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該如何才能輕鬆地跟孩子「談性」呢?其實只要親密關係的五個階段有做好,與孩子呈現水平溝通的狀態,談任何事情都沒問題!

不論做什麼事,有榜樣才能做得好。問題是現在的父母,自己都沒有受過正確和健康的性教育,一定很苦惱要如何自然地教育孩子。

首先,家長們不需要感到彆扭或難為情。知道方法之後就會清楚這並不難。不用刻意談「性」,而是從「日常生活」開始說起就可以了。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不就是那樣嗎?彼此之間要變得親密,得經過幾個固定的階段,就拿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來說。

第一階段是透過公開場合對話。

跟別人第一次見面時,都會互報姓名吧!先自我介紹:「我是某某某的媽媽。」然後常常一起參加學校的活動後,就會變得熟悉,關係也就越來越親密,也會一起相約吃飯。

第二階段是開始聊私人話題:「要不要把孩子送去同一家補習班呢?」或「聽說有個家長教育研討會,我們要不要一起去參加?」

第三階段是形成共感關係。彼此分享的事情越多,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更常碰面。一起做有趣的事、一起看電影,也會一起喝杯酒。繼續這樣來往下去,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就會日益加深。

第四階段是關係持續和親密的階段,這是最重要的階段,如果順利到達這個階段,雙方就會敞開彼此真實的內心世界。不只是孩子教育的問題,甚至連夫妻或婆家的問題都會彼此傾訴。

第五階段是關係形成期。透過分享日常生活,越來越親密之後,就會很自然地聊到與性相關的話題。

家長和孩子的關係也是如此。

某一天突然跟孩子聊起有關性的話題,難道孩子們會覺得是關心嗎?反而讓關係變得彆扭吧?

孩子們會說:「媽媽幹麼突然這樣?」或「爸爸為什麼要說這個?」

因此,請先從日常生活開始對話。孩子身體產生什麼變化?跟朋友們在玩什麼?學校發生什麼事情?等等各種話題都可以聊,不要一開始就談會讓孩子們感到負擔的性話題。


圖片|Photo by Jeremy McKnight on Unsplash

許多人都很好奇,我可以跟孩子們輕鬆進行性教育的祕訣是什麼。

其實根本沒有什麼厲害的祕訣,是因為第四階段關係有好好形成。我只是真誠地跟孩子們對話,孩子們也就真誠地回應我。

家長可以先跟孩子們分享自己辛苦的事或苦惱的問題,這樣跟孩子的垂直關係就會變成水平關係。慢慢地自然就可以聊到有關性的話題。因此,建議家長要跟孩子擁有傾聽、訴說、思考、理解彼此內心話的時間。

根據我過去諮詢的經驗來看,關於孩子們苦惱,男孩們會比較希望大人幫忙提供解決方法,女孩們則比較傾向大人傾聽自己的心聲。

有女兒的家長們了解這點後,再跟孩子們對話會更好。因為孩子可能原本只是希望家長聽一聽自己的事就好,萬一家長堅持要幫忙解決問題的話,反而會讓孩子們感到負擔。

跟孩子對話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尊重。

小的時候,大人說的話中最讓你感到生氣的是什麼呢?我最討厭聽到「小孩子懂什麼!我是你爸!」。我真的非常非常討厭這句話。

即使是爸爸也可能犯錯。當我和爸爸意見不同、價值觀不同的時候,為什麼我非要聽爸爸的話呢?我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爸爸一點也聽不進我想說的話。

這種對話的結果就是讓我變得無視爸媽,因為我感覺到爸媽先以我是小孩為由無視我了。如今我變成養育孩子的大人了,我不希望孩子無視我。

因此,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我就會跟他說:「媽媽也有不懂的事,媽媽並不是完美的。因此,你不要認為媽媽說的話都是正確的,如果你覺得媽媽說的話很奇怪或是有錯的話,可以跟媽媽說。

還有,你也可能知道的比媽媽多,那時候你可以教媽媽。如果是我知道比較多的話,那換我教你。你跟我都是還在學習的人,大家都是像這樣一起成長的。」

現在我的孩子已經二十四歲了。二十多年來,我都這樣反覆教導他。我的孩子會無視我嗎?當然不會。

我認為這就是家長跟兒女之間一定要做好的溝通。

這也是性教育的起始點,通過日常生活對話打開孩子的心。做不到這個,就不可能打開通往性教育的門。

相反地,若家長能跟兒女敞開心胸聊有關性的話題,那其他話題自然也能輕鬆討論。

當家長能跟孩子分享有關性的話題時,就可以和孩子建立能聊任何話題的親密關係。

想這麼做,時間點很重要。孩子們長大後,可能從媒體、同儕、學校等地方得到不正確或被扭曲的性資訊。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家長關閉心房後,想跟孩子聊有關性的話題時,反而會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遠。

因此,要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如果家長能在適當的時間提供孩子正確的資訊,就可以保護孩子不受扭曲資訊的影響。就像幫孩子們打造一個可以區分資訊正確與否,哪些是健康哪些是有害的過濾器。

有些家長可以跟孩子聊各種話題,唯獨有關性的話題實在開不了口。以這種情況來看,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很多時候只是爸媽本身的錯覺而已,是爸媽認為無法跟孩子聊這個話題。

