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在年節拒絕回答長輩相關問題同時,卻要求公眾人物的戀情狀態要符合「理想答案」?

年節將至,這幾年來關於年節親戚的大哉問、年節恐慌症的諷刺與討論越來越多,在女人迷亦有好幾篇文章專美於前,我在這邊也就不詳述了。在這些大哉問中,總有關於感情生活的好幾問,也最常被年輕人拿來酸說「高中以前只問成績而且不准談戀愛,大學後開始問交男女朋友沒有,出社會後問什麼時候要結婚,結婚後問什麼時候生小孩,生小孩後問什麼時候生第二個,小孩長大以後問小孩成績。」

可有趣的是許多一方面不耐煩長輩跟親戚對自己的感情生活不停詢問的人們,一方面卻同樣的對別人的感情生活有更多不合時宜的狂熱。

例如之前的嘎嘎寶兒事件,說認真的,一男一女兩個人之間發生什麼事,只是要雙方都神智清醒且本於自我的意願,真的不干我們的事,嘎嘎劈腿也好,寶兒張腿也罷,都只是他們的腿部動作,真正牽連到的其實是那些與這關係相關的人們,跟我們,跟這個社會大眾一點關係都沒有。

可很有趣的,嘎嘎寶兒事件居然可以在總統立委大選的前一週燃燒熱度幾乎直逼頭條,大舉網友湧入雙方臉書道德教誨的道德教誨,痛罵的痛罵,酸女方隨便淫蕩的酸,念男方負心幼稚的念,好像自己就是寶兒或就是嘎嘎的女友一般,感同身受,痛不欲生,最後嘎嘎因為跟其音樂專業一點關係也沒有的事件被退團,寶兒甚至還要被一張「你的陰道密碼是1234」的圖羞辱。

我們對於公眾人物的愛與性一直都有一種很莫名的狂熱

孫協志跟韓瑜離婚,新聞綿延數天,幾乎可以變成「離婚理由猜猜樂」,各類新聞下都有人在各種猜測,連前經紀人都有資格憑一個「孫德榮讚季芹好媳婦 冷談韓瑜 - 老婆很重要 戳王仁甫孫協志婚姻反差」登上新聞版面,好像他的意見很重要一樣。陶喆跟不是老婆的人做愛需要在記者會上用精美的簡報跟社會交代情史。阿基師跟女人去摩鐵,有人宣稱「如果連阿基師都會外遇,那我還可以相信什麼?」。

九把刀一邊說希望大家不要叨擾前女友一邊在演講時宣布自己已經分手。伊能靜結婚,大家要先「回顧」一下她的情史,順便狂問她前夫有什麼感想。黃曉明、Angela Baby 結個婚要線上直播,周杰倫、昆凌婚禮引得無數人尖叫欽慕,王子公主的結局簡直當代童話。(推薦閱讀:周董與昆凌的童話想像:我們何必嚮往夢幻婚禮?


(圖片來源

當然,這種狂熱也不僅止於藝人,2010 年補教名師高國華跟陳子璇一場熱吻被蘋果日報做成堪比連續劇的專題。2013 年媒體揭露 2007 年特偵組曾監聽立院節費電話,大家最關心的是高金素梅與李鴻源有沒有情話綿綿,今年(2016)總統大選結束後,不知道多少媒體就開始關注起蔡英文「神秘的感情世界」

出軌者、分手者、離婚者、戀愛者、結婚者一連串的交代,似乎讓我們忘了其實他們本來就不需要跟我們交代這件事,我們正如同過年桌上那個一年大概見不到兩次面的親戚一般,覺得自己坐到了某個有發話權的位置,就開始對他人的情感生活大加好奇在意詢問,甚至迫不及待的加上眉批、評論與道德教誨。

到底是誰的故事?

Lynn Jamieson(1998)在《親密關係》中以「公開故事」來指稱被放上檯面的關係,也就是「成功」且可以在媒體上傳播的人所自我描述並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而人們在檢視自己的關係時,常會不經意地使用公開故事作為對照組,來描述或想像自己的關係。

這樣的公開故事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包含了名人的自我揭露(像是康熙來了等談話性節目有無數的藝人來賓常常揭露自己的感情與婚姻)、媒體上對於這些名流的報導,也包含了兩性書籍、兩性作家的演講等這些教你怎麼談戀愛的讀物,自然言情小說、偶像劇(或任何戲劇)等標榜出完美愛情該是什麼樣子的媒介,甚至每當競選就必然要出現的候選人伉儷情深等等,這些都是公開故事,這些故事的重點,是告訴閱聽者一段「成功」並且可以被放上檯面的親密關係是什麼樣子的。

