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關係中,互動之後的回饋常常是我們能改善一段關係中的關鍵因素;然而我們常常沒能接收到正確的訊號,而導致了與我們想要的相反的方向。

回饋經常是以「你就是這樣,問題就出在你身上」的形式說出口,不過在人際關係中,「你就是這樣」真正的意思是「在你和我的關係中,你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是我們差異交叉點的組合造成了問題。

你需要在週末放鬆休息,這本來不是問題,但是我需要你的關注,想要和你互動;你想在喪禮結束後立刻清空媽媽的房子,這本來不是問題,但是我想多花一些時間去悼念她;你只會說瑞典語不是問題,我只會說英語也不是問題,但是兩個人湊在一起就一個頭兩個大了。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經常會發展為動態系統,造就作用與反作用的惡性循環。好比對珊迪與吉爾來說,金錢是一大問題。珊迪認為吉爾是鐵公雞,吉爾覺得珊迪揮霍無度。結婚初期,兩人的差異只有一些小紛爭,但在吉爾失業後,情況變嚴重了。

他們發現彼此處理金錢與壓力的方式截然相反。當珊迪憂慮時,小確幸與熟悉的事物能為她帶來安慰,如今她已經很少犒賞自己了,但一杯三美元的卡布奇諾,感覺就像是暫時遠離擔憂的小假期。而吉爾舒緩焦慮的方法,就是精算家中的財務,連象徵性的省錢方法也照做,才會覺得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想當然耳,夫妻倆互相給予批評指教。吉爾罵珊迪:「我怎麼也想不明白,我們現在正是該節儉的時候,妳怎麼可以亂花錢?」珊迪也回罵:「你真的有必要一路走回超市,把我買的葡萄堅果麥片換成超商品牌麥片嗎?你有病吧!才三十五美分而已,真的有必要這麼激動嗎?」


圖片|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兩人互相責怪,並且都沒看見自己造成的問題。觀察這對夫妻,會發現他們的回饋如下:

但隨著時間過去,情況也逐漸惡化。在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吉爾管控金錢的欲望越發旺盛,導致珊迪也愈來愈渴望小確幸。於是,珊迪將她的葡萄堅果麥片藏在櫃子角落,發現麥片盒的吉爾則找她爭論,不敢相信妻子竟背著他亂花錢。在吉爾看來,情況更失控了,他只好更努力控制金錢。

「妳亂花錢」轉為「妳自私、沒信用又完全不受控」;「你是小氣鬼」轉為「你是不理性又反應過度的控制狂」,而兩位接受者都否定了對方的回饋,在他們看來,那樣的回饋不過是證明對方瘋了。

無論是珊迪或吉爾,都沒有看見系統整體。當我們站在系統內部時,只會看見對方的行為與影響,自己只是在回應對方製造出來的問題。


圖片來源|先覺出版

在個人與工作的人際關係中,很大部分的摩擦與回饋都是交叉點(喜好、習慣與個性上令人起衝突的差異)所致。約翰.高特曼的研究顯示,已婚配偶正在爭吵的問題中,有六九%都和五年前吵的問題相同。如此看來,他們五年後仍可能會繼續為同樣的事爭執不休。

有時候,我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喜好、習慣與個性:好比,我們是怎麼管理「不確定」的情緒呢?我們是如何體驗新事物?什麼事物能給我們安全感?

哪些事情會讓我們精神百倍,哪些又會耗盡我們的精力?我們如何處理衝突?我們關心細節還是大局?是井然有序還是隨心所欲?是時喜時悲還是情緒平穩?是樂觀還是悲觀?

延伸閱讀:「你這樣讓我覺得不受重視」與伴侶溝通,需要站在彼此的立場思考

其實,我們在跟與自己不同的人相處之前,甚至可能沒意識到自己有某些傾向。這就像一個美國人聽到英國人說他有「美國腔」,忍不住笑了——說什麼傻話?說話怪腔怪調的當然是那個英國人啊!

我們也不會看見自己在系統中的常態,儘管局外人總能輕易看出其輪廓。你對小孩用盡了耐性,「都跟你們說七百遍了,叫你們把鞋子從廚房拿出去都不聽,你們到底是想怎樣?」而公公來訪時,就這問題對妳提出一些(不請自來的)指導回饋:「妳得貫徹一致,堅持到底。」

妳心頭立刻燃起無名火,心想自己明明就有堅持,不然之前六百九十九次是說假的嗎?妳在叫小孩把鞋子移開前就已經放棄,直接幫他們把鞋子拿出去。

然而,公公能看見妳在和孩子的關係系統中,本身看不見的部分。他看見妳一開始好聲好氣請孩子做事、溫和提醒,後來開始威脅孩子,最後情緒失控。他也看出孩子學到的教訓是,媽媽只有在開始叫罵時才是「認真的」,所以他們決定無視妳,繼續看電視,等妳認真起來再行動。

退一步的意思是「退出自己的視角」,像公公一樣觀察你們的系統。別把視野局限在對方的過錯,並且要注意彼此對另一方做出的回應,然後漸漸辨識出系統中的大規則。妳先前以為持續對小孩嘮叨就是「堅持到底」,沒想到這反而使問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