我從事性教育講師的工作相當久了,但直到最近才受到社會大眾關注。原因是我跟兒子一起拍了有關性的談話性影片。

看到媽媽和兒子可以無所顧忌且認真地聊著跟性有關的話題,讓許多人備受衝擊。但在我家,這樣的對話是極為普通的,所以我從未料到會得到那麼多人關注,而且比起男孩,女孩們的反應更大。

我聽到許多十到二十歲的女兒們說:「身為女兒,我實在無法跟媽媽那樣聊天,讓我好羨慕」、「為了成為可以跟孩子那樣對話的媽媽,我想從現在開始學習」、「請跟我交換媽媽」、「居然可以跟孩子那樣聊天,真的好神奇」。

通常兒子都比較木訥,但女兒較隨和,所以有女兒的家長們常常認為自己跟女兒的溝通是沒有問題的,也可能因為女兒們在家裡常常說很多話,所以有些家長會說:「我和女兒在家裡任何話都可以聊。」

但是認真了解後,就會發現孩子們真正的苦惱、內心話、日常生活中嚴重的事件等都會隱瞞著家長。她們只是聊著認為家長不會感到負擔的事情而已。

孩子們只要決心不說,就會對家長隱瞞或說謊。所以如果家長平常就忌諱跟孩子聊有關性的事情,那麼孩子也絕對不會主動提起。

孩子若能敞開真心跟家長對話,那一定也可以自然地聊跟性有關的話題。若只有這個話題無法說出口的話,家長就要藉由日常對話重新檢視,彼此間是哪裡出問題了。

推薦閱讀:「在國小三年級課堂上教授保險套」劉育豪:性教育就像他科教育,並沒那麼可怕

女兒性教育的核心是「主體權」

絕對不能認為所謂的性教育只是告知性知識。性教育除了傳授跟生殖器有關的知識外,還有更深層的意義,性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與訓練健全的性習慣和健康的人際關係。

你有聽過「性自主權」嗎?它的意思就是自己有性行為的決定權。

例如:要不要跟某人發生性行為,或是要不要接受某人的親吻等,決定權不在他人,而是自己。

或許有人聽到性自主權時,會認為「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嗎?」

但我們平時真的有行使性自主權嗎?我們有尊重別人的性自主權嗎?認真討論之後,就會發現其實我們做到的程度很低。

我曾經看過某個廣告,雖然這個廣告的主角不是女兒,而是兒子,但一樣可以給有女兒的家長帶來啟示。

媽媽:「(看著正在吃飯的兒子)我兒子是誰的?」
兒子:「我⋯⋯是雅英的。」

在這個對話中的「雅英」是誰呢? 回答「兒子的女朋友」的人,是受到過去文化影響的人。

其實雅英就是這個兒子本人,雅英是兒子的名字。也就是說,孩子說出「我是我自己的」這個理所當然的事實。

我的身體不是媽媽的,也不是女朋友的,理所當然是我自己的。

大家可能誤認為雅英是女生名字,才會說出「兒子的女朋友」這個答案,但這樣的想法也是偏見。

如果把這個影片給幼稚園的孩子們看,並提出相同問題的話,大多數孩子會指著兒子說:「是他!」因為這些孩子還沒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

然而若孩子之後沒有受到正確性教育的話,那不久的將來答案也會是「他女朋友的!」

把這廣告從頭到尾看完的話,就會知道雅英確實是兒子的女朋友。因為廣告一開始有播出兒子真正的名字。

而我也對於這個廣告把媽媽和兒子間常常出現的趣味對話作成錯誤的觀念感到很惋惜。之後的章節,我會再次提到,在性教育上媒體的角色是極為重要的。

正因為許多對性有偏見的廣告,卻像是毫無任何問題般播放,使得我們社會缺乏性自主權的意識。也因此才會讓許多女性跟兒童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性自我決定權是性教育中最核心的內容。

我想把範圍擴大,把「性」拿掉,焦點放在「自主權」上。不只是性行為上需要自主權,平時許多事情上也都需要。

想一想,這是多麼理所當然的事,如果孩子在其他事情上無法根據自己的判斷做選擇的話,那在性行為上就懂得這麼做嗎?

性自主權是從日常生活中累積的自主權所延伸出來的。

你會喜歡:家中的一堂性教育:女兒還小,也會自慰嗎?

在寫這本書時,我下定決心在教導女兒性教育的時候,把「性自主權」改成「性主體權」。我希望現代的女孩們可以成為在性方面擁有主體權的人,並且積極地生活。

其實不只是性,過去社會中都是以男性為主體,女性是客體。男性的視角是基準,女性是男性視角下受評價的對象,所以女性以自我為主體的訓練是明顯不足的。

特別是性又是屬於保守的領域,欠缺程度最為嚴重。

例如:女性被教育當男性要求跟自己發生性關係的時候,要清楚地說「不」。

可是,當自己想說「好」的時候呢?當想要男性跟自己發生性關係的時候該如何做?大部分女性都不知道。

這是因為女性認為自己在性事上只能被動,所以無法做出以我為主的行為。

要成為主體並非簡單的事,從某些角度來看,作為客體被動的生活或許還更簡單。我們不必苦惱要如何做,只要根據他人規定的基準來生活就可以了。

因此,習慣配合他人生活的女性,看到把自己當主體而過活的女人,會比對男性更加產生敵對感。

所以,女性要擁有主體權是極為困難的事,同時也跟各種社會偏見相衝突。

在女兒的性教育中還有一個核心內容跟主體權同樣重要,那就是勇氣。

現今社會中性暴力猖狂,勇氣更是重要。這點在第五章中,會再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