺,而這部電影想諷刺的很多,婚姻伴侶制度、極端女權主義、空想的烏托邦。甚至我想有人看完這部電影也會彷彿找到《索多瑪的120天》或者喬治奧威爾小說的影子。

愛是真理

在這樣的反烏托邦社會裡面,人的單身被視為是一種罪,是一種需要被治療的病。大家住在同一個空間,穿著相同,每日也幾乎做著相同的事情。愛情的產生是一種逃命的任務,如若不然,你就要去捕獵,或者坐等變成一隻動物。

只有找到伴侶的人才會得到祝福,而只有相似的人才可以找到伴侶。人和人之間微妙的化學反應是不存在的,今天我要尋找一個愛人,反而是要去尋找最小公倍數來進行一場愛情的通分。甚至我可以去說謊,去偽裝,只為了接近那樣的最小公倍數。沒有人可以反抗這樣的遊戲規則,太多的事情都是有伴侶的人所可以享受到的特權。

這就是把「愛」當做真理的反烏托邦社會,就是單身動物園的知道思想,「單身是可恥的,只有愛情,才讓人的生命得以用人的軀殼繼續下去。」(同場推薦:更多單身樣貌的單身日記

愛是懷疑

在單身動物園中,不是沒有群體。我要麼屬於單身的群體,要麼屬於嚮往著「脫單」或者「已有伴侶」的陣營。然而我對我的群體要絕對的忠誠,我的群體所採取的都是固定的一種行動模式,我不可以違抗我的組織,不可以企圖鉆空子來求得中間的灰色地帶。

所有的表現都是極端的,兩個團體也勢不兩立,甚至想要把對方趕盡殺絕。也就是說在這樣的社會里,多元是看不見的,至少在愛情這件事上,我們都要排除異己,而排除的方式都是暴力的。若你稍有脫離組織的表現,你就會被懷疑,甚至會被告發。看似相愛的人往往也不會袒護彼此。

極端女權主義與中產幻想

影片中的兩個領導角色都是女性,一個是酒店的管理者,一個是游擊隊的隊長。在反烏托邦社會中女性成為了領導者,然而女權體制和父權體制如出一轍,權力的壓迫處處可見。極端女權主義還是將社會推向了一個殘酷冷漠的深淵。人本為人,我們努力區別男人和女人,到頭來卻發現他們都是一個德行。

推薦給你:千面女性情慾:學術圈、社會運動與大眾文化中的女性情慾

而男主角入駐酒店時說如果自己配對不成想要變成一隻龍蝦,龍蝦(The Lobster)也是這部片的英文名。流著藍色血液的龍蝦,擁有貴族的氣質,它的歸所是深深的大海,這是人即便變成動物,也無法放棄的中產幻想。

電影中最諷刺的是看似選擇自由,其實是一刀斬出的橫截面的平等的海市蜃樓。

電影中的男主角和兩個女人「相愛」,如果我們姑且可以認證那是愛的話。然而在開放式的結局中,我們最終還是沒有看到男女主角的結局。背叛逃離,進退兩難的每一次處境,都讓人再次去思考,單身和有伴侶究竟哪個更危險?最近網路上流行一句話「生活不止苟且,還有遠方的詩和田野」。

推薦閱讀:單身廣告揭露的貧乏愛情想像:不是每個人的愛情都是戀愛養成遊戲

電影真正諷刺的不是幻想出的反烏托邦社會,而正它折射的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對我們的逼迫,讓我們放下了詩和田野,只想著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