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媽媽後,自我可能因此被切割,但這並不必然,透過自我對話,你可能因此發現內心的自我······

文|蘑咕咕

是什麼原因讓自己明確地想成為一個媽媽?

除了習慣於在所謂的「常規」上隨波逐流外,內心其實對於「自己」充滿好奇,好奇著當自己成為不同角色時,會是什麼樣的樣貌?會出現什麼樣的思維與行為?這樣的動機,讓我對於成為「媽媽」這個角色,滿心好奇的期待著。

母親、媽媽圖片|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

母職與自我間的拉扯

然而,真正的成為了媽媽之後,卻出現了矛盾的抗拒,不想成為「完全」的媽媽: 不想到親子餐廳、不想到親子館、不想在周末時積極安排屬於小孩的親子課程、不想參加親子團體聚會等。

原來,成為媽媽後,開始極力想捍衛已不再是完整的那個「自己」,時間被切割、生活空間被切割、思緒被切割,僅存的那一小塊,我想緊緊守護、深深捍衛,想著,有朝一日,我要讓「我」的版圖擴大!

擴張版圖的歷程包含了留回長髮、染燙髮、擦指甲油、戴上飾品等等,一點一滴做回自己過去會做的事,以為,這樣才能找回真正的自己,讓自己重新恢復完整。因為,從懷孕到生產、到再懷孕再生產,這數年的時光,我成了「媽媽」。

所謂的媽媽是,剪著一頭短髮、穿著平底鞋、揹著雙肩背包,這些原本不屬於自己的,都成了「媽媽」的標配,我以為,是因為我成了媽媽,所以我成為了這個樣子。

但是,所謂的自己,真的是這樣被切割後,再極力捍衛的嗎?什麼樣的自己,才是真實而完整的呢?

過去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嗎?「媽媽」和「自己」是必要的切割嗎?那是否需要再細細切割成「獨處的自己」「伴侶關係的自己」「職場的自己」呢?

切割,是個必然的歷程嗎?

如果我的初衷,是探索成為媽媽後的自己,那我該如何去看待與接納這樣的我?

同場加映:變形的乳房、痠到挺不直的腰。全職媽媽的日常:我愛孩子,但不想當媽媽

母親、媽媽圖片|Photo by Kristina Paukshtite on Pexels

猜你想看:可以偶爾不當媽媽嗎?我從母親身上學到的事:做一個引路人,就好

角色間的整合,更真實而完整的自己

在我猶豫著是否要為了捍衛「自己」而留回長髮時,忽然,似乎懂了些什麼: 為什麼我不能視「媽媽」這個角色為我人生的新能量?過去的我,在加入媽媽這個角色後,成為了全新的我。

留著短髮,不是因為我是媽媽,而是因為這樣的髮型適合現在的我,留著短髮的我,讓我看起來有精神、有活力;穿著平底鞋,不是因為我是媽媽,而是我開始懂得追求個人的舒適感受,穿著平底鞋的我,讓我更加活動自如、感受自在。

成為媽媽後的我,觀察力更敏銳、思慮更周延、更有同理心與換位思考的能力,這些是成為媽媽後,注入新能量而進行版本更新的我。

當媽媽,是一個自我探索與自我認同的歷程。

在特質轉化的過程中,不須排斥抗拒但也不應盲目無感。看著自己,各種因應生活與生命而生的能量,已然不再是過往的自己,而這樣的自己,應該被欣然接受、被純然欣賞,即便因為成為媽媽後而多了許多情緒與思維,這些都是自我的一部份,看著這些自己的樣貌,就像冒出新芽的植物,應該被喜悅地接納,成為更豐富多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