藉由范瑋琪曬兒,你可能會開始嚮往有夫有子家庭的美好,看到徐若瑄為產子的不顧一切,你可以會感嘆母愛與愛情的偉大,所以我們恐懼莫名其妙離婚分手的銀色夫妻,擔心安潔莉娜裘莉與布萊德彼特分手之心可能遠比擔心自己與伴侶分手更甚,隨著社群網絡的興盛,明星的表演也不再僅只於大小螢幕之上,每一個帶著藍勾勾的帳號間彼此的互動,都建構著一個完美的故事,而我們則從這些公開故事中選擇,哪一個才是我們可以跟隨的公開故事。

同場加映:專訪徐譽庭:妳要自己的幸福,還是別人的羨慕?


甚至在台灣也要關注一下日本銀色夫妻的速配好感度。

我並不覺得「公開故事」有什麼問題,也不覺得人們去使用公開故事來描述、想像自己的關係有什麼問題,我認為人們對於這些公開故事的追求反應了「多數人不知道該怎麼談戀愛」這件事,所以當人們把這些公開故事當成教材或警惕讓自己去深思自己的親密關係時,特別是當這些公開故事多半為角色自己主動扮演透漏時,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問題,反而樂見其成。

同場加映:台灣媒體聽著!請放過非自願性公眾人物

可是人往往想要更多,同樣隨著社群網絡的盛行,這些名流明星也不再只是單向的說書人或扮演者,觀眾更可以(或更情願)主動的介入這些故事之中,扮演那個斷定是非對錯的判官,這些名人的故事不再只是我們引用來描述自己關係或作為教材譬喻的「他人的故事」,而是我們需要積極主動介入,把事情弄對的「大家的故事」。

郭富城與自己較年輕的女友曬恩愛得到滿滿的批評攻擊,女友甚至還要發聲明說自己沒有腳踏兩條船,這些新聞下面好多評論都在為曾與郭談戀愛卻不得明確承認的熊黛林叫屈。但這並不是在幫熊黛林叫屈,是在幫自己叫屈,是在對照了自己過往或想像未來的故事後,為未來可能的自己叫屈。

同樣的當我們看到嘎嘎跟寶兒掀衣接吻時,我們看到的不是兩個路人在接吻,而是套入自己的角色在想像,這個角色不只是把自己想成嘎嘎或寶兒,有些自許為前輩想像這兩個人是需要教導的小孩弟妹、有些活在關係中想像自己是嘎嘎的「正牌女友」(如果真的有的話)、或有些人想像自己是喜歡像寶兒一樣的正妹正妹卻都愛壞男人的「好男人」、甚至有許多人是用擔心這些故事真的成為公開故事後會產生的後果作為其道德教誨之理由...


(圖片來源

在這些無止盡的想像中,多數網友、觀眾早已不只是觀眾,他們積極的進入故事,任意地把他們的關係、故事拿來當成自己的使用,認為自己有權力知道與自己不相干的關係內情,也認為自己有權力可以讓這段關係往「正確」的方向前進,甚至,認為自己有權力因為他人的關係不夠完美不夠格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公開故事」而得到這些名人的解釋與道歉,好像自己其實才是那個被負心或拋棄的人一樣。

別再當春節長輩團

可當我們回想,在年夜飯中自以為自己可以替你的人生提供多美好建議的親戚長輩——那些我們一邊想著「三叔公你不是才跟老婆鬧離婚,有臉來給我戀愛指導喔。」一邊尷尬微笑帶過這些話題的長輩——當你面對那些甚至不只是提問,包含了比較、否定你當前的感情狀況、或試圖想「教育你」的「關心」時,你心裡的感受,只是你一年見他們一次,名人們每日每夜的活在輿論之中。

同場加映:春節恐慌症:為什麼老愛問我畢業、工作、有對象了沒?

所以,到底為什麼我們對於別人的感情生活總有著近乎偏執的狂熱?

抱歉,這篇文章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意圖提出任何解答。
因為這問題的解答也一點都不重要,就算我找出了一個很了不起兼富有解力道的原因,難道就可以合理化這個不合時宜的狂熱嘛?

不能。

或許,我們仍然難以招架春節會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指導,
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不要扮演他人生命中的春節長輩